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讲述的幕后故事

2015-08-24唐志军

商周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奶粉啤酒青岛

唐志军

没记错的话,在这十年,央视有关青岛啤酒的专题讲述尤为集中,从2005年央视经济频道开展“品牌中国”大型系列宣传报道活动以来,无论当年以“全球寻找中国品牌”为题讲述青啤从海轮变成航母,或是2009年“CCTV60年60品牌”活动,重磅授予青岛啤酒特殊荣耀,甚至刚刚过去的这个5月,再度以创新名义深刻揭示青啤的青春再造,“青岛啤酒”这四个金灿灿的名字,已被深深刻在国人的心底。

在这个面朝大海的城市,诞生由两种基因和多元文化浇灌、由青啤人持续百余年“守正与创新”所培育的青岛啤酒品牌,并非是一种偶然。它的历久弥新与永恒的激情,也恰好印证了品牌自身发展的逻辑。且不说那些大思维、大战略、大格局如何,其中一点就不难读出青啤人对于品牌创造与守护的那份精细,正如这次央视所讲述的,每一瓶青岛啤酒,都要经过1800多个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检验,包括酿酒用的大米,必须是脱壳3天的新鲜米,连生产所用的压缩空气也要进行检测。

这种“很德国”的制造和创牌态度,或许正是央视在中国制造转型时代,讲述和推荐的真实用意。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制造整体实力虽然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放眼世界制造,“国宝”级的品牌依然稀缺,即使近些年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的比例逐年增加,但抛掉银行类、央企等行业企业,真正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有一席之位的,却只有联想、海尔、华为、长虹、青啤等几家熟悉的面孔。反观欧美、日本等国企业,无论是大到汽车、小到日用消费品、名牌产品大都被他们垄断。以汽车为例,福布斯新近发布的2015年度最有价值上榜汽车品牌,前十位依然是欧美日韩的天下,中国汽车几十年希冀的以市场换技术路线。至今仍然面临尴尬的局面。

综合审视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趋势,我们不难理解央视于十年前倡导和主导“品牌中国”的良苦用心。中国的优质制造,既非个别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亦非少数行业,大众翘望的“品牌中国”,应是一片片枝繁叶茂的森林。

问题是何以成林?客观地说,品牌的成因和路径固然很多,但不论怎样,从国内外寻标与对标的视角来讲,不外乎意识、管控、创新三大要素,如果对标德国这样的品牌大国,还要考量一个国家的精神意志与之匹配的教育和职业养成。

一直以来,无数人反复追问:德国的产品到底好在哪?事实上,它们的好不光是路人皆知的汽车等大品牌,在一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领域,也都体现着德国制造的精髓。以奶粉为例,德国奶粉不允许3岁以下儿童所食用的产品中含有任何人工添加香料、甜味剂等,且所有奶粉都被视为药品监管行列。另外,德国的锅具之所以令世人青睐,就在于它的科技含量和精工细作,像“菲仕乐”的锅具,据说要经过9000道工序生产加工。

德国制造背后凸显的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气质,其典型性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有分析说得好,经典哲学上,西欧的自由主义到了德国骤然转变为实证主义;生活哲学上,法国的奢靡享受到了德国截然转化为清贫刻苦;文学和艺术上,德国的沉郁雄浑也与其他国家绝不相同。体现在制造上,持续的职业养成和国民素质教育,令人钦佩。

回到央视的话题,单就个别企业来讲,我们似乎不缺寻标和对标样板,如百余年来,青岛啤酒就没断过对标德国等世界优秀啤酒企业,即使今天他们依然把职业培训,视作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手段,不仅义无反顾选派技术人员,分批赴德国学习酿酒技术,还与德国有关方面合作开办青岛啤酒杜门斯酿造师班。

但这也恰给是人们的忧心和值得反思的地方,少量的品牌,难以表明和展示一个雄心勃勃制造大国的远大志向。不管怎样,青啤揭示了其中的真谛,中国的品牌森林,既不是喊出来,也不是等来的,而是要在对标国际先进目标过程中,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猜你喜欢

奶粉啤酒青岛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啤酒》
奶粉危机
哼哼猪买啤酒
妹妹的奶粉钱
你家奶粉只能冲着喝?这些妈妈们把奶粉做成了这个样子!
青岛明月申牌?
阳朔啤酒鱼
把第一部iPhone 6丢进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