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亮:从田间走向世界的“蝈蝈王”

2015-08-30文/纳

乡音 2015年9期
关键词:王亮面人面塑

文/纳 新

王亮:从田间走向世界的“蝈蝈王”

文/纳 新

【人物名片】王亮,男,1956年生,业界称“蝈蝈王”,深泽县城内村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北省民间工艺大师。专攻面塑作品,其田园系列作品属国内首创,受到国内外艺术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面塑艺术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是我国北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面塑将艺术性和民俗性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群体的文化意识、哲学观念和民族精神,深受国内外人士的欢迎。说到河北面塑艺术,就必须谈及深泽县的现代民间艺术家王亮,因为他是我国田园系列面塑的创始人。

艺术向往在童趣里燃烧

王亮出生在深泽县城内村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家庭,幼时丧母,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六个兄弟姊妹和爷爷奶奶一起艰难度日。因他排行最小,家人自然对他宠爱有加,无拘无束的小王亮成天自由玩耍。

县城南侧滹沱河堤区域的庄稼地是小王亮最喜欢的去处,成片的玉米田、谷子地、黄豆畦里形态各异的昆虫及其天籁般的鸣叫,让他流连忘返。捉蝈蝈、逮螳螂、捕瓢虫、斗蟋蟀,乐此不疲。有一天,他萌生了用胶泥捏着玩儿的想法,便去沙滩挖来黏土,弄成泥团。在两只小手的反复揉捏下,居然捏出了昆虫的头、身、腿等,他对自己的“处女作”爱不释手。就这样,一只只形神兼备的泥塑“作品”渐渐地摆满了家里的桌子、窗台……村里的大人、孩子们见了都十分喜爱。

1979年,24岁的王亮经人介绍推荐,携带自己的泥塑蝈蝈,忐忑不安地走出小村庄,走出小县城,参加了石家庄地区民间艺术节,居然荣获了二等奖,还得到200元奖金。自此,王亮更是不顾家人反对,每天劳作间隙和早晚闲暇都精心捏制起心爱的泥塑蝈蝈。

1992年春,王亮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介绍面塑大师“面人汤”的专题节目,看着电视上的面塑作品,王亮开始思考:“面塑材质细腻、体积较小、立体感强、色彩丰富,用五彩的面粉不是更能表现田园情趣!”他开始潜心研究、摸索面塑蝈蝈的制作工艺和技巧,却总是不得要领,和的面团不是太软了容易变形,就是太硬了容易皴裂,而且自己的面塑,过不了几天就会发霉……

务农之余,王亮开始走访周边的面塑艺人讨教经验,而面塑行当“传内不传外”的行规屡次将他拒之门外。但他丝毫不气馁,带着自己的“蝈蝈白菜”又拜访一位面塑艺人。这位师傅惊讶于白菜叶子细致生动的纹理,留下了王亮的作品,并在几天后告知和面的秘诀,王亮茅塞顿开。

解决了和面这个基础且关键的难题,制作工艺水到渠成:面团经过王亮之手的捏、搓、揉、掀,小剪刀的点、切、刻、划,钢针的压、挑、拨等各种手法,一只筋脉清晰、须足欲动、神态逼真的翠绿蝈蝈,稳健而充满警惕地趴在一棵翠叶玉帮的大白菜上。

1996年,王亮参加了河北省民间艺术博览会,他的作品前围观者众多,一个老太太看到他的“天牛玉米”“蛐蛐辣椒”等,连声说“真像!真像!这么鲜嫩娇俏的蔬菜还忍心吃嘛!”最终,其作品被以每个100元的价格抢购一空。他带着小获成功的喜悦回到家里,自豪地给家人讲述着业界人士的肯定和城里人对田园艺术品的喜爱。

独树一帜的“蝈蝈王”

面塑的艺术道路要想越走越宽,需要抬高眼光,放开脚步。北京“面人汤”、天津“面人王”、山东李派面塑、上海赵派面塑等的显赫声名,王亮早有耳闻,但是他想,自己的泥塑作品能得到省城专业人士的认可,比泥塑作品更精致的面塑或许能够得到国家级专家的认可。

1997年10月,王亮带着几件作品只身来到北京,找到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希望让专家们给鉴定一下。但人家一听他是搞面塑的,脸上便露出了不屑的神情:“别说了,全国民间搞面塑的数也数不清,不要说你们这些走街串巷的民间艺人了,面塑大家‘面人汤’光弟子就有好几千人,你从过谁的师,拜过谁的艺,你还能超越大师吗?”王亮的执拗劲被激起来了,大声说:“我捏的东西就是想请你们看看,看完了你们说不行,我马上就走。”不容分说,王亮从包里掏出一件作品。对方眼中顿时露出惊奇的目光,一只与实物大小一样的蝈蝈,趴在一颗绿油油的白菜上,特有的田园情趣打动了专家。尤其是王亮告诉他们,那棵白菜是用15片叶子一层一层叠加而成时,专家们更是赞叹不已。

