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动词理论下汉语NP1+Vi+NP2存现句句法分析
2015-08-28张宏丽
摘 要: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是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比较特殊的现象。NP1+Vi+NP2句式主要包括存在句和隐现句,在现代汉语中,这两类句式中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都带了宾语。针对这种现象,运用乔姆斯基生成语法中轻动词理论对这两类句式进行新的探究,能够考察汉语这两类特殊句式的句法生成过程,并进一步总结NP1+Vi+NP2句式的句法生成机制及轻动词的作用。
关键词:NP1+Vi+NP2 存在句 隐现句 轻动词理论
一、引言
根据动词所能选取的论元数量,动词分为一元、二元或者三元动词。一元动词在句法结构上和不及物动词相对应,二元或者三元动词则和及物动词相对应。一般而言,不及物动词同时拥有主语和宾语,违背了一元动词只有一个论元的规定。然而,在汉语中某些不及物动词却可以同时带有两个论元并生成NP1+Vi+NP2句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远处出现了一大片房子”“门口站着几个人”“床上躺着一个孩子”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郭继懋(1999)从表义规律、结构特点、语体特点、形成原因方面考察了“飞上海”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并指出这种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在事理关系上含有一个语义成分“谓”。周国辉(2007)从兼类说、概念功能的及物性、名词移位、论元的动态性和语法化等原因考察了不及物动词的及物用法。隋娜(2009)在生成语法框架下考察了汉语NP1+Vi+NP2句式并解释了该句式句法和语义特性。李杰(2009)在《试论发生句——对隐现句和领主属宾句的句式意义的重新审视》一文中提出隐现句中含有一个轻动词“发生”(OCCUR)。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运用乔姆斯基生成语法中轻动词理论对汉语NP1+Vi+NP2句式中存在句和隐现句进行新的探究,考察这两类特殊句式的句法生成过程,进一步总结汉语NP1+Vi+NP2句式的句法生成机制及轻动词的作用。
二、NP1+Vi+NP2存现句
“存现句”概念最早可能来自《现代汉语八百词》。 “动词谓语句里边有一类表示事物存在的句子,它的结构比较特别,称为‘存在句……跟存在句性质相近的是一种表示事物出现或消失的句子……这种句子在形式和意义上都跟存在句很相似,可以合起来称为存现句。”(吕叔湘,2009)在现代汉语中,存现句“NP1+Vi+NP2”是一种结构比较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存在句”和“隐现句”。
宋玉柱(1995)将存现句定义为一种表示何处存在、出现或消失什么人或什么事物的句型。典型的存现句一般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可以表示为:NP1(时间或处所)+V着/了+NP2。
一般认为,存现句式中句首是表示时间或者处所的名词词组,而句末是表示存现个体的名词词组,句中则是表示存现方式的动词或动词结构。
根据动词的语法意义,存现句可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两类。
存在句是表示存在的句子,着重表达事物的现实状态,“着”为存在句标记词语。传统的存在句充当主语的句首名词词组只能是处所词,不能是时间词。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本文只讨论谓语是不及物动词的存在句。如:
(1)门口站着一个人。
(2)墙角靠着一把折叠椅。
(3)台上坐着主席团。
(4)楼上住着好几个外国人。
隐现句表示某处出现或消失某人某物。隐现句表现的是事物的变化,着重表达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变化,“了”为隐现句标记词语。隐现句不同于存在句,其句首名词组不仅可以是处所,而且可以是时间,隐现句的动词必须出现宾语,表示消失或出现的主体。如:
(5)家里进了小偷。
(6)昨天来了一位客人。
(7)车上下去了两个人。
(8)村里死了两头牛。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存在句和隐现句均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根据抽象动词结构,不及物动词所带的唯一论元位置位于动词之前,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但是存现句中不及物动词唯一论元统统都位于动词之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运用轻动词理论将会得到合理的解释。
