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理想教育
2015-08-29李渐君
李渐君
我的这个题目也许有歧义。我不想谈什么样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对教育的期待和评价是不同的。(据调查显示,全世界的人对本国的教育都不满意)我这里要说的是,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树立怎样的理想。
人要有理想,这是不言而喻的。理想是对人生的目标规划,有了理想才有奋斗的目标。理想必须切合实际,无法实现的理想就是幻想。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最好确立不同的目标,共同组成整个人生的理想。好的理想教育就是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成长方向,遵从孩子的意愿,协助、督促他,通过不懈努力达成人生意愿。然而更多的家长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没有实现的梦想要通过他来实现”,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理想设计的思想根源。
每到升学报考季,家长们(注意,是家长)无一例外地会让孩子报考重点高中(孩子自己一般是没有志愿的),即使不符合报考条件的,家长也要找到老师、学校,理论、交涉一番。上了高中呢,又都无一例外地希望孩子考取那些知名大学(无论孩子是重点高中的还是普通高中的)。可谓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诸如职业高中、高职之类的学校恐怕是很少有人问津的,普通高中实在是无奈的选择了。似乎进了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孩子的人生就成功了,否则就是失败了。于是升入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就成了绝大多数家长的不二理想。
有这样一则报道,大西北某偏远山村的一个学龄男娃,没上过一天学,在家放羊。恰巧被一名记者遇到,记者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娃说:“放更多的羊。”“然后呢?”“卖羊。”“卖了羊做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让娃长大后放羊。”这娃的理想固然不够远大,甚至很悲哀,但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就是非常有可能实现。
可能所有的老师都听过这样的小学低年级课,老师问孩子们长大后做什么,答: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医学家……不一而足,就是没有一个说要做工人、农民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校、社会,都在教育、引导、诱导孩子去设立那些高不可攀的、不切实际的理想。而事实上,能成为“家”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多不过百分之五。况且我们的社会是分工协作的社会,大家都去做了“家”,没人做工人、农民,那我们住什么、用什么、吃什么?这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家长们的逻辑是:即使只有万分之一的人会成为“家”,也应该是我的孩子。全然不考虑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的能力情况、兴趣爱好情况、个人特长情况。
这也难怪,虽然书本、老师一直说劳动最光荣,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鄙视劳动阶层,孟子不是就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吗。看来“治人”才是关键,家长们真正想要的是让孩子当领导,做“人上人”。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浮躁,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大多数人没能达成自己的理想,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也就得过且过,很难把工作做好。这不能不说是理想设计的失误造成的。一个人如果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容易出成绩,成为行业的佼佼者,那他的幸福指数就高,就很可能有了幸福的人生(只是可能,因为人生的幸福包含很多方面)。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其恶果就是教育目标的功利性。学生求学的目的不在于知识、修养、品德等素养的提升,而在于只是将所学当作谋生的一块垫脚石。也导致学生的学习无兴趣、乐趣可言,很少有学生认为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君不见自古以来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吗,君不见周末放学在学生的词汇表里叫“胜利大逃亡”吗。看来,学校与监牢无异。这是极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改变观念,改变对教育的错误期待,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切合实际的理想。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宝,关键是认清你的孩子是哪种宝,是美玉、钻石、翡翠、玛瑙、珊瑚……还是檀木、楠木,抑或是可以雕成艺术品的树根。不同品类的材料,雕琢方法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用百姓通俗的话说,就是看他是“哪块料”,硬要把椽子当栋梁用,椽子不堪重负,是要折断的,建筑物是要坍塌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就是和谐完美的社会吗?帮助孩子设计切实的理想,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即使做一名普通人,也很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