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经典美文”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2015-08-29张旭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江城子用典首词

张旭

一、教学设想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知人论世读经典”。《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这个单元诵读欣赏部分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苏轼的最后一篇作品,初中阶段还学过《浣溪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三个作品。如何从这几篇作品联系到他的生平,从而对苏轼的创作之路有一个总体把握,再从他的人生重新回归作品,使学生对苏轼有一个立体认识。这是一个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蓄积过程,融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最后形成学生文学思维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词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从单一的一篇作品辐射作者的整个创作轨迹,从而带动学生自发的学习该作者其他的作品,这种能力的形成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研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以粗犷豪迈、刚劲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立功报国的强烈愿望。这首词中苏轼不仅对自己的形象“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进行了描写,还通过用典的方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对自己的经历作了暗示,并直抒期许“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来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强烈愿望。把这首词作为鉴赏苏词的突破口并串联以往学过的作品,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深化和升华。

笔者设想本课着眼于提升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抓住词中用典的修辞,感知词的内容,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知人论世”中,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了解作者的生平。

2.运用点拨法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

3.通过赏析诗句体会作者的爱国豪情。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但是有谁知道苏轼为什么单名一个“轼”字呢?其实这个字我们很熟悉,刚学过《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轼是车前的横木,也就是扶手。人在车行颠簸的时候要把住扶手才能站稳,苏轼的名字正是取意在国家危难之时扶危就困。苏轼真的人如其名吗?我们通过学习这首词来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知人”。以填空题的形式来复习苏轼的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词就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其中“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探究作品。

1.读新词,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学生单独比赛读,比字音准确度和语气。

(4)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停顿和语气。

2.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1组讲解上阕的重点字词和内容。

(2)2组讲解下阕的重点字词和内容。

教师小结:我们对整首词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再来读一下这首词,你觉得哪些字词须要重读,勇敢地读出来(二读其词,齐读)。

(3)教师点拨赏析全词。

问题:如何更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对诗词中一字一词一句进行赏析就是一条捷径,下面同学们小组讨论全词中哪些字词句用得好,为什么?(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

上阕:

①“狂”字贯穿全篇,展示一个雄赳赳的武士形象。哪里表现“狂”?出猎报知全城人观看,此一狂也;打猎比作亲自射虎,此二狂也;自比孙权,此三狂也。

②“锦帽貂裘”点明冬季。

③“千骑”运用夸张的修辞表现打猎武士之多,打猎气势壮观恢弘。

④“卷”将打猎队伍比喻成龙卷风席卷山冈,将武士的英姿和打猎浩大的声势表现了出来。

⑤“亲射虎,看孙郎”用典。

教师点拨:苏轼不在官府谨守职责,只知打猎享受,还折腾全城的人去看,苏轼也不是一个好官啊!你同意吗?

明确:不同意。“锦帽貂裘”点明冬季,冬闲打猎是进行军事演习,使全城人提高防范意识,是苏轼的防务思想的体现,未打仗前先备战。所以说苏轼不仅是一个好官,还是一个未雨绸缪之人,最终目的还是保卫国家。

下阕:

⑥“酣”表现酒喝得畅快,借酒抒发自己的壮志。

⑦“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讲解故事。联系背景,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他自比魏尚,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⑧“如满月”运用比喻修辞,拉满月弓什么样?找一位男生示范动作(学生示范动作)。可见拉弓力气之大,原因是为请战,当时辽和西夏正侵犯北宋。

⑨“西北望,射天狼”用典,“天狼”指辽和西夏。

教师点拨过渡:全文三次用典,分别是“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和“射天狼”。我们对用典很熟悉,以前学过的诗词有很多用典之处。让下组学生将学过诗词中用典的地方和大家分享。

(4)3组展示学过诗词用典的诗句。(能力提升。)

①辛弃疾《破阵子》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用典,讲述故事,“八百里”指牛。

②杜牧《泊秦淮》中“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用典,讲述故事,“后庭花”指亡国之音。

教师点拨:用典并不是诗人的专利,其实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用典,老师刚才用了一处“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是出自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提问学生讲故事)。用典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总结。)

教师总结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故事或词句。使用典故,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诗词恰当运用典故,可以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收到辞约意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endprint

(5)4组总结上下阙的内容及修辞。

小结:苏轼的一生,正如他所愿,立功报国了吗?苏轼从26岁开始做官,在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仕途如何呢?