三、理论基础
(一)VP-Shell analysis
轻动词句法理论是生成语法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语言学界提供了解释语言中特殊句式的新的理论基础。“轻动词”这一概念最早由Grimshaw&Mester(1988)在研究日语时提出。他们认为某些语言中存在着扮演功能角色的轻动词,在语义上的作用十分有限。随后Larson(1988)在解决双宾语结构时,提出了著名的“VP-壳分析”(VP-Shell analysis)。如图1所示,分析“John gave Mary a gift ”中的动词“gave”时,两个VP必须套在一起使用,一个VP套在另一个VP之中,其中上层的VP以“V”为中心词,下层的VP以“gave”为中心词,并且“gave”移位到轻动词并与之合并,在原位置中留下语迹“t”。动词“gave”是真正的VP;上层的VP的中心语不支配显性成分(用e表示),Larson称之为“VP壳”,“VP-壳分析”因此而得名。
(二)轻动词移位理论
Chomsky(1995)进一步修正并扩展了由Larson(1988)首先提出并经Hale & Keyser(1993)阐发的“VP”嵌套结构,他将其上层的“V”定义为轻动词“v”。如图2所示,将不支配显性成分的“V”被分析为“次动词/v”(light verb,用小写“v”表示)。它属于功能语类,呈强语素特征,无语音形式且基本不表达语义内容,故可以吸引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移位与之合并。这种结构中的隐性轻动词在句法中选择一个NP和VP分别作为标志语和补足语,投射到句法的底层结构,然后底层结构补足语中的动词和轻动词合并生成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表层结构。
四、汉语NP1+Vi+NP2存现句法分析
根据抽象动词的结构,不及物动词所带唯一论元位置位于动词之前,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但是存在句中不及物动词的唯一论元全部置于动词之后,充当句子的宾语。针对这一特殊现象,该部分将运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对存现句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进行句法生成分析。
(一)NP1+Vi+NP2存在句句法生成
以例(1)“门口站着一个人”存在句为例,分析句法生成过程。我们知道,“站”这个动词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只能指派一个论元,后面不能跟宾语,像“站”这一类不及物动词进入汉语存在句中,却具备了及物动词的用法。
该句式的底层句法结构可以看成[vp门口 EXIST[VP一个人站着]。根据乔姆斯基的轻动词移位理论,其句法生成过程分析,如图3所示:
“站”是一元动词,只能带一个论元。在该例句中“站”同时拥有主语和宾语,违背了一元动词只有一个论元的规定。然而,从轻动词句法理论来看,“站着一个人”的合法性在于句中有一个没有语言形式的轻动词给予了有效的支撑。该句式D-structure可以视为“[vp门口EXIST[VP一个人站着]”,其中包含一个轻动词“EXIST”。但因为轻动词“EXIST”未在句法表面出现,使得句子中心语位置空缺。根据乔姆斯基的轻动词移位理论,在该存在句中,轻动词“EXIST”没有任何语义形式,但却具有强语素特征。所以,处于上层结构的轻动词“EXIST”吸引下层结构中的实义动词“站”向中心语移位,并与轻动词“EXIST”合并。当其提升并占据空动词“EXIST”的位置,即上移到论元“门口”的后面时,使句子从D-structure 进入S-structure,生成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特殊句式。
(二)NP1+Vi+NP2隐现句句法分析
隐现句和存在句一样,它的句首的名词词组不是谓语动词的论元,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语义关系。隐现句句法分析,以“村子里死了一个人”为例,表示“村子里发生了一个人死了的事件”。
假设该隐现句含有表达语义内容的轻动词“OCCUR”,则该句式的底层结构可以看成[vp村子里 OCCUR[VP一个人死了]。根据乔姆斯基的轻动词移位理论,其句法生成过程如下图4所示:
在上述图中,抽象动词“OCCUR”选择NP1“村子里”作为标志语,选择NP2“一个人死了”为补语结构。轻动词“OCCUR”和存在句中轻动词“EXIST”同样是一个无语音形式的强语素,所以它必须和一个实义动词结合在一起使用才合法,进而轻动词“EXIST”触发下层结构中的实义动词“死”移位并与之结合,得到表层汉语NP1+Vi+NP2句式结构。在该类句式中,汉语NP1+Vi+NP2隐现句式中所谓“多出来”的论元就有了自然的解释,句首的名词结构“村子里”是由轻动词“OCCUR”指派的方位题元角色,给“一个人”指派施事题元角色仍然是“死”一位谓词指派的。
