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意义
2015-08-24宋鑫陶
宋鑫陶
如果说,人们可以很准确地给结婚下一个定义的话,对于为什么结婚,回答却不尽相同。似乎越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事情,一旦要问为什么,反而越难以回答。
归根到底,在于每一个人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文化层次和生活态度,对婚姻自然有着不同的追求和看法。
无数的影视作品将之当做剧情的主题,无数的文学作品将其反复咀嚼和呈现,无数人既身处其中又将其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千百年来婚姻就是这样一个永恒的话题,被不断探讨。
但最后得出关于婚姻的结论了吗?好像没有。只是人们发现,随着时空的演变,为什么要结婚,以及结婚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这似乎成了人们可以找寻到的唯一逻辑。
《后汉书·贾复传》里记载:“闻其妇有孕,生女耶我之娶之,生男耶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说的是东汉初年,将军贾复讨贼寇受了重伤,光武帝刘秀为了表彰贾复的功绩,得知其妻有孕在身,便决定指腹为婚,这可能是关于指腹为婚的最早记载。
在古代,随着私有制和“一夫一妻制”的确立,包办婚姻也盛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明洪武二年(1369)曾下令:“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
当然,并不是只有中国的礼法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方也是如此。
罗马法规定处于家父权下的子女,订婚必须出于家父之命,否则不能成立;日耳曼法规定结婚必须取得父母、监护人的同意。所以,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写道:“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这是时代的产物。那个时候,婚姻没有自由可言,即使有自由,也不是自己的自由,而是父母和长辈的自由。婚姻是政治的牺牲品,是维系家庭稳定与社会稳定的工具。
文明发展到现代,婚姻的陋习已经越来越少,婚姻自由也已是婚姻法最基本的原则。但自由的婚姻并不代表就解决了一切问题,人们对于结婚的理由和意义反而更模糊了。
有的人以爱的名义来结婚,有的人是为了稳定的生活,有的人是为了攀附富贵,有的人是因为年龄的压力,有的人是因为周遭的逼迫,有的人是一时冲动,也有的人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所以,有关于婚姻的新词不断涌现,比如逼婚、闪婚、裸婚等等。
当下,婚姻也被附加上了越来越多的条件,比如房子、车子等财富的象征,以及学历、职业等发展潜力的象征。婚姻成了一条产业链,像流水线的产品一样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出厂”,所谓的婚姻自由被添加了诸多无形的枷锁和束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长久以来,这是约定俗成的成长逻辑。到了现代社会,结还是不结,却成了一个问题。有位香港女作家就曾写道:“我们是不是已处在一个鸡肋世纪?生活上有着太多食而无味、弃之可惜的人情与事物。上至婚姻、事业,下至中午时分匆匆吃下肚的那个盒饭,都可能是鸡肋。”
在有的人眼里,婚姻是“鸡肋”,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婚姻却可以让自己变得富有。
文化学者于丹说,“进入婚姻,两个人第一都是一无所有,第二都是富比天下。一无所有是因为平等,一切账单都已经撕碎了,富比天下是因为拥有爱情,因为这两个人将相守终生。”
大多数人还是相信爱情和婚姻的,相信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爱情延展。“我们之所以结婚,是因为彼此都已经有了需要。”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婚姻观里,婚姻原本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一个简单的道理和逻辑,不需要那么多的理由和条件。
只是人们有时候过于看重双方的“硬件条件”,仍摆脱不了“门当户对”的传统思维,而忘记了婚姻的意义。
看看曾两度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是怎么说的吧:“我最显赫的成就,不是别的,而是当年我说服了克莱蒂娜与我结婚,她是我一生中惟一的女人,没有她我可能不会有任何成就。”
如果一个人能因为婚姻而变得更好,这便具有最深远的意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