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的诗化

2015-08-25傅保中

山花 2015年15期
关键词:刺点诗化素描

傅保中

1.材料的诗化

思之诗,是存在通过语言“静寂之音”显露出的情景和图像,是材料的诗化。坦培拉是一种古老的绘画形式,其创作过程亦是材料诗化的过程。海德格尔在《诗·语言·思》中说:“思之诗事实上是存在的拓扑学”。坦培拉所具有的物质想象满足了诗化的过程,材料的诗化既是“能指”(signifier),亦是“所指”(significatum),是二者的合一。

2.材料素描的概念

实际上素描要解决的是绘画前的一个草图、一个构思、想法。如果材料素描已经是独立的一张作品,那就同其他的艺术一样,具有观点的呈现和表述的语言。

洛佩兹的素描严谨、简略,古典而怀旧,你似乎闻到了房间微微潮湿的气息。弗洛伊德的素描紧张坚实的内在结构,仿佛荆棘编织的箩筐,用毫不掩饰的揭示来展现物质的存在。贾克梅第的素描中线条的不断重复、擦去、再重复,他试图捕捉不断逃离的事物的真实,努力对过程的不断把握,如何能够接近“真实”。他们的绘画风格完全对应他们的素描,素描是画家心中最真实的风景。

素描方式就是思想方式,材料的素描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所采用的素描方式就是我学习和思考的方式,他们正好呼应了我某一阶段的心态。

3.理想与现实

我们眼看着自己走失在迷宫之中,朝着虚拟的目标做事和叙事,行走在逼真的局部细节和漂移在色层重叠之中,幻想、沉醉、焦虑和警醒,云升日落。傅雷说:“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艺术亦是如此。而艺术材料的诗化,则打开了你所有的天窗。

4.坦培拉的阅读方式

坦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来源于古意大利语,意为“调和”“搅拌”,后泛指一切由水溶性、胶性颜料及结合剂组成的绘画,也常单指使用由鸡蛋等乳性胶结合剂创作的绘画。坦培拉的方式可追溯到古希腊和中世纪,早在3000年前就已在埃及墓室壁画中被运用,后由罗马传到欧洲,属坦培拉的雏形,象婴儿一样。

13世纪佛罗伦萨画家契马布埃完善和改良了坦培拉技法。

5.坦培拉对立的美与矛盾的美

通常人们以画家使用的颜料来鉴别各类画种,而我区分的画家有两类:即使用“坦培拉”的和不用“坦培拉”的。

我所理解的“坦培拉”的创作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对立的美、矛盾的美。“坦培拉”是一种幽远的美与无法接近的焦虑与痛苦这两者并存的象征。“坦培拉”的品质是内敛的、朴素的、柔韧的和温润的。艺术亦是材料的诗化过程。巴什拉:它从物质的深处升起,又回到物质中潜隐起来,像爱情一样。

“坦培拉”的创造和观赏的方式谙合了艺术法则的“中国观照”方式:其一,其创作过程的有序,却使你感到“无始无终,回味无穷。”其二,色彩丰富多变,但时间却关闭了你试图破译其色彩密码的所有通道,就如同我们试图解读敦煌壁画一样,“仰观俯察、由上观下”。“坦培拉”是凡人所创造,却仿佛来自天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坦培拉”既是艺术家的世界观也是他的方法论。

6.契马布埃与坦培拉

13世纪佛罗伦萨画家契马布埃有三大贡献,其一,完善和改良了可追溯到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坦培拉技法。其二,把圣像画赋之以寻常人的面孔,这种“人本主义”的定位使其接近了“文艺复兴的精神”。根据1550年瓦萨利的说法,“契马布埃几乎就是文艺复兴绘画的原动因”。从此,伟大的“文艺复兴”就这样慢慢浮出水面。其三,培养了一个注定超过他的好徒弟——乔托。乔托将意大利绘画真正引向“文艺复兴”的宽阔道路。之后,坦培拉技法盛行于意大利、尼德兰和法兰德斯等国家和地区。

7.罗兰·巴特“知面”与“刺点”

罗兰·巴特在《明室》CameraLucida中将摄影的吸引力分为“知面Studium”与“刺点Punctum”。“坦培拉”打动我们内心的,就是那些隐现的色层,勾起回忆或遐想的片段。“知面”是图像阅读者的文化认知,我们可以阅读出作者潜在意图的象征和隐喻。“刺点”是材料诗化的显现,是唤醒审美“期待视野”的,一声低语和呻吟。

如果“坦培拉”界定为“诗化的材料”,“知面”就是它的“能指”层面,“刺点”亦对应“所指”。

8.彰显与潜隐

潜隐的事物存在的某些特质并非绝对遮蔽,它们只是表象上的静土,而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必然要经历时间的穿越。思考使材料赋予精神内涵,沉淀之后逐渐彰显思想的光泽。

我试图在微不足道的平凡物象中抓住那些像幻觉一样潜隐的东西,使这些东西能够在画布上彰显与存在,并成为一种可靠的经验。材料造型的过程是运用材料的质量来把握形象细节中最为微弱的、跳跃的漂移痕迹,“漂移”在坦培拉的作品里是一种时间和美的流动。

猜你喜欢

刺点诗化素描
新词入诗重在“诗化”
初夏素描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素描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浅析摄影对生命延续的有限性
盛世的刺点
浅析《明室》中的摄影观点
“刺点”:另一个精神世界
凡·高的早期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