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生态链

2015-08-26唐道伦

群众 2015年4期
关键词:淮安产学研科技

唐道伦

淮安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面临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两大任务,亟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和拉动。然而,科技创新资源往往集聚在大中城市、发达地区,这正是淮安等欠发达地区的“短板”。为了拉长短板,助推转型,我市着力在政产学研合作方面做文章、讲实效、出成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借力发展、借梯上楼、合作共赢,打造一条政产学研招商签约、平台打造、产业融合、考核管理的生态链,有力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完成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5.06%、45.70%,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全年新增12户区域性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建立校企联盟76家,组织市级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26项,成功引进“千人计划”专家20名,省“双创计划”人才18名。

招商签约:全方位引进五湖四海大智慧

招商引资是集聚资源、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政产学研合作是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重要渠道。我们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以成果转化、人才集聚、产业升级为目标,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着力引进高科技含量项目、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科技机构。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驻淮高校院所政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政策文件,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以及武汉东湖高新区、北京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引进中科院、钢铁研究总院、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扬州大学等来淮安设立研究机构或技术转移中心。先后组织企业家“院校行”、科技局长“校园行”、院校专家“企业行”等专项产学研对接活动20余批次。成功举办淮安·武汉东湖科技合作恳谈会、驻苏部属科研院所淮安产学研合作推进会等,签约科技合作项目40项,首个“食药两用瓜蒌加工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落户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2名、省“双创计划”人才63名;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25人。

平台打造:构筑科技创新合作大舞台

人才、技术、项目的集聚,需要优质平台来承接。我市重点打造“一核六园八区”的科技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为各类科技创新合作提供载体。

“一核”重点依托“淮安智慧谷”,按照“521”模式启动淮安市科技广场规划建设,包括五大核心业务平台(承担从苗圃到孵化器、加速器功能的科技创业服务平台,承担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等功能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承担研发立项决策、创新成果挖掘、市场研究、知识产权咨询等功能的科技咨询服务平台,承担科技成果信息发布、推介、洽谈对接等功能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为盐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两大展示厅(科技成就展示厅和科技服务案例展示厅),一个24小时服务热线,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六园”包括国家级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级淮安市大学科技园、淮安软件园、淮阴软件园、清河动漫科技城、洪泽安芯智能港,这些都分布在淮安智慧谷周边,成为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载体。其中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淮安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于2006年,2007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成为苏北第一家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淮安市大学科技园于2009年2月批准筹建,2013年9月通过省级大学科技园验收,2014年通过“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认定,成为苏北第二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八区”是指我市已建成省级科技产业园8家,其中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获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开辟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征程上的新纪元,开发区努力建成为自主创新核心区、新兴产业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全市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实现了县(区)全覆盖;建有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重点实验室4个,位居苏北前列;建有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9个。

产业融合:助推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

我市确立电子信息、特钢、盐化工、食品为四个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为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4+2”产业集聚倾斜。

一是积极对接产业高端攀升需求。发挥高校、政府、高新园区等多重主体的协同作用,将研发优势、人才优势与市场优势、资本运作优势结合起来,打造一批具有产业技术研发、专业技术服务等产业集聚功能的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新招引(清华大学)淮安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江苏产业技术国际研究院淮安分院等4家科研机构,推进去年签约的兰州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淮安研究院等6家科研机构落户,武汉东湖高新区孵化项目淮安绿创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个科技项目落户。累计签约科研机构23家,注册落户科研机构达15家,初步形成“名所、名校汇聚淮安”效应。各机构在农业、特钢、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与我市企业开展深度合作,2014年实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20项。

二是深入推动产学研联盟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深入实施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推动高校院所联合相关企业开展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形成产业链、创新链协同互动的机制。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两站三中心”515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7家。淮安科教产业园集聚科研人才50多人(今年获得资助人才项目8个),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实验室(研发中心)14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1个。

三是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成功举办2015淮安·青岛科技大学合作项目签约会,青岛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淮安分中心、青岛科技大学与淮安华能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粉煤灰聚合物水泥无机胶凝材料研发等5个项目签约,这是2014年11月青岛科技大学与淮安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合作取得的新成果。

考核管理:保障政产学研合作大生态

牵手合作,重在实效。我市积极探索入淮科研机构绩效管理和考核退出机制,出台了《淮安市引进高校院所设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强化考核管理,实现优胜劣汰,保证源头活力。与以往的“重引进、轻管理”的“铺摊子”模式相比,新的管理办法从4个方面抬高了入驻“门槛”。规定:研发机构主要技术领域应符合淮安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需要有一批创新水平较高、应用前景较强、有望在淮安实施转化及产业化的创新成果和专有技术;研发机构专职人员要为该机构工作时间达80%以上,兼职人员年均在该机构工作时间不少于4个月,整个人才团队中,博士学历或教授(研究员)职称占比不低于30%;研发机构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研发机构的母体单位要在骨干人才加盟、技术支撑和成果供给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另外,该《办法》还首次提出了不合格研发机构的退出机制,对骨干人员离开或合作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难以完成建设和工作任务、建设与运行不能继续实施以及连续两次年度绩效评价不合格等4种情况,将申请中止合作;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不善、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与工作任务,不接受有关部门项目检查、审计等情形的,实行劝退或撤销研发机构。□

(作者系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淮安产学研科技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