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智慧城市建设融入社会治理创新

2015-08-27吴如忠时菲

群众 2015年8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管理者智慧

吴如忠 时菲

作为信息化典型应用的智慧城市,越来越成为各地当前和今后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选择。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它借助物联网、传感网,在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社会管理等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软环境建设的支撑,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社会管理”。再“智慧”的城市,再“智慧”的产业,如果社会管理跟不上,公共服务跟不上,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硬环境能否借“智慧”腾飞,关键要看执政能力是不是显著增强了,管理效率是不是明显提高了,社会治理是不是不断创新了,公共服务是不是紧紧跟上了等软环境是否给力。

推动智慧城市与社会治理融合。智慧城市建设既是一次发展浪潮,也是一种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智慧的理念、工具、平台使用好,融入到公共服务中,强化社会工作。建设“智慧江苏”必须结合各个城市的特点,以改善社会管理为目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不仅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推动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从根本上优化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

推动智慧城市与公共管理融合。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不断演进的一个最典型应用。正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智慧城市越来越成为我们改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选择。智慧城市有三个特征: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其应用非常广泛。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的技术都在不断渗透、不断延伸。比如,房产信息登记,就是从社会管理角度,甚至是从反腐角度出发的。这些技术应用,能给政府管理带来极大的便捷性和精准性。

推动智慧城市与各级善治融合。善治,其中重要的是社会参与、回应式治理和共识取向治理。而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工具,日益与管理活动相结合,在某种层面上改变了各级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管理模式也越来越朝着一种善治的模式发展。

首先,需要树立社会参与理念,即在各级党政组织主导下,强调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从单向朝双向互动式发展,利用微博平台、问政平台,像开现场办公会那样解决问题,强调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同时,应该做到回应式治理。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和深入使用,有关部门急需很好地回应百姓诉求,为此,就要构建一个全响应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使行政管理者和社会管理者能够快速掌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回应。再者,必须保证群众共识取向。信息技术使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日益由内往外扩展,从单向朝双向转变。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最后不是简单的工作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行政和社会管理运作模式的改变。深化社会治理工作,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强调参与性、透明性,强调一种共识取向,强调公平和效率。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诉求会越来越多。智慧城市在这方面也越来越有它的优势和价值,实现真正创新管理变管制为治理。智慧城市这一开放性、协同性、综合性的信息平台,有条件、也有可能很好地运用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来。这就要求我们的行政管理者和社会管理者基于信息技术,首先要转变理念,变管理为治理。

维护社会稳定是改进社会管理的首要之义。我们现在应用最多的是平安城市建设。平安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大街小巷的探头,这是智慧城市最基础的东西。通过社区摄像头、各种信息采集,对人财物进行登记管理,就是为了掌握情况遇到问题好处理、好应对。由此及彼,一举多得,借力这一维稳设施,我们还可以为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专门搭建一个网络平台,让人拍摄公共环境中的垃圾照片发到这个平台,以便有关部门及时派人清理。这个项目很简单,但效果肯定好,城市垃圾处理无疑会变得非常快捷有效。再比如,通过管理方式和服务平台的改进,通过信息技术集成,使各种问题都能在小范围内解决,让公众少花时间多办事,在家上网或打电话也能办成事。

总之,智慧江苏建设与社会治理融合,必须依托智慧城市的理念,以群众需求为中心,来思考社会管理原有业务模式、管理方式,更多强调双向互动,降低成本,更多靠一站式服务、集成化服务,把信息技术产品和网络等整合起来,为社会管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作者单位分别系省委党校和省人社厅)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管理者智慧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