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化毛竹文化在推进未成年人生态道德中的作用

2015-08-27郑那君

福建林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德化毛竹竹子

文/郑那君

德化毛竹文化在推进未成年人生态道德中的作用

文/郑那君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得以诞生和发展,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又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是个“竹子文明的国度”,竹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传播的代表符号,在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对历史的探索、人类知识的保存、远古时代的渊源追溯,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著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曾对甲骨文殷(商)、金文(周)、《说文解字》(东汉)、《玉篇》(梁)、《字汇》(明)、《康熙字典》(清)等各代重要字典中的有关竹文字的数量进行详细统计,大量的史实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文化浸透了竹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繁荣富强的轨迹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发展和竹子文明历史演进的壮丽诗篇,竹子不论与中国古代还是现代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毛竹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号。竹文化符号是指在宗教、文学、绘画、伦理规范中等代表着人的情感、思维、观念、价值、理想等的“竹”文化精神。竹笋、竹乐器、竹器物、竹工艺品及竹生产、书写、交通、建筑等工具是构成器物的物质材料,文化内涵的显示就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构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规范,而显示出来的文化性,或者说是为了特定的实践需要而有意识地用竹去创造某种景象,这就是所谓的竹文化景观。苏东坡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将竹文化和竹子深邃厚重的内在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提升凝结到中华民族物质、精神、生活等方方面面,揭示了在中华文明史中,竹作为一种高雅的精神符号成为品格的象征,被民众广大推崇与喜爱,熏陶了人们的情操。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无止境索取,显然已深深伤害到了大自然——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以至加快物种灭绝,由此产生的自然灾害加剧和气候恶化,最终反过来将会危及人类的生存。正是这种危机日益加深的严酷现实,作为森林资源的保护者,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重视生态文化、重视生态文学、重视生态道德,要用生态文学特有的角度与固有的社会价值,去呼唤生态道德,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生态道德,提升他们生态道德的认识、判断、评价、实践等能力,从而树立全面的生态文化意识,把生态保护提升到道德伦理意识层面上。

所谓的生态文化就是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破坏逐渐转变为对尊重、和谐的文化,它包括对生态道德、生态教育、生态科技、生态文艺、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是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崭新的文化形态,它区别于工业文化,是应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出现生态危机的一种文化选择,作为乡村森林文化主体的毛竹文化无疑是生态文化的重要源泉。生态道德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思想源泉。引导孩子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去和自然沟通,认识自然并感悟生命的真谛,这是我们教育子孙后代值得重视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为社会和谐培养有用之才的根本目的。唤醒人类对自然的感恩之心,唤起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是现在与未来生态保护工作的重点,因为公民意识的觉醒胜过千条法规。

生态文学就是以文学的笔法,通过活生生的场景描写,以科学的细节和人性化的观察,艺术地再现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四时变化和内在之美,抨击形形色色破坏自然生态的错误行为,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唤醒人们内心的生态意识,并自觉加入到环保事业上来,实现人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学作品。1949年初由我国徐迟翻译出版的《瓦尔登湖》,梭罗的生态思想植入中国文坛的土壤,这是关乎中国生态文学影响源的重要事件。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生态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开始了一个自觉地表达生态意识、深入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阶段,标志着世界生态文学时代的来临。此后,美、英、法等世界各国也相后出现了各种体裁的生态文学。回溯20世纪的生态思潮史时,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拉开这场生态思潮帷幕的,是生态文学。生态文学的生态预警意义正如评论家对《寂静的春天》所做的评价:《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

21世纪是生态文明世纪,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道德。为此,加强未成年人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教育,对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素质与生态道德意识的提高具有反哺的积极作用。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稚气的、自然化的,他们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他们乐意也积极地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他们喜欢亲近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他们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之意。他们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可塑性大,心理不稳定,自尊心强,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正视心理学,明白孩子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对象,他们作为被教育者,其人格与教育者的人格是平等的。作为教育者,应将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道德体现在日常的环保行为和习惯之中,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实践活动中,把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渗透到各类丰富多彩活动中,培育他们热爱自然科学的素质。

德化,作为泉州市首个国家级生态县,是福建省重点林区县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五个国家级生态品牌的县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7%,林木蓄积量达1309万立方米,绿化程度高达93.9%,森林资源占泉州市的51.2%。全县土地总面积332万亩,林业用地面积达270.4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地106万亩,毛竹林面积就占了50.5万亩,是有名的“中国竹子之乡”,竹类资源十分丰富。至目前,全县现拥有毛竹丰产高效基地23万亩,优良笋用小径竹基地3.3万亩,并形成竹林资源培育、加工利用、生产销售、出口创汇等产业体系。2010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和“中国油茶之乡”,并先后被列入国家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和省现代农业(竹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县。

总而言之,德化是一座生机勃勃、充满绿色、活力和希望的城市,当地的百姓热爱森林,重视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德化又是一座千年古瓷都,其深厚的陶瓷文化、生态文化与源远流长的毛竹文化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化毛竹文化,这是大自然赐予德化的宝,应把它作为德化乡村森林文化主体中的主体,加以传播与利用,同时巧借生态文学利器,加大毛竹文化的宣传与利用,去唤醒未成年人的生态道德意识,未成年人也应当运用科学理性和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需求,倡导生态道德,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责任编辑/洪志猛

猜你喜欢

德化毛竹竹子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节骨草和毛竹苗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德化也有五彩
和竹子在一起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毛竹护笋养竹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