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体系与中国
2015-08-26夏立平
夏立平
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签署和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战后国际体系的形成。联合国等现有的许多国际组织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虽然需要进行改革,但仍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合理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要求进行制度创新,构建一些新的经济和安全合作组织。
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发展需要新理念
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基本矛盾之一,是全球化迅速发展与保障机制不完备之间的矛盾。要应对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必须改进和完善各方面的国际保障机制。
随着新兴国家的上升,国际体系中的“金字塔”型等级制结构正在逐渐为一种较为平等的结构所代替,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正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权力均势”的现实主义理论已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主张建立“世界政府”的理想主义理论又距离现实太远。只有强调依靠国际机制来实现区域和世界稳定的“机制稳定论”比较符合当前国际现实的需要。公正、合理、完善的国际机制将是实现国际关系法治化的基础。
需要通过国际机制对霸权国家进行一定的软制衡。在一个国家内部,“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国际上,没有约束的霸权也是危险的。由于相互之间共同利益增加,在大国关系中,既有地缘政治模式的博弈,又有地缘经济、国际机制或“共赢”模式发挥作用。即使在地缘政治博弈中,也不都是“零和”游戏规则起作用。一些大国与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斗而不破、和而不从”的框架内保持并发展。它们要对美国的某些霸权行为进行软制衡,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国际机制。
构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体系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趋势迅速发展所产生的新的国际力量结构、国际行为体组成和国际关系理念,决定了必须要有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的国际体系。这种新的国际体系正在逐渐建构之中,它应该有下述特点:
一是形成真正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联合国应通过改革来适应新形势需要,加强联合国的权威、能力与作用,建立一个有效力、效率和公平的集体安全机制,使其成为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核心。从长远来说,应该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共存的全球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体系。这种机制应强调多边主义并主张以对话协商方式解决争端。
二是构建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贸合作和金融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战后初期相继成立的、冷战结束后已扩展为全球经贸和金融机制核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等,面临转型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和新需要的问题。1995年,在原来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其以规则为基础的利益协调机制对于规范国际经贸行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国际社会应进一步致力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合理、透明、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
随着亚洲国家的崛起和若干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边缘地区的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酝酿改革。
在国际经贸和金融机制方面,要解决美国的高财政赤字和高外贸赤字、全球南北差距和贫富差距拉大这两大问题,除有关国家在国内作出努力外,必须构建真正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贸合作和金融机制。
三是强化国际安全合作机制。
根据《联合国宪章》,构建全球性安全机制是联合国的核心任务。加强安理会的作用与权威应该是国际社会今后努力的方向。
构建全球性安全机制遇到的第一大问题是如何强化国际不扩散核武器体制。国际不扩散核武器体制虽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它几十年来为将公开的和隐蔽的核武器国家控制在10个以内作出了贡献。国际社会不应该抛弃这一体制,而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来加强它。
第二大问题是如何对付日益上升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现在国际上已初步形成的对付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机制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应通过改革和创新对这些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且这种改进和完善必须与联合国改革相配套。
四是构建以公正、客观、非选择性方式处理人权问题为原则的国际人权机制。近来,联合国在对国际人权机制进行改革和调整。2006年联合国建立人权理事会代替过去的人权委员会。2006年联合国大会选举中国等47国为人权理事会成员。国际社会应以公正、客观、非选择性方式处理人权问题,加强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文化、宗教间的建设性对话与合作。
五是使各种区域与跨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组织不仅数量增加,一体化程度发展,而且其中一些也主张开放性。区域安全合作组织在加强区域内合作、兼顾各参与方利益的同时,主张不针对其他国家。现在,多边区域经济合作或安全合作组织,如东盟、东盟+3、上海合作组织、非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在维护区域和平与稳定、促进区域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未来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近年来,跨区域合作与对话机制也取得很大发展。同时,相同区域内不同的多边合作组织也在加强对话与交流,以增强它们合作解决共同面临问题的能力。
中国应在国际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需要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必须抓住、用好和争取延长目前这种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善于利用和创新国际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面。中国在国际机制方面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做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与创新国际机制的关系。中国能否和平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美国许多人担心中国兴起后将会对美国构成威胁。但另一方面,中美的共同利益在增加,经济相互依存性在发展。现在两国都相互认为是“国际体系中的利益攸关方”。
中国在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应该进一步积极参与、有效利用和完善目前的国际机制,趋利避害,保护和发展自己。同时,中国应该善于利用当前国际机制处于改革和变动之际,进行机制创新,或弥补某些国际机制的缺失,或改革现有制度中不公正和不合理之处。
中国在机制创新中应注意新的国际机制与现存国际体系的相容性,即它不是与世界主导性大国核心利益相冲突的,甚至是有助于主导性大国利益的。中国在国际机制创新中应以邻近区域为主,因为这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最大和受其影响最直接的地区。
(二)国家主权与国际机制的关系。国家主权是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全球化时代,有必要对国家利益进行重新思考。当今世界,国家利益仍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但世界已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观念必须根据新形势发生变化。中国人民的利益是全人类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具有统一性。
在如何看待国际机制问题上,也存在如何认识国家利益的问题。这与国家主权观相联系。但主权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的范围和内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等趋势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对主权的观念和态度也在发生变化。各国仍然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核心要素,但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密切,共同利益上升,许多国家自愿将属于国家主权边缘要素的对外贸易权、货币权中的一部分转让给一些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一些国家还主动限制或放弃其他某些边缘性主权。
中国应该区分国家主权中核心要素、主体要素和边缘要素,在坚定维护核心国家主权的同时,允许逐渐将一些边缘性主权转让给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
中国在更多参与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过程中,将接受更多的国际准则。这就要求中国在国内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方面更多的与国际准则接轨,而这将对中国的政府结构产生影响。对此,中国应进行深入研究,使国内改革开放与参与国际机制形成良性互动。
(三)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量力而行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参与国际机制水平的上升,特别是在中国更多参与国际机制创新的情况下,中国对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将会逐渐增加。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所应该做的。但另一方面,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对外援助必须遵循量力而行、提高效益的原则。
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不仅是物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国际机制创新能力、制订重要议程能力和提出具有建设性倡议的能力。这是对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检验。不仅需要该国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丰厚的文化底蕴、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的思维,而且需要该国具有良好的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这些是中国今后必须努力加强的。
(作者为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