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规定性

2015-08-29陈界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陈界

[内容提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根本前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引导大学生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要立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要坚持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

[关 键 词]四个全面;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规定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地,是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性环节,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成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根本原因在于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从书本到书本,没有回答或回避了大学生关切的实际问题、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关心的发展问题。之所以如此,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与时俱进,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大学生的需要。要从根本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落后状态,必须以改革的勇气,大力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指明了奋斗目标与工作方向,2015年初,教育部启动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蓝图已经绘就,“理贵在于得要兮,事终成于会机。”[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具有以下规定性。

一、坚持导向性

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党的十八大指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向。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根本前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内在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开拓新局面的根本思想武器。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学习成果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大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实践出发是科学的理论研究起点,从实践出发来理解,才有可能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科学的合理的解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大学生运用科学的观点、方法认识分析社会和人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转变传统的理念,延展课堂教育空间,充分运用社会这个大课堂,让学生走出高校的“象牙塔”,接地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去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为正确、科学地认识事物、解难释惑的思想利器。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课程创新,通过深化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深化对旗帜和道路问题的理解,不断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造就合格的、过硬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根本任务。

二、把握规律性

真理是对规律的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导科学发展的真理性认识结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以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引导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特别是在专业学习与研究中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领悟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必须在提高大学生调查研究能力上下工夫。调查与研究,是形成真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调查是形成感性认识、积累感性认识的过程,没有调查,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没有研究,调查就没有了目的、失去了意义。二者在形成真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采取骨干带动、灵活机动等方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骨干带动就是组织学生骨干利用假期开展实践锻炼活动,西柏坡、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实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或者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灵活机动就是在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下,参加主题性社会实践,并撰写实践报告,经教师审阅批改,其成绩计入形成性评定成绩中。同时,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基地,协调有关部门、农村、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学生深入各实践基地开展专题调研、学习考察、技术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完成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跃迁。

三、体现时代性

四个全面的战略任务,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是科学社会主义当代化的结晶,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凸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风格、中国形式和中国经验,时代特征凸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现代价值和世界眼光。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包容,中国特色蕴含时代特征,时代特征具有中国形式,二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党带领人民向着宏伟目标的伟大进军又迈出重要一步。“四个全面”总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到“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到“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不断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招、根本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必须把每一项战略举措放在“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中来把握,才能正确认识每一项举措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总要求贯穿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才能凝聚起更为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要立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与使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富于创造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在坚持前提下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只有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这里所说的坚持,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和个别判断,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今天这样充满生机的景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把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理论的党。马克思主义既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又是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又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对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推动作用。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包括社会主义实践创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使我们的思想认识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反映客观实际。创新是理论的生命。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发展,不前进,不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就会丧失生命力,就会成为历史的陈迹,被历史所淘汰。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旧事物不断消亡,新事物不断出现。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过程的观念反映,理论也应该是发展的、变化的。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实践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理论无疑需要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更重要的还是以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为基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只有深深扎根于实践的理论才具有活力和生机,而理论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指导实践,在于和实践相结合。我们进行理论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其根本目的在于实践,在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是关键。不解放思想,创新就无从谈起;不实事求是,创新必误入歧途;不与时俱进,创新会半途而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勇于开拓前进,树立世界眼光,以宽广的眼界观察和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同时,要从本校实际和专业特点出发,坚持“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不断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过党团组织、假期社会实践、社团、校园文化、志愿者等富于创造性的活动载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创造力。

五、突出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肩负着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肩负着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神圣使命,尤其应在求真务实上当先锋、做表率。

求真是务实的前提,务实必须求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实践是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把观念转化为现实的过程。观念转化为现实,离不开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而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念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前提是要有正确掌握和运用思想观念的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用正确的思想掌握社会实践的主体,才能把人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主体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观念的变革和创新,使之成为实践发展的先导和巨大推动力。通过宣传和普及先进、科学的理论,批判错误、落后的理论,可以起到除旧布新,为实践发展扫清思想障碍,提供正确理论指导、推动实践的作用。理论总是抽象的东西,它本身不可能直接变成现实,只有同群众结合,转化为群众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动,才能变成物质力量,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观念变为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精神动力,开发人的潜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与创造力量,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精神力量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有无精神动力或精神动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成败和效果。精神动力的形成、发展不是自发的、盲目的过程,而是自觉的过程。主体精神动力的开发,是要不断地增强实践主体的精神力量,并把精神力量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引导、精神激励、价值导向、行为强化等方式,能有效开发实践主体的精神资源,增强实践主体的精神动力,从而促进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构成了这个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还能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古往今来,许多国家的发展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和巩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必须在求真上狠下工夫,特别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对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其内在规律性。

务实是求真的目的,求真必须务实。人类是为了改变世界才去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发展科学的。马克思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也曾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坚持求真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务实,服务于改革和建设。不务实,求真就失去了意义。要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意识形态属性,增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政治鉴别力,把党性原则与改革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扬课堂民主,鼓励畅所欲言,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努力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融交流中谋共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地解疑释惑,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教学成果,直接转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2014-12-29].http://news.xin

huanet.com/2014-12/29/c_1113818177.htm

[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3731

基金项目: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UPRP20140736。

责任编辑/陈洪超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