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抱愧陈纳德
2015-08-29杨海亮
杨海亮
徐悲鸿游历印度时,在喜马拉雅山大吉岭一带,对气势雄伟的灵鹫很是着迷。1942年1月,由于日军侵略的战火满布马来西亚,人在槟城的徐悲鸿只好提前回国。途经昆明时,他又一次目睹雄奇的灵鹫,不禁创作了国画《灵鹫图》。
画面上,两只巨大的灵鹫栖息在峭拔的高岩,如炬的目光注视着远方。爪子和嘴被勾勒得精细、传神,凶猛之性跃然纸上;而那淡蓝色的远山与横空而出的岩石,对比强烈却色调和谐,令人赏心悦目。这幅画在重庆中央图书馆展出后,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也由此引出了一段故事。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蒋介石为一位美国将军送行。在准备礼物时,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无论送什么,对方都不想要。后来,有人告诉蒋介石,说这位将军在中央图书馆见过徐悲鸿的《灵鹫图》,大为折服,送这幅画作最为合适。这不是小菜一碟吗?蒋介石如释重负。于是,立马派人去见徐悲鸿。可到了徐悲鸿家里,徐悲鸿严词拒绝——不卖。来人顿时急了,这可是政治任务,完不成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他们开出了诱人的条件:“无论出多高的价,都可以接受。”不这样说还好,一说,徐悲鸿更来气:“我创作的作品属于我的祖国,不能让它流落到国外的土地上。就是把国民党的金库给我,也不卖这幅画!”
买不到《灵鹫图》,蒋介石也非常着急。他怕诚意不够,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人去和徐悲鸿谈。孰料,为了防止纠缠,徐悲鸿干脆在画的右下角题上了“静文妻保存”五个字。这样,蒋介石才死了心。
众人都知道徐悲鸿的性子,说他一意孤行、顽固不化,都不算过分。那句“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也不是说给世人听的。他决定了的,还就没办法改。那位美国将军得不到《灵鹫图》,也就悻悻地作罢。
不久,徐悲鸿从友人那里知悉,一心惦记着《灵鹫图》的居然是陈纳德。陈纳德就是那位有“飞虎将军”之称的飞虎队队长。1936年1月,陈纳德就来到中国在中央航空学校担任飞行教官。他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与中国和苏联空军司令官共同指挥战斗,可谓协助中国人民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了汗马功劳。徐悲鸿虽然与陈纳德没有交往,但对这位国际友人的印象还是很好。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而出生入死,既然他想收藏一幅自己的画作,岂能毁了他一番心意?早知道要送的人是他,就不至于闹出这场误会了。
《灵鹫图》上已经题了字,自然不能再送。再画一张同样的佳作也来不及,也不太可能。为了表达自己对陈纳德的愧意,徐悲鸿决定画一张《八骏图》相赠。水墨奔马是他最擅长的题材,所以画起来就非常顺手。这幅《八骏图》比《灵鹫图》更大,那昂首奋蹄的八匹骏马雄风浩荡、势不可挡,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品。他还特别声明:这幅画送给陈纳德,是自己个人、一个中国画家的一片心意。
虽然没有得到《灵鹫图》,却得到了徐悲鸿精心创作的《八骏图》,陈纳德自然是心花怒放。徐悲鸿以画马闻名,所画奔马的珍贵不言而喻。这样,徐悲鸿虽因《灵鹫图》伤了陈纳德的心,却因《八骏图》合了陈纳德的意。陈纳德将《八骏图》视作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象征而悬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他去世后,夫人陈香梅女士将这幅画捐赠给华盛顿的费尔博物馆。她认为:“这样的精品,应该让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而不是我一个人在独享。”
据说,徐悲鸿生前有一个愿望就是去美国办画展,而《八骏图》能够名正言顺地陈列在美国的博物馆内,也可以说是了却了他的一桩夙愿。
(卧龙摘自《通辽日报》2014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