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中的《群众》

2015-08-27朱维宁

群众 2015年8期
关键词:国统区新华日报抗战

朱维宁

《群众》周刊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一份党的机关刊物。从1937年12月到1945年9月,《群众》周刊冲破千难万险,在武汉、重庆两地共出版10卷210期,吸引和影响了国统区无数革命群众走上抗日道路,被毛泽东称赞为党的一个“方面军”。回顾峥嵘岁月,《群众》周刊在抗战的烽火中坚守党的思想理论阵地,在限制封锁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民族独立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中国党史和中国新闻出版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创刊的曲折

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群众》周刊,绝非偶然。创办《群众》周刊,既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早在建党之前,陈独秀、李大钊等就以报刊为阵地,向广大青年介绍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为建党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建党之初,早期党的领导人非常重视利用报刊来影响舆论,把宣传工作作为党的整个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创办《共产党》、《向导》、《红旗》、《斗争》等刊物,动员群众投身工农革命运动。在长期探索中积累的办刊经验,为《群众》周刊的创办奠定了基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转化为全民族抗战。7月10日,周恩来在上海约见夏衍时说:“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要做的事很多。我们要办一张党报,昨天已经决定了,由潘梓年和章汉夫负责。”7月17日,周恩来等到庐山,代表中共中央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等谈判国共两党合作的各项问题。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报刊,就是这次谈判内容之一。8月中下旬,周恩来在南京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邵力子商定中共在国统区创办报刊,随后,邵力子正式批准在南京筹办。

筹办工作从组织办刊的工作人员开始,当时党将精力重点放于《新华日报》的创办上,兼顾出版《群众》周刊。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潘梓年、章汉夫、许涤新等聚集南京,同八路军办事处的钱之光等,从10月开始筹办《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报纸筹办工作进展很快,但在《新华日报》申请办理登记手续的问题上,国民党当局不断进行刁难阻挠,借故推诿拖延,迟迟不予办理。此外,因战局危急,国民党决定放弃南京,邵力子打电话给潘梓年,要他们撤到武汉再筹备出版。潘梓年、章汉夫等10月19日奉命离开南京去武汉。

到武汉后,国民党有关入面继续阻挠、拖延,迟迟不发出版登记证。了解到这一情况,按照周恩来的指示,潘梓年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议,并要求准许先出版《群众》周刊,得到邵力子的同意。就这样,《群众》周刊的出版手续终于得以办理。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创刊号在武汉与读者见面,先于《新华日报》一个月。创刊号采用16开本,共16页,全文约2万5千字,刊头“群众”两字采用魏碑体。《群众》周刊的公开出版,意味着国民党长期一党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被成功打破。

二、坚强的阵地

抗战时期,《群众》周刊作为新华日报馆一部分而并没有自己单独的杂志社。她除了有少数几个编辑以外,其他从社长、主编到印刷、发行、后勤、经营管理等都是《新华日报》的。然而,在党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南京局以及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等的领导下,《群众》周刊始终不渝贯彻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解放区军民的英勇奋战等等,是我们党在国统区的坚强思想理论阵地。

《群众》周刊取得辉煌的宣传成绩,要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特别是离不开周恩来的精心指导。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国统区党报、党刊主要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形成独特的联合作战的格局,任务是相同的,只是大体分工不同。《新华日报》侧重时事、政策,新闻时效性强;《群众》侧重思想、理论,时间性不那么强。周恩来曾对许涤新说:《群众》是党刊,是理论性刊物,要更多地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出发,更多地从理论角度出发,帮助广大读者理解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和抗战胜利的必然性。同时,还要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去批判当时一切不利于抗战以至破坏抗战的各种反动谬论。周恩来很关心《群众》的宣传质量,强调党报和党刊的任务,就是要提高读者的政治认识。他指出,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就必须了解广大读者或一部分读者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抓住他们的思想疙瘩,“有的放矢”地写出文章来。

在宣传实践中,《群众》周刊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配合抗战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动员效果。在抗战初期,《群众》周刊揭露日本侵华罪行,宣传正面战场抗战的形势,宣传敌后战场的抗战业绩,批判两种错误观点,树立和坚定中国抗战必胜的思想;在战略相持阶段,《群众》周刊适应持久抗战需要,揭露汪精卫等的投降阴谋,批判蒋介石等的反共言论,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战场的抗战业绩,树立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在战争决战阶段,《群众》周刊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介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况,宣传解放区取得的伟大成就,突出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群众》周刊成功而出色的抗日宣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国统区的人民群众将《群众》杂志视为在黑暗中前行的“灯塔”。许多文化艺术界的有识之士读了《群众》后,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许多爱国青年读了《群众》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更值得骄傲的是,她被毛泽东誉为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又—个“方面军”。

三、办刊的艰辛

《群众》周刊表面上获准在国统区公开出版,但实质却是与狼共舞、险象环生。蒋介石集团绝不愿意在自己眼皮底下,活跃着一支革命的新闻舆论队伍,时刻揭露他们对人民的蒙蔽与欺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纲领主张。因而,他们层层设防,文网密布。国民党当局迫害《群众》周刊最恶毒的手法是允许出版,但却封堵其喉咙,不让其讲话,严密封锁其发行,隔断其和读者的联系,企图使其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或是没有人能看到的废纸。

一方面,从1939年起,国民党当局的审查机关开始实行法西斯审查制度。对已迁址重庆的《群众》的稿件实行全文扣留、部分删节,甚至大段删削篡改文稿、标题。根据不同情况,《群众》周刊用揭露、抗议进行斗争。如文章被扣留下题目,刊登启事、编后记说明情况;被删的文章留下空白,用开天窗等方式抗议审查制度。当文稿涉及党的文献和领导人的重要文章时,则采取“合法”形式极力据理进行交涉。皖南事变后,面对更加恶劣的政治环境,为了在国统区保持住党的思想、文化战线的阵地,《群众》周刊根据周恩来指示,不一定天天、期期都有社论,而是刊发多方面材料,且不要每篇都是政治化的面孔,实行烘托宣传。

另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对《群众》周刊发行进行限制和封锁。军警、特务及邮政通讯等部门,常常扣压刊物,绑架、逮捕工作人员。一些销售过《群众》的进步书店被查封,一些书商被恐吓、被警告,企图堵塞和隔断刊物的发行渠道。为反抗迫害,重庆党报党刊组织建立了一支报丁、报童队伍,肩负起《群众》的发行任务,按期将刊物送到读者手里。在学校、工厂比较集中的地区,还经常得到热心读者的帮助,有的向亲友介绍推销,代收代转;有的组织学习小组,集体学习和讨论;对于分散在国统区各省、市的读者,工作人员按读者订阅时开列的地址通过邮局按期寄去。

尽管国民党顽固派用法西斯审查制度、设置重重封锁,但这些反共、反人民的举措不得人心,无法削弱正确观点和先进思想的吸引力、辐射力。相反,还使《群众》周刊经受战火洗礼和斗争磨砺,变得更加坚定、更加厚重、更加有力。

光辉的历史,昭示着光明的未来。今天的我们,更要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发扬《群众》周刊的光荣革命传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中央精神、省委部署宣传好、解读好、落实好,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与时俱进,努力把《群众》杂志办成新时期党的舆论宣传的坚强阵地。□

(作者系群众杂志社总编辑)

责任编辑:苏胜利

猜你喜欢

国统区新华日报抗战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民国后期国统区选举诉讼程序研究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