王亮面塑作品

王亮当场表演制作“蝈蝈白菜”,还没等他完成整件作品,便获得了掌声。他用面塑作品的田园情趣和艺术表现力,征服了所有在场专家。

当年大年三十,王亮接到通知,参加了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举办的民间艺术博览会,并捧回了金奖。随后,在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一位老者走到王亮面塑展品前,坐在小凳子上仔细欣赏王亮的蝈蝈,老者看了赞不绝口:“你姓王,捏出的‘蝈蝈’在全国又独一无二,我看你以后就叫‘蝈蝈王’吧。”这个人就是国际民俗协会名誉会员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首席顾问贾芝先生,自此,王亮就有了响亮的艺名——“蝈蝈王”。

王亮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凭借一手面塑绝活儿,华丽转身,成了民间艺术家。其作品得到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开了民间面塑工艺田园系列之先河,弥补了我国面塑艺术‘草虫类’的空白。”2001年,他的8件面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蝈蝈王”作品中独有的田园气息征服了中国艺术最高殿堂的收藏家们,来自黄土地的乡土气息和田园情境是学院派艺术家们所望尘莫及的。

渐渐地,业界有了“泥人张”“面人汤”“蝈蝈王”的说法。

饮誉海内外的“蝈蝈王”

成名后,王亮多次参加由中国文联举办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先后到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艺术表演与教学。

由于国度、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人们对作品初次的认知和感触,最主要的是由于作品的独具匠心和精妙绝伦,会在活动中经常引发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

2002年,在美国由省文化厅举办的“河北文化周”活动中,一些美国人不忍卒睹王亮的面塑作品,甚至愤愤然甩袖离去。王亮刚开始大惑不解,后来才得知,那些美国人误以为他太残忍,杀害昆虫制作成了这些“标本”。王亮一面请翻译讲解,一面现场表演,作品立刻征服了所有在场美国人,一个面塑蝈蝈的售价也由10美元猛增至100美元。第二天,美国新闻媒体对他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表演现场,两个小姑娘都对王亮手中面塑“蝈蝈”兴趣十足,一个姑娘拿起一只“蝈蝈”看的时候,一下就给甩了出去,是因为害怕被咬而扔得远远的,最终其父母为女儿买下了这只惹人喜爱的“蝈蝈”。

随着面塑蝈蝈技艺的日臻成熟,王亮塑造了螳螂、蟋蟀、七星瓢虫、“将军”(屎壳郎)、玉米、萝卜等100多种作品,充分体现出他精湛的面塑技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1998年8月,他的作品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同年参加由文化部组织的赴以色列民间艺术博览会,200件作品被各国收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0年参加央视元宵晚会现场演出;2004年获中国民间绝艺大赛金奖;2006年,由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授予“首届河北省民俗文化十佳人物、面塑艺术家”光荣称号;2007年荣获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09年获得中国第一届(陕西咸阳)民间花模艺术节铜奖,并受邀参加纪念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民间艺术精品展;2010年,应邀先后赴加拿大和美国参加民间艺术交流表演;2011年,应邀赴台湾进行艺术交流和表演,100余件作品被收藏;2012年至2014年间,赴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表演,作品被各国收藏;2015年3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流行无限》栏目播出王亮专访节目。

无私教授的“蝈蝈王”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王亮的订单也越来越多。但是,王亮心里有数,他拒绝了很多订单,包括国外每月十万元的稳定大单。他说,泥模和面塑“蝈蝈”不同,泥模只要做出模板,就可以大批量生产,而蝈蝈是传统的手工艺,只能一个人一个个地手工制作,如果采用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就失去了面塑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原味。

王亮给孙子起的小名叫“蝈蝈”,这是他心愿的一个折射:王亮年近花甲,他对面塑作品作为商品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不太在意,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将自己的面塑技艺毫无保留地教授给感兴趣的孩子们,让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他经常到学校义务给孩子们上手工课,展示和教授面塑技能,惟妙惟肖的“蝈蝈”、晶莹绽绿的“白菜”、红彤彤的“尖椒”等总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目光,触动他们内心的好奇,进而激发孩子们动手制作的欲望。王亮总是循循善诱地讲解,一丝不苟地手把手教孩子们技艺。

遇到主动学习面塑的,王亮更是打心眼里感到欣慰。他的徒弟之一宋君芳双腿残疾,主动找到王亮学习面塑。王亮拒绝收费,精心教授。宋君芳的生活因为有了面塑而变得丰富多彩,也因为做面塑让生活变得富裕起来。他从王亮那里不仅学会了踏实做手艺,也学会了真诚做人,他也像王亮那样,经常到学校义务上课。

现在,王亮义务教学的定点学校已有河南黄河小学、深泽卓头小学等近十所;深泽县也于今年成立了“‘蝈蝈王’——王亮”工作室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猜你喜欢

王亮面人面塑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请你吃饭
王亮:用音乐致敬家乡
孙空空 捏面人
중·한 관계 회복,뜨거워진 양국 통상협력 열기
师徒恩怨
面人王
面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