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推动与贡献: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2015-08-26余建华
余建华
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国家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被西方选择性地忽视。而今终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仅就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从倡导、形成到其胜利成果——联合国的创立整个进程的作用,展现中国在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宝贵贡献。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率先倡导国
1931年9.18事变后,中国国内就已出现建立反日国际联盟的思想。在当时中国关于战争预测和中国应战方针的社会讨论中,结盟抗日的思想应运而生。1934年2月,时事评论家孙麟生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中日美俄四国关系的前途》,明确提出同“与我利害相同而同情助我之美俄”“联为与国,成立攻守同盟,以共同制日”。同时也有人在《外交评论》撰文指出,应“彻底精密而切实的分析国际间的利害”,“造成一个中俄美英联合制日的大阵营”,使日本在四面包围中陷于崩溃。
不同于国民政府希图寻求国际调停、对日妥协避战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9月22日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 1932年4月26日,中共中央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名义对日宣战。1933年1月,中共发表宣言,不仅指出要建立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而且明确提出要和朝鲜、蒙古、日本人民大众联合起来反对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并和苏联结成友谊联盟。在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新纲领的影响下,1935年8月1日,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在号召建立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也直接提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确主张。11月28日到达陕北的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合发表《抗日救国宣言》,在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重申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主张。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决议更是推进一步,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既有可能、也有必要直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以及试图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发展某种联盟关系的策略。瓦窑堡会议后,中共逐步确立一个基本的外交政策:在远东,联合苏美英和所有同情、支持中国抗日的国家,集中全力抵抗日本侵略者;在全世界,站在世界和平民主阵线一边,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阵线。
国民政府对日委屈忍让换来的是日本法西斯变本加厉的侵略步伐。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终于决意奋起抗战,“结盟抗日”终由民间主张上升为政府的外交方针。
1937年7月29日,在南京政府举办的庐山座谈会上,社会名士吴康提出 “南联英美、北结苏俄”的外交总方针,对南京政府的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1938年3-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确定战时外交方针为:“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之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树立并保障东亚之永久和平”。这标志着国民政府建立抗日国际联盟的外交方针的确立。但由于当时西方大国美英法不愿为中国问题得罪日本,国民政府工作重点只能落在争取国际社会道义支持和经济援助,以间接加强与各反侵略国家的友好关系。
七七事变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于1937年7月23日明确呼吁国民政府“立刻和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在不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8月25日,毛泽东再次提出,“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开辟同英美人士直接交往的渠道,通过他们影响英美政府的政策,这种做法有利于其倡导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思想的传播。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积极推动国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政府为抵制英美在远东的对日绥靖政策进行了坚决有力的外交斗争,事实上也取得了成效。1940年7月美国宣布实际针对日本的战略物资出口许可证制度。在中国强烈抗议下,英国关闭滇缅公路的对日妥协行动仅实施三个月,而美国也最后终止了以中国主权换取对日妥协的外交方针,这也促使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英美两国终于在事实上成为与中国共同抗日的盟友。
针对英美等国牺牲中国、绥靖日本的行动,中国共产党也表示出坚决反对的态度。1939年6月英日《有田-克莱琪协定》尚在酝酿之际,毛泽东就发表《反对投降活动》一文,揭露牺牲中国利益的远东慕尼黑阴谋。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并抨击英美以牺牲中国而与侵略者妥协的“东方慕尼黑”阴谋。随后中国共产党对《有田-克莱琪协定》的签订和英国关闭滇缅公路的绥靖政策予以猛烈抨击,并公开反对美国试图与日妥协的秘密谈判。1941年5月25日毛泽东发表《揭破远东慕尼黑阴谋》。
中国坚决抵制英美绥靖政策的外交斗争和国共两党反对绥靖主义的一致立场,对于英美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军民在几乎是孤军奋战的艰苦条件下,仍然英勇地抵抗着日本法西斯的百万大军。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英勇顽强的抗日战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威武不能屈的坚强力量,有力冲击着英美绥靖政策;同时,也使日本法西斯不得不背着中日战争的包袱冒险南进,加速了日本与英美等国矛盾的激化,客观上起到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作用。
1939~1941年国民政府为谋求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作出了不懈努力。
1939年2月日本侵占海南后,英美法在亚太的利益遭受严重威胁,国民政府即向三国及苏联提出共同抗日的合作方案。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盟约》签订后,面对欧亚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嚣张,美国罗斯福政府愈加重视中国抗战的作用,而英国在本土受到德国进攻、其亚洲殖民地也遭遇日本南进战略威胁的情势下,也有意让中国有效牵制日本侵略势力。于是中国政府不失时机地开展外交攻势,试图以中英美三国结盟来对抗日本。虽然此时英美仍然拒绝与中国结成同盟,但英国已主动提出进行中英军事合作,美国也允许飞行人员离职到中国参与对日抗战。同时,针对苏联与英美关系不甚融洽的状况,为推动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中国政府展开了一系列调解斡旋苏联与美英法关系的外交工作。这些居中疏通无疑推动了社会主义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的相互联系,对后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能够容纳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而最终建立,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声明全力援助苏联,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基础进一步扩大,中共中央也确定了“拥护国际反法西斯阵线,促进中、苏、英、美及其他一切反对法西斯的国家和民族一致联合,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同盟”的外交方针。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中国一直倡导的结盟主张提供了实现的契机。当天上午,蒋介石即召集国民党中常委特别会议,决定中国采取如下政策:对日正式宣战、主张太平洋反侵略各国成立由美国领导的正式同盟、要求英美苏中一致实行对德意日宣战、联盟各国应相互约定在太平洋战争胜利前不单独对日媾和。当天下午,蒋介石分别召见美英苏驻华大使,向其声明上述政策决定,并于次日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提议在重庆举行联合军事会议,协调各国对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国民政府的这次外交努力终于得到美英政府的积极回应和认可,为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建立扫清了障碍。中共也在12月9日发布宣言,肯定美英进行的是保卫独立与自由的正义战争,主张“中国与英美及其他抗日诸友邦缔结军事同盟,实行配合作战,同时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的胜利”。
