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教育评价方法与模式
2015-08-29王强
王强
【摘要】数学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建立在数学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评价体系,适时进行教育评价,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数学教育评价方法及其模式。
【关键词】定量评价型 定性评价型 相对评价模式 绝对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32-02
教育评价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教育评价的萌芽。数学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建立在数学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概念的形成与建立,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和变革,1991年4月我国首次参加在西班牙举行的国际数学教学及其结果的评价研究会,会上报告了我国数学教育评价的研究成果。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的教育评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评价应用于教学实践,并指导课堂教学”。
一、数学教育评价的方法
数学教育评价可采用教育评价的各种方法,也可以用数学自身特点的评价手段。教育评价方法分类具有多重性,因此,很难求得统一的分类标准。有的按评价功能分类,有的按评价过程分类,也有按评价目的分类,无论怎样有三种基本的评价方式是不可缺少的,第一种是定性评价型,第二种是定量评价型,第三种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型。
1.定性评价型
在教育评价的各种方法中都要用到定性评价型的基本方式,所谓定性评价型,是对数学教育欲评价的内容,通过观察法、调查法等收集数学教育的信息,筛选出集中趋势的判断,舍弃非本质离散的现象,对事物本质进行决策性断定。使用定性评价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消除干扰,为此可采取以下几点做法,⑴组织专家评价组。⑵确定评价标准。⑶依据评价标准收集信息资料。⑷集体研究评价项目达标程度。⑸定性描述。下面主要谈一下定性描述。定性描述按规定各项指标进行,对达到最标准指标作如下说明:
a、教学目的
这是统帅全课的整体性目标,教师要能正确处理教学大纲、教材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关系,要对所教授知识的范围、深度做出适度的确定,明确学生应理解或掌握到什么水平,要确定进行哪些技能、技巧的训练,在能力培养上要做哪些工作,在思想政治方面要认真控制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并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具体确定应做哪些工作。
b、教学内容
这是一节课在传授知识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教师要准确的掌握所讲概念的内涵、外延。正确进行公式法则的推导及对知识之间内部联系的剖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恰当的选配典型性较强的例题及适量的练习,知识系统的安排应符合科学性,逻辑性和可接受性原则,还要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c、教学过程
这是一节课在其设计过程与实践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教师设计教学的过程,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基本思路或方法,要自始至终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并按照认知发展阶段性使全课从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逐步地向前发展,这种以认知活动的发展过程脉络清楚,以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恰当的采用读、讲、练等教学方法,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有机配合,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教学思维活动过程。
d、教学技能
这是一节课在教师的教学技能方面所达到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要能驾驭整个课堂,机敏而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创造一种活跃而不散乱的课堂秩序与和谐探讨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语言要清淅、简明、准确,板书要工整,布局要合理,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e、教学效果
这是从学生的信息反馈来评价一节课质量的目标。评课人一方面在听课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状况及对知识理解与接受的程度,另一方面可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或课后测试结果评判教学效果好与坏。
定性评价是评价的不可缺少的形式,有人说,没有定性评价就等于没有评价,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它就像一场现代化的战争,最终还要靠人去处理战争的结果一样。
2.定量评价型
定量评价型是指对数学教育评价的内容,通过测量统计等方法与手段,收集数据材料,进行定量分析处理找到集中趋势的量化指标和离散度,给出综合性定量描述与判断,在教育评价里我们最常用的表现为数据。数据的来源是对各种现象进行统计与测量的结果。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与种类很多,下面主要讨论集中量数。
如果一组被观察的数据反应了典型水平或表现为集中趋势,就称它为集中量数。描述集中趋势的量有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a、算术平均数:一组表示相同意义的数值的和除以这一组数值个数所得的商称为简单算术平均数。设为X,设一组数值,X1 X2 X3 ………Xn,其中n为自然数,那么简单算术平均数用公式表示为:
X=(X1+X2+......+Xn)/n
b、中位數:有一组有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值叫做中位数,用符号MND表示。
二 数学教育评价的模式:
教育评价的方式与方法在数学教学评价中成功地形成了一些常用的评价模式,如泰勒评价模式,CIPP教学评价模式等。从总体上说这些模式分两大类:相对评价模式和绝对评价模式。
1.相对评价模式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的对象的集合中,以它们的平均状态为基准,或者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对象为基准,去比较其它对象所在的位置,从而评价相对级别和状态。
一般情况下,相对评价的模式是,没被评价集R,它的所有对象设为r1r2....rn 即R={r1r2....rn}。选定一个评价。相对评价的特点是,根据被评价的对象的群体(集合)状态确定每一个对象的位置状况。它适用于群体,有利于促进群体内部的分化。
2.绝对评价模式
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集合之外,确定一个评价的标准,称为客观标准,在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达到标准作为评价与主要依据。
绝对评价的确定在于评价标准的确立,如果标准偏高,即便是优秀的评价者也得不到优秀的评判,大家都达不到标准,就无法区分他们的程度上的差异;如果标准偏低,同样不能评价各类学生和情况,确定数学教育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是《数学教学大纲》,它是评价学习、评价数学教育的教学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数学教育评价的意义
深入开展教学评价与学习研究,这是科学、合理、标准评定学习成绩的需要,也是教育过程中教育本身的迫切需要。因为它能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同时它还能为修订课程与教材,调整教学要求提供依据。因此,学习和研究数学教育评价的有关基础知识,使数学教育评价科学化、现代化,对于指导当前数学实践,推动数学教学改革,加速数学教育科学的建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忠林 数学教育评价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P105--210
[2] 魏超群 数学学习水平的测量评估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P210--221
[3]叶克城 数学课程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P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