APP下载

石鼓 历史也在这里转弯

2015-08-31胡莹

云南画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石鼓渡江金沙江

胡莹

石鼓,在我多次去丽江的迷离中错过,在无数次“长江第一湾”的赞叹声中淹没,真不知她就在丽江以西50多公里“第一湾”的旁边。这一次,沿着红军的足迹我在石鼓见到丽水金沙。

“金沙江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后来才有了长江!”这一弯,人们把她叫做——长江第一湾。这话听来狂妄,可当你站在某个高点,看着她在崇山峻岭间蜿蜒奔腾时,那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条曲线,没准这话会从你的口中蹦出,无论它是否具有什么合理性。

眼前的那一种美丽,从未见过:群山起伏中悠悠南来的碧水,在那个硕大而倔强的弯里与白沙缠绵,而后向北流去。岸边的柳林微黄,在碧水里留下美丽的倒影,两岸田地里开得正盛的油菜花,在阳光里是成片成片的金黄。左边,群山怀抱着安逸村庄——石鼓。

石鼓正对第一湾,就在第一湾的最顶端。石鼓的纳西语叫“拉八”,“拉”是虎,“八”是花,虎是古代纳西族的标志,“拉八”就是“虎族之花”的意思。据古书记载,石鼓至少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曾是“茶马古道”的要津和南下大理,北进西藏的交通枢纽。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水陆交汇的关节点,自然成为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也留了不少千古传奇,元朝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南征大理,在这里用猪、羊皮制成的皮筏渡江,也就是有名的“元跨革囊”。土司木老爷在这里进行了多次战斗,后来才又将治所移到大研镇的,还有不少关于孔明诸葛亮的传说。近代最有影响的就数1936年红二方面军自此渡江北上的事了。这些都让石鼓人骄傲,立在石鼓亭里的石鼓和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雕塑都在默默的证明着。

石鼓以那块传说记载着战争功绩的鼓形石碑而得名。在镇上的石鼓亭里见到了真正的“石鼓”。那是一块厚不过50厘米,直径150厘米的圆形汉白玉石碑,立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61年),为当时的丽江世袭知府木高所立,碑上记述了他领兵与吐蕃武装两次交锋的过程。

除了石鼓,这里的代表性建筑要数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和那一组雕塑了。纪念碑在靠着冲江河那一侧的半山坡上。从这一侧到纪念碑,必先经过横跨冲江河的铁红桥。铁红桥有着一个红色的名字,想必也与红军有关。一万五千多红军三天就全部顺利渡江了,从石鼓望去的沿岸直到看不见的70多个渡口。“红军就从这座桥上走过。”当地人指着铁红桥告诉我。“这桥最初是藤桥,但冲江河涨水时常将桥淹没,后来就改成铁索桥了。”我转身上桥走了一个来回,然后站在桥心,任人来往,颤颤悠悠的,脚下的冲江河任性地流,在视线里与金沙江汇合。

拾级而上,抬头便可见那组叫做“金沙水暖”的巨型雕塑,在纪念碑小型广场上,第一湾和石鼓镇尽收眼底。正看得出神,一群韩国游客出现在雕塑周围,这倒是让我们有些意外,韩国游客此次是来感受红军精神的。导游给他们讲述了关于红军渡江时的壮阔场面和艰难处境,他们应该是被震撼了,因为我看到他们听得入神,还不时地感叹着什么。虽说语言不同,但感受是相通的。

穿过纪念碑后的红军事迹陈列馆,便是传说的石鼓街了。恰巧赶上街天,周围村子里的人们都聚集到这条上千年的老街上,很是热闹。菌子、药材、各种蔬果,日用小百货,农具……该有的都有了。虽然不如城里商店里的模样好看,但味道却特好。我就好口水果,看见热闹场面,也上去凑了凑。个小、有斑点,不时的还可以发现虫子的“洞口”,这些特征表明是当地土生的苹果。城里的苹果多是中看不中吃的,我在路边一个卖苹果的摊位停下,从那些形态各异的小苹果中挑拣着买了6个。街的中断有一个古戏台,在下面的空地上卖箕豆凉粉的形成了自己的地盘,接近中午,路过的大多都会暂时停留,花上1块钱吃上一碗。街的尽头有块空地,那是“卖猪场”,大猪小猪一群群,睡的睡、吃的吃、跑的跑、叫的叫,以各自的方式面对现实的命运。

石鼓的街子上,除了蔬果之外,最多的商品是手工编制的草墩、草帽、草篮和小小的首饰盒。因为金沙江一涨水就会淹没田地,所以这里没有多少人种地,多半以手工编制为生。住在半山的人们则依靠菌子或是草药为生。

石鼓的建筑是以这条古街扩展开来的,一路上不时的就能发现那种很有些年头的古宅。好奇的伸头望望,老人在开满桃花的树下发呆,这样的桃花家家有,老母鸡带着小鸡在院子里来回的溜达。沿着古老的青石板路向下,哼着怀旧的歌。街角处意外的发现了一家别致的木刻店,店主很年轻,在丽江学了几年手艺回来开了这个小店。店里的木刻很是古朴,我忍不住买了一个。

金沙江在石鼓恣意转了一个弯,就这么流淌,在数不清的年代里,带来希望,沉淀沧桑,带走遗憾。

猜你喜欢

石鼓渡江金沙江
《一叶渡江》作品赏析
我是金沙江
吕蒙白衣渡江
石鼓书院
石鼓南迁北归记
陈仓石鼓:大秦帝国的《东方红》
革命文物诠释下的“渡江”精神
北渡金沙江
百牛渡江
金沙江上游首座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