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村” 喜圆梦
2015-08-24李志光
李志光
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自然村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老区村。近年来,该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在其巨变的背后,还有着一段感人至深、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故事。日前,记者到这里进行了采访。
华屋真美
华屋是黄沙村最偏远的自然村,与福建接壤。走进华屋村的时候,记者一行无不感到眼前一亮。村口附近坐落着数十幢清一色且带着浓厚地方色彩的新房子,白色的墙,灰色的瓦,还有那房顶上特意设计的一道道翘檐,异常醒目。村子里修建了宽敞的水泥村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配套了靓丽的休闲运动广场和绿化花圃,而就在楼群前的田野上,还有一大片一大片铺盖着大棚的蔬菜基地。这一切,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面。我们不禁感叹,华屋村真美!华屋村的老百姓真幸福!
为了了解村民居住的情况,我们先走访了一农家。当走进路边的一栋新房子时,一位满脸皱纹但精神矍铄的老人热情地出来迎接我们。他拿出一坛酿造已久的米酒,非要我们尝尝,还端上了一盆子花生和黄瓜,叫大家坐下来,歇歇脚,乘乘凉,尝一下农家的有机“小吃”,感受一下新房子的舒适。记者注意到,老人的房子非常敞亮,一张方形的餐桌摆在客厅中央,房子里电视机、饮水机、消毒柜等家具一应俱全。客厅的屏风上,贴着两幅大画像,一幅是毛主席的,一幅是习总书记的;左侧的墙壁,则是一张“全家福”。整个房子干净别致,毫不局促。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所有关爱华屋的人。”还没当我们唠起来的时候,82岁的老人,便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激动地说出了这样一句心里话。“我叫华钦才,是土生土长的华屋人。其实华屋整村都是姓华的,‘华屋村也由此而得名。”华老告诉记者,他有4个儿子,一家人住在这两层半总面积达90多平米的新房子里,感到格外的温馨。华老说,2014年以前,他们家还住在一栋三四十平米的破烂土坯房里,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和电器,房子破烂不堪,经常漏雨。由于土坯房阴暗潮湿,家人还经常患病,日子过得十分艰苦。“现在好啦,能住上这样的新房子,我一辈子都想不到,太高兴了,谢谢你们,谢谢党和政府。”华老握着记者的手,虽然有些语无伦次,但非常真挚、淳朴。
是个“红军村”
在和华老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原来,华老竟然是红军烈属。他的父亲华从祁在长征途中,不幸牺牲;他的母亲,也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女红军战士,在万里长征时,华老还在他母亲的怀里……说起那段悲壮的历史,华老的眼角似乎有些湿润。
“华屋不仅仅只有华钦才这样一户烈属家庭,事实上,华屋是一个‘红军村。”说起华屋的历史,驻村干部刘汉林打开了那扇鲜为人知的历史大门,并带我们到村后的蛤蟆岭,参观了那17棵英雄树,瞻仰了烈士墓。
据了解,上世纪30年代初期,当时仅有43户的华屋村家家都有人参加革命,其中17名青壮年在苏区“扩红”时参加了红军。为表达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参军前夕,他们相邀到华屋后山的蛤蟆岭上,每人栽下一棵象征万古长青的松树。兄弟们约定:革命成功后,都要省亲故里,回报乡亲,如果有人“光荣”了,活着的人不仅要为阵亡的兄弟孝亲敬老,还要照看好这些松树。
然而,在残酷的战场上,这些勇士们再也没有回来,他们都壮烈地牺牲了。当地政府为了安慰乡亲们,给烈士的亲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为了寄托思念,村民们给17棵松树分别钉上一块小木牌,用红漆写上种植者的姓名,以当地最古老的方式寄托对英雄儿女们的哀思。为了让客死他乡的华氏兄弟有一个灵魂安息处,华屋人把烈士生前种植的17棵松树称为烈士“信念树”,作为烈士的遗物来祭奠。从此,17棵烈士“信念树”不仅寄托了村民的无尽念想,更成为华屋人在艰苦岁月中坚强生活的不懈动力。
记者在蛤蟆岭上看到,壮硕的青松一棵挨着一棵,异常伟岸。据悉,每到清明,华屋人都要到烈士“信念树”上挂红纸、点红烛、系红绸,给小木牌上的名字涂上红漆,以特有的方式为异乡的亲人“招魂归乡”。每当有大事喜事,华屋人都要到树下来聚聚,唱唱红歌,对对山歌,回忆往昔峥嵘岁月,畅想明朝美好生活。80多年来,在华屋人的精心保护下,17棵烈士“信念树”一直枝繁叶茂,苍翠挺拔。它们屹立在蛤蟆岭上,俯视家园,守护亲人。
然而,数十年来,由于村里资源匮乏,耕地贫瘠,战争创伤等原因,至2014年底前,华屋全村119户中有103户还居住在破烂的土坯房里,有8户原房屋已经倒塌,被迫租房居住。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只有两千余元,可谓吃不饱,穿不暖,一穷二白,华屋成为了江西全省出了名的贫困村。“华屋人虽然很穷,但几十年以来,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淳朴,乐观向上,执着真诚,没有一起上访,无一人违法犯罪。”说起华屋的老百姓,刘汉林充满敬佩之情。
记得进入华屋村时,我们曾看到一幕“不太美观”的画面:就在蛤蟆岭下,几间破旧不堪的土坯房一字排开,沧桑感十足。新村的旁边夹杂着几间旧房,看起来多少有些不协调。但是,这些历尽了沧桑的土坯房,却清晰地告诉着我们华屋的巨变。
“村里建了新房,为什么还留着这些土坯房呢?”当我们一致感到疑惑的时候,刘汉林给大伙介绍了起来。他说,之所以把这些土坯房留下来,就是想让大家都知道,华屋原来是怎么样的,要让大家感受到新村的美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刘汉林表示,这其实也是华屋新村建设时规划发展的一部分。“按照‘保留一部分、拆除一部分、全部统一安置的思路,这片土坯房日后还可作为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呢。”
圆梦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政策和举措让华屋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华屋的老百姓现在生活处于什么水平?一直让记者感兴趣的这两个问题,在我们走访完华屋之后,也得到了答案,那就是:苏区政策使华屋村民的三个“梦想”都实现了。
“2012年4月,当时的国家发改委杜鹰副主任到这边调研时,看到华屋的艰苦状况,感到非常震惊,他当场承诺,要用八年的时间,来还欠下华屋八十年的债。”瑞金市叶坪乡党委宣传委员陈华明回忆说。自中央和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到华屋并许下承诺后,2012年6月底,《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要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加快完成农村特别是老区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道路建设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