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加、澳、印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以全部资源联合打败法西斯,该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历经曲折而最终形成,其中中国的积极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大贡献国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所有同盟国在人口资源、经济能力、人心向背和团结互助等方面相互协调合作,法西斯轴心国灭亡的败局已经注定。不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反法西斯盟国还是面临十分严峻的战场局势。中国仍然是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战场,日军主力仍然被牢牢地牵制在中国大陆。
为阻止中国支援盟国作战,1942年日军在华发动一系列攻势,但中国军队以顽强不屈的抵抗,不仅赢得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而且在浙赣战役中使日军损失惨重。1942年1月中国军队入缅对日作战,这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援助友邦抗击侵略,4月中国远征军赢得驰援英军的仁安羌大捷。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抗日军民进行的反扫荡斗争,也有力打击、牵制了日伪军。
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稳定了盟军的军心,缓解了太平洋战争初期盟国的重大军事压力,为反法西斯盟国扭转太平洋战争初期的不利战局赢得时机。同时,为配合盟国“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实施,中国在与自身利益攸关的缅甸战役上不断作出牺牲和让步,以巨大的民族牺牲牵制和打击日军主力,保证了对盟国的战略协调。
伟大的抗日战争使中国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使中国重新与美英苏一起位居世界大国之列,从而使反法西斯主要盟国之间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协作,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内部的凝聚力。
1943年10月中下旬,美英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在美国的有力支持和积极帮助下,获得国民政府授权的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与美英苏三国代表共同签署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四大国《普遍安全宣言》。这是继《联合国家宣言》之后中国第二次与三大国一起签署有关世界事务的重要国际文件,它使《联合国家宣言》的精神发扬光大,使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进一步巩固,而且第一次宣告四大国一致赞成在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即未来的联合国。
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中国首脑在开罗会议上广泛参与了有关战时和战后诸多重大问题的讨论与决策。会议最大收获是共同签署了《开罗宣言》,将盟国的战争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中国被邀请参加会议并签署《开罗宣言》,固然有罗斯福出于对战后亚洲战略的考虑而有意扶持中国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坚持抗战为盟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赢得了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
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贡献,也表现在积极推动联合国的创建上。作为反法西斯联盟内的四大国之一,中国不仅较早倡导建立取代国联的国际和平组织,而且在开展相应的认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旧金山制宪会议,加强与盟国间的合作,有效参与联合国方案的决策设计,就即将成立的联合国许多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建议,为联合国的建立作出中国的独特贡献。
太平洋战争前,对国联一度失望的国民政府也在国内舆论推动下,就改造国联、建立有效国际和平组织提出一些零星主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国民政府认识到正式讨论和研究战后国际和平方案的时机已经成熟。1941年12月22日国民党五届九中全会通过《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指出今后外交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强与盟国的协同作战,二是研究“如何与各友邦加强合作,以确立保障世界永久和平之国际组织”。1942年10月11日,外交部长宋子文在纽约演讲中强调建立世界集体安全新机构的必要性,提出中国希望“尽速设立联合国家之执行委员会,自此产生一种可行之世界秩序,以及一种能于战时及战后在国际间推行正义、实施法律与秩序之国际工具”。
同时国民政府也开始将建立战后国际和平组织问题正式列入议程。1942年6月,国防最高委员会下属的国际问题讨论会根据中国立场,参照世界情势,拟定中国关于战后国际组织的第一部政策文件《国际集团会公约草案》,阐述了这一新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组织构成、运作规程等内容。1943年10月四大国达成《普遍安全宣言》后,中国正式承担起共同参与筹建联合国的义务和责任。1943年11月下旬,四国首脑分别在开罗会议(美英中)和德黑兰会议(美英苏)上,就新组织的总体设想和框架结构原则性交换意见,罗斯福在开罗会议对蒋介石表示,中国应取得作为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并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四强小组机构并参与制订该机构的一切决定”。开罗会议期间中方代表还拟成《关于设立四国机构或联合国机构问题》递交美方参考研究。
中国虽然没有参加第一阶段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但中国代表向会议提交了《国际组织宪章基本要点节略》,就联合国宪章的一般原则、组织机构、运作程序、托管制度、经费等问题全面阐述中国的主张。在参加的第二阶段会议中,中国代表团又提出七项补充建议,其中第1、5、7三项在讨论中被美英苏接纳,作为四国修正案的一部分提交旧金山会议,最后全部被吸收到《联合国宪章》,从而使联合国的这一主要文件更为全面、准确、严谨。这些意见不仅反映中国的立场,也表现出中国站在公正立场上,代表弱小国家、民族的权益。在旧金山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再次提出许多见解与建议,包括要求联合国在其宪章和组织活动中坚决反对殖民统治、实行民族平等及民族自决原则等。中国在这两次会议上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为保障联合国成为有力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国际组织作出特别贡献。
1945年6月25日,旧金山会议全体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在历时8小时的《联合国宪章》的五种文本(中、英、俄、法、西)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团第一个签字。中国为积极推动联合国成立所作的贡献得到了国际认可,一个昔日由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弱国,通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作用,成为国际社会不得不刮目相待的世界大国。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