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沙江的美丽沙坝

2015-08-31李旭

云南画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马帮茶马古道

李旭

奔子栏的意思就是美丽的沙坝,金沙江畔的一片美丽沙坝。

从1986年我第一次经过这里起,到现在我也不认为她是美丽的,除了那里的姑娘以及她们绚丽多彩的服饰。但仅有美丽的姑娘和漂亮的衣装是不行的,人首先得吃饭和生存,因为地处气候温和的河谷之中,传统上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方式,农业比较发达。但由于地少人多,金沙也早已淘空,贫瘠干热的河谷再也养不活那么多人,人们过去就只有踏上茶马道去找一份衣食,所以它就成了出赶马人最多的地方。于是奔子栏便成为“茶马古道”由滇西北入藏或进入四川藏区的咽喉之地——她正处于横断山脉的中心地带。从奔子栏往西北经德钦即进入西藏;逆江北上,即是四川的得荣、巴塘和德格;沿江而下,就是维西、大理;往东南行,则是中甸、丽江。地处这样的位置,往来于各地的大量马帮商队大多要从这里经过行走,奔子栏的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投身于茶马古道的运输工作,他们走出去,外人走过来,奔子栏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汇地。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各地的马帮经过并驻足过这个马帮运输的“大码头”。这里还以出最能干的“马脚子”(藏语“腊都”,即赶马人)而闻名于茶马古道,他们一人就能赶八、九匹骡子,甚至多达15匹,像丽江和大理众多商号的马锅头都愿意雇用奔子栏的马脚子,这些藏族马脚子也就跟随各族马帮走遍天涯,带回了各民族的文化。

当时奔子栏每个家庭的男人几乎都有赶马帮走西藏的经历。然而那毕竟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情,随着时光的流逝,许许多多在古道上冒死往来的赶马人的故事已成为遥远的梦幻。77岁的阿努是奔子栏仅存无几的几个老赶马人之一。他15岁上就开始走茶马古道,共走过5趟,其中3次到了印度的噶伦堡。他当时一次要赶9匹骡马,有时赶12匹,为奔子栏一个叫尼玛的“聪本”(老板)赶马,1950年代,27岁的阿努结束了他的马帮生涯,现在他还守着他赶马帮挣钱盖起的房子安稳度日,帮着子孙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硬朗的身子骨上仍透露出走过古道的人特有的那种开朗、豁达和善良。

由于现代交通的发达,现在的奔子栏人几乎连骡马都不养了,有本钱的就买了大卡车跑运输,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他们祖先的事业。本钱不多的就因地制宜搞起了副业。这里出产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如手工制作的藏式折桌、糌粑盒、木碗等等,早已闻名于全藏区;他们还缝制大量的藏族服装销往西藏。那些藏装色彩艳丽,做工精美,很受大家欢迎。有些人家就在穿过全镇的214国道两边开设餐馆、商店和客栈,做起了服务业,还有点琳琅满目、生意兴隆的样子。

奔子栏村里的建筑为平顶碉楼式,近似于四川巴塘的藏式住房。其藏语接近西藏与中甸之间的方言。这里的藏族服饰就更是奇特,裙裤近似于彝族的百褶裙,上衣很像蒙古族的(当年忽必烈的铁骑挥师南下奔袭大理,曾经过奔子栏一带),头饰则与西藏后藏日喀则一带相仿,明显可以看出多种文化融合的痕迹。就拿文化的凝聚点──节日来说,这里的藏族过节就很奇特,过的是“汉式”的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整个节庆活动热闹非凡:除夕全家团聚放鞭炮吃年夜饭,初一穿新衣拜年串门访亲,初二带着礼品去喇嘛寺活佛处拜佛,初三初四上坟,初五初六朝拜神山。

在这节庆活动中,汉族、藏族、纳西族等民族文化中的佛教、东巴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中原内地的敬神活动等等宗教内容以及多种民族的习俗综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三江并流地区文化的一大特色——多元文化的交融汇合。

与奔子栏一江之隔的金沙江西岸,已属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得荣县辖地,举目可见处就是子庚乡的瓦卡村。一艘用滑轮挂在钢缆上的铁皮渡船将两岸联系起来,它利用汹涌的江水的冲击力,自然就将船渡到对岸。江两边虽分属两省,但通婚的很多,许多人都是亲戚朋友,经常来来往往的。在渡船上我们就碰到瓦卡人到奔子栏卖菜卖水果的。他们都认为奔子栏这边的生活要好一些,这边通着国道,开车的多,旅游的也多,找钱的机会就多一些。

也许,他们凭着先辈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坚韧的耐力,能够在人与自然之间,在生存与发展之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踏出一条明智合理又合情之路,走向一个如同高原的日月蓝天一样纯净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马帮茶马古道
波澜壮阔的自然奇观:云南三江并流
茶马古道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杉林古道
明代茶马互市研究
茶马古道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