(6)5组介绍《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背景。

小结:40岁的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建功立业不成,他就此气馁了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给我们答案了。

(7)6组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及作者心境。

小结:41岁的苏轼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挣扎,但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旷达的心胸,希望天下人都幸福。不幸的是,他遭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任有职无权的小官,他此时一蹶不振了吗?

(8)7组同学讲解《浣溪沙》的背景及作者心境。

小结:47岁的苏轼“乌台诗案”过后,依然保持自强不息,自慰自勉,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越是低谷,越能使一个人的内心沉静,留下更多美文,《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小品文。

(9)8组同学讲解《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及作者心境。

小结:48岁的苏轼依然保持这样乐观的胸怀。纵观他的一生,57岁官至礼部尚书,但后来在59岁和62岁连续两次被贬,65岁死在北归的路上,可谓一生两起三落,命运多舛。但他的爱国之志因官位高低而改变了吗,他的心胸因身处低谷而狭隘吗?(配图。)

(四)情感迁移。学习了这节课之后,同学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应该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呢?我相信爱国的情感早已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生根发芽了,但是现在的爱国还须要你扛枪打仗吗?你可以刻苦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在小事情上也能表现出爱国,比如在国内国外旅游,注意言谈举止、维护国家形象等。

(五)课堂小结。还记得刚上课时的问题吗?苏轼是否人如其名呢?

他一生虽然仕途坎坷,但在任官之处政绩卓著,灭蝗救灾,抗洪筑堤,现在西湖还有一景“苏堤春晓”为证。他宠辱不惊,爱国乐观的心态更值得我们学习。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似乎也经历了苏轼的一生。苏轼的作品还有很多(课件展示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赤壁赋》《后赤壁赋》),请同学们选一部作品将苏轼的坐标充实起来,这是今天的作业。那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词,有的同学都会背了吧,请大家齐读。(三读其词。)

从作品到生平,再到作品的理解,知人论世就像一把钥匙,希望同学们善用这把钥匙去打开文学的殿堂之门。(小组统计分数,评出优胜组。)

四、教学反思

(一)以生平为线,作品为珠。

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初中语文中苏轼的作品到此已全部学完,如何让学生对诗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想作者的经历是最好的线。学生用生平做线,对苏轼的经历有更直观的了解,从作品到生平,再由生平到作品,就会对作品的体会更深刻。把知识从点到面联系起来,这样不但使学生记忆更扎实,而且也对苏轼的一生做了总结。

(二)砸实知识点“用典”。

从点明“用典”的修辞到讲故事,到回顾已学诗词的用典,到教师用典,到总结用典的好处,推荐用典的课外读物,学生对用典的理解就已经很深刻了。其实课堂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以致用来检验课堂学习的效果。时间有限,这是一点遗憾。

(三)坐标轴的应用。

在语文课里运用数学中的坐标轴,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很新鲜;二方面学生对于苏轼一生的经历,用图形更直观,并对一生中的年龄和官职,高峰和低谷有了图形的印象,使学生记忆深刻。这是一幅思维导图的变形,只是这个坐标轴更简洁,目的性很强,将诗人每个有代表性的转折点串连起来了。但是要和学生说明的是,“两起三落”的曲线只是苏轼做官的轨迹。如果拿另一个标准,比如说造福百姓的政绩,那这条线应该是上升的。还有学识的沉淀、内心的修炼,文学的造诣都不是用有形的图线能描绘的,须要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人生的经历来品味。

(四)小组展示为主线。

如何让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更好地结合,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此课中我尝试让小组展示为主线,教师讲解为辅线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学过程都是通过小组展示完成的,在小组与小组展示的间隔中教师进行点拨。如何过渡得再自然些,是我努力的目标。

(五)情感迁移。

对于情感的迁移,让处于和平年代的孩子去选择扛枪打仗,太不切实际了,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做好一些小事也是爱国的表现。联系一些新闻事件,比如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严重损害祖国形象的不文明行为,强调每一个中国人在国外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整个民族的形象。

对苏轼的“知人论世”一方面是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心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内心较脆弱,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一蹶不振了。希望通过对苏轼生平的了解,能让学生有所触动,勇敢地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生活中的坎坷。endprint

猜你喜欢

江城子用典首词
江城子·春潮不息
从人出发——评陈其钢《江城子》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江城子,秋日送战友
以“情”之钥匙开启《江城子》感人之门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