五、NP1+Vi+NP2存现句句法生成机制及轻动词作用
轻动词作为一种强大的功能语类,为解释各种语言中的某些句式或结构提供了可能。不及物动词带宾语Vi+NP形式生成的方式不是NP移位,而是核心词移位,即谓语动词受轻动词的吸引前移的结果。利用轻动词句法理论能对此现象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其中,轻动词在此类句式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句法语义作用。
根据生成语法中的轻动词移位理论,在汉语NP1+Vi+NP2句式中谓语动词多数情况下是由轻动词和谓语动词组成的套组结构,如下图5:
汉语NP1+Vi+NP2存在句和隐现句中,含有一个轻动词v,它选择XP和VP分别为标志语和补足语。因为在该句法中,轻动词是含无语音形式的强语素的,所以处在深层结构的轻动词要吸引表层结构的实义动词与其合并,生成现在看到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句法结构。
根据题元指派原则,谓语动词“V”可以向“YP”和“ZP”指派题元,但是主语位置上的“XP”的题元却不能直接由谓语动词指派,而是由轻动词“v”吸引主要谓语动词与之合并,然后再向主语“XP”指派题元。存在句中“EXIST”帮助谓语动词向主语指派题元角色,隐现句中“OCCUR”帮助谓语动词向主语指派题元角色。
根据黄正德的轻动词理论,轻动词是事件谓词,可以体现句式最基本的抽象意义,且规定句子表示的事件类型,也制约着具体动词的语义实现情况,帮助谓语动词表达语义。在NP1+Vi+NP2存在句中,句子中含有一个轻动词“EXIST”,它帮助谓语表达“存在”的功能语义,而在隐现句中表示“出现、发生”义的句子中含有一个轻动词“OCCUR”,其轻动词的作用都是帮助谓语表达出具体的“出现、发生”义。
总之,现代汉语的很多句法现象可以运用上述理论进行解释,运用现代汉语的很多句法现象也可以验证上述轻动词指派题元理论的合理性和帮助谓语表达语义的功能。
六、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汉语中存现句和隐现句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并运用了生成语法中的轻动词移位理论对其进行了阐释,指出在NP1+Vi+NP2存现句和隐现句中都含有一个表达语义的轻动词。正因为轻动词的存在,使得实义动词移位合并生成NP1+Vi+NP2句式结构。轻动词在此类句法生成过程中起到指派题元角色和帮助谓语表达语义的重要作用。但是,因为本研究仅限于汉语NP1+Vi+NP2存现句式,语料不够丰富,该问题有待进一步考察,以求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句法现象。
参考文献:
[1]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MIT
Press,1995.
[2]Grimshaw,J.&A.Mester.Light verbs andθ-marking[J].
Linguistic Inquiry,1988,(2):205-232.
[3]Hale,K.&S.J.Keyser.On argument structure and lexical
expression of syntactic relations[A].In K.Hale & S.J.Keyse(eds.).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Essays in Linguistics in Honour of Sylvain Bromberger[C]. Cambridge,MA:MIT Press,1993:53-109.
[4]Larson,R.On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s[J].Linguistic
Inquiry,(19):335-391.
[5]郭继懋.试谈“飞上海”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中国语
文,1999,(5):337-344.
[6]李杰.试论发生句——对隐现句和领主属宾句的句式意义的重新
审视[J].世界汉语教学,2009,(1):65-73.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8]宋玉柱.语法论稿[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9]隋娜.汉语NP1+Vi+NP2句式与非宾格理论[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9.
[10]周国辉.不及物动词及物性结构的多维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7,(7):14-16.
(张宏丽 杨廷君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