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多基金能否打造文創“神話”?
2015-08-26
細數現有的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資助,除了專門的文化創意產業基金,還有常規的澳門基金會、文化局以及各種社團,都可以提供一定條件的資助。在本澳文創剛剛起步的階段,諸多的資助是好還是壞該如何去斷定呢?繁多資金在為業界“輸血”的過程中,能否“活血化淤”,成為“造血”?
澳門佳作的創意總監林子恩,聲稱從兩方面來說,政府覺得資助給了很多,但是需要的申請者和業界人士,反而覺得不夠多。“澳門政府非常有心,一心一意的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我經常跟藝術家朋友說,在澳門從事藝術,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稍微留意下就知道,澳門每個月有兩三個藝術活動開幕,這些資助是非常棒的。在藝術方面其實澳門已經做了很多,希望可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林子恩頗有感概的表示,“對藝術的資助不會帶來風險和問題,特別是純藝術方面的資助,對我們來說是有益的。藝術的資助培養了很多藝術愛好者和人才,更讓一些年輕人甚至是家長瞭解什麼是文化創意,從而對這個項目有更多認識。”
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設計系副教授鍾渠盛,他眼中的澳門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資助不至於過於繁多。各種基金針對的幫助對象有所區分,例如文化創業產業基金是針對企業,而文化局或者澳門基金會是針對一些團體、個人都可以申請,另外還有一些創業基金用於針對商業的。對於促進一個地區的經濟來講,資金的投放很重要。鍾教授指出:“單就資助這個問題來講,我覺得澳門文創產業存在的問題在於創業者對於項目的市場、產品的把握。當下最常見的就是出版書刊、繪本等,印製品的製作不難,但現在這些產品出來以後,大家並不關心其實際價值,甚至大多免費贈送,花費時間、金錢又沒有成效。我覺得前期的市場調研是否充足很關鍵,澳門以後的文創產業能不能做好就要從這點體現。”
群力智庫副理事長雷民強,在他看來,當下澳門的對文產的資助絕對過多。他說:“多種資助形成了一種牟利方式,創作者會過於依賴,造成滿足於現狀的的局面,不利於澳門的文創跳出國際。這種資助下,社會人士更加不願去投資有關文創業務,因為背後看到有市場不公的現場,投資者的卻步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有所影響。”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產業委員會第一、第二屆委員潘知常,認為目前的資助遠遠不夠。他對記者分析到:“我認為目前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還存在戰略思路不明確的缺憾,簡單說,從文化產業的上游來看,澳門的原創力明顯不足;從文化產業的中游即生產環節來看,澳門的組織集約經營程度也非常低;再從文化產業的下遊來看,澳門的行銷能力,也只能說,還有待增強。”面對這樣一種情況,澳門需要的,應該是實事求是去研究具有澳門特色的差異化的文化產業之路。文化產業的市場不是等出來的,而是找出來的、創造出來的。澳門應該以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去啟動、匯聚形形色色的內在資源,啟動唯獨屬於自己的文化產業市場,而絕不應該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走教科書上所宣示的那些所謂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試想一下,地域狹小,空間有限,資源匱乏。”潘知常教授繼續指出:“澳門土地稀缺問題,電力、淡水等資源消耗大幅增加(98%的淡水資源和40%的電力均需珠海供應),這樣一個土地和資源承載力已經達到了相當脆弱水準的城市,常規的文化創意產業之路對於它就真的有意義嗎?”
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管理學會會長蔡強,他指出資助並不會過多,但現下的資助需要更加專項,可以明確申請項目,避免重複申請。細分申請項目可以令業界更加清晰地知道去申請哪種資金。而文化創意產業資金的帶來的成效在沒有經過時間、市場的考驗下,難以估量。“可以肯定的說,不會有百分百的成功。假如10個項目中,有2到3個項目的成功就是不錯了的。”蔡強表示,只要有成功的項目,就表示這個基金和資助的成功,依舊值得慶賀。
多位受訪者普遍認為當下的資助力度並未達到預期,政府對文創的扶持依舊需要加大投入,不斷輸血,無論是資金的追加還是項目的增補,文化創意產業的資助,在整個行業的發展中必不可少,而資助的成果有待確定,能否發揮資金的“造血”功能,有待時間檢驗。唯一能肯定的是,多種資助下的風險依然存在,如何去規避這些不良影響,仍需業界共同探究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