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5-08-29柴荣
柴荣
《2015年北京卷高考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中明确规定,“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阅读材料特点,灵活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具有一定长度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长文本因其长,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与短文本不一致。对习惯阅读短文本的学生来讲,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做指导。学生普遍认为阅读教不教都一个样,教所谓的答题策略在实际阅读中也大多用不上。这里面有学生阅读量不足的问题,但也有教师教学方法不到位的问题。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入科学的评价方法。
表现性评价的内涵诠释及应用
1.何谓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定的本质特征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表现出真实的学习能力。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有其内部的认知结构。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由信息所构成的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2.以表现性评价诊断学生阅读问题
在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空间里,学生阅读作品就是学生根据作者的作品评价作者的写作水平。学生首先要阅读作品,即首先要读懂作品,在此基础上才能评价作品。
而学生作为不成熟的阅读者,因为年龄、学习背景、学识程度、生活背景、生活阅读、兴趣爱好、思维水平、阅读水平、言语能力、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在读懂的程度上“表现”参差不齐,对作品评价的“表现”也相应不同。
这些“表现”是成熟的阅读者、有专业背景的教育工作者有专业作为的地方,即教师教学努力的地方。教师根据这些“表现”诊断出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再利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治疗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即教会学生阅读,潜移默化地教学生做健全的人。因此,表现性评价可以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3.使用表现性评价的两个关键点
建构反应题。建构反应题的优点是能有效地测量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技能,如学生能否解决问题、综合或独立思考。建构能够测试学生阅读水平的题目可以检测学生阅读水平的真实能力。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对问题有解决办法,必然涉及学生的思考步骤。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是把这些思考步骤呈现出来,即外化思考,让学生发现其在阅读过程中因思维水平导致的问题,修正学生在思考中跳步、短路、跑偏的地方。
评价标准。教师制作评价标准,其中的指标要能体现出语文阅读的能力。基于表现性评价设计评价标准,诊断学生阅读水平,教学治疗的针对性会更强。评价标准的制定有三个特征:一是多重评估标准,学生表现的评判必须依据多个评估标准;二是预定质量标准,用以评判学生表现的每一条评估标准,必须在评判之前就已十分具体、明确;三是主观的评估,它要依靠人的经验和智慧来决定学生表现的可接受程度。
表现性评价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长文本所选的文面不可能哪都是建构反应题的题眼,文面中提供的内容跟建构反应题有关或无关的都有,找的文本不必受建构反应题题目的限制,文面中有70%的内容跟建构反应题有关就可以。
1.建构反应题的设计
研究性,问题有思考价值。《课标》提出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在文本中探究答案,带着问题阅读更容易深入到文本中,对长文本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开放性,角度多,只要观点合适,论述清楚即可。这种建构反应题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如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设计这样一道题:作者认为“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事例,说明理由。
延伸性,由此及彼。设计这类建构反应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学生对长文本所用的手法有清楚的判断后,再调动学生所学,对这种手法做出解释。如对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设计的建构反应题:本文在叙写瞿秋白时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种手法在《书愤》《钗头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诗词中也有所体现。任选上述诗词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简析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这道建构反应题既考查了学生的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艺术形象的赏析,还与古典诗词做了勾连,也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评价标准及思考步骤的设计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依据所给的文本和建构反应题来测验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在讲解时,教师需要根据建构反应题出示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及答题思路。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尤其是答题思路,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思路,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设计的建构反应题、配套的评价标准及答题步骤。
题目1.作者笔下的瞿秋白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与你所认识的瞿秋白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答题思路:(1)从文本对应段落中,快速阅读,勾画、筛选、整合出瞿秋白做的事。(2)借助段落中的相同句式,梳理出作者从几方面叙写人物形象。(3)概括其事的共性,提炼出定位其形象的词。
题目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觅渡,觅渡,渡何处?”有几层含义。
答题思路:(1)思考文章题目的含义,快速阅读,勾画出文本中写文章题目的句子,思考其与人物形象的关系。(2)快速从长文本信息中分析、筛选、整合出与文章题目对应的内容,思考文章题目与结构、主题的关系。(3)思考文章题目在形式上的特点。
题目3.请你就瞿秋白的人生选择,向他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设想他会如何回答。
答题思路:(1)人生选择是行为,但要分析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层面。(2)分析人生选择的原因要结合文章内容,解读重要的语句,赏析人物形象。
3.学生使用评价标准及解题思路前后表现的对比举例
依据上述题目3,学生提的问题:你为什么不选择像鲁迅一样“为文救国”呢?那样不是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吗?
学生回答: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我是喜好文学的,我也想写文章,但那样收获自然是慢的,我是个性急的人,想马上用自己的力量救民救国,却不想性急则乱,并无效果,但我不曾后悔,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探索,我只是想找一个好的结果罢了。
由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个问题涉及瞿秋白的一次人生选择——从文还是从政。文本中对此有多处提及,除第三段写了他在文学上的才华,第六段作者议论道“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这说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是准确的。但学生的回答与文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精神世界相距甚远。因为文本没有写瞿秋白是个性急的人,而且学生在“性急”与“想马上用自己的力量救民救国”之间建立的因果关系,这说明学生缺少对社会的了解。所以,这个回答表面上在写瞿秋白为什么做这个选择,实则偏离文本内容。
学生依据这道题的评价标准及思考步骤修改了回答: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看到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作为党的领导者,我要振臂大呼。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我就举全身而自燃。所以,我的人生价值是为人民大众谋利。虽然我挚爱文学,但我更知道文学不能救国,从政能救国,我要投身政治漩涡中,尽管不得志,也要为人民大众的利益坚守我的政治理想。
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跟文本对话,而这个对话是在解读文本语言基础上的对话,因而能走进瞿秋白这个人物形象的内心,所以学生依据这道题的评价标准和答题步骤修改的答案,表现出学生对长文本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在提高。
表现性评价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思
1.建构反应题的设计要有多重关注点
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是使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表现在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上。教师根据阅读文本设计出建构反应题,是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所以根据长文本设计的建构反应题要能测量多方面的教学效果。
2.评价标准及解题思路的设计需要把握阅读规律
给学生建构反应题的表现评分,就是评判学生建构性反应的满意程度。这个评分标准的设计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要以阅读规律为依据,同时对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得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对教师的思维水平要求极高。如果对阅读规律把握不准,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就会打折。如果思维水平低、不会解决问题,也就设计不出答题思路。
编辑 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