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导读的人际意义研究
——基于《新风尚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导读语篇的分析

2015-08-24朱艳敏杨家华

关键词:量值情态编者

朱艳敏 杨家华

(广州商学院外语系 广东广州 510530)

·外语研究·

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导读的人际意义研究
——基于《新风尚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导读语篇的分析

朱艳敏杨家华

(广州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30)

大学英语教材的课文导读语篇是教材编者与学习者进行交流的平台。本文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中,对《新风尚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的课文导读语篇所体现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课文导读中所体现的人际意义是为语篇的功能和目的服务的,其提供信息、对话协商和劝说学习者的主要功能决定了编者对语气类型和情态表达方式的选择。

人际意义;课文导读;大学英语教材

人际功能是Halliday[1]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是人们用语言和其他人交往,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和对事物的判断、评价和看法等的功能。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学者们对语气和情态的研究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框架。Eggins & Slade[2]分析会话时指出,语气的选择有建构社会身份的作用。Halliday[1]75-76认为语气具有明确的语义功能,其中限定成分为命题提供说话的时间和说话者的判断(情态)等参考点,将命题与交际语境联系起来。郑元会[3]83认为语气反映交际者的基本话语权势,体现了说话者的言语功能、交际目的和交际姿态。关于情态的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这是协商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不同程度意义的语义资源系统[1]88。Palmer[4]、Thompson[5]、李战子[6]、魏本力[7]56-59、何伟[8]7-10、常晨光[9]11-13等在情态类型(type)、取向(orientation)、量值(value)、情态隐喻和情态附加语的评价功能等方面做了研究。从他们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的语气和情态资源的选择体现不同的人际意义。

大学英语教材的课文导读语篇是教材编者与潜在的学习者进行交流的平台。编者用导读的语言表达对课文主题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与学习者建立人际关系,从而影响学习者。本文在Halliday[1]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中,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风尚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以下简称“《新风尚》”)中的课文导读语篇为例,通过分析编者对语气类型和情态表达方式的选择,探论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导读所体现的人际意义。

一、语气和情态系统

1.语气系统

语气系统的作用在于表达语言的言语功能,即人们希望通过讲话达到的目的。小句的语气(Mood)由主语(Subject)和限定成分(Finite)构成,其出现次序决定了小句的语气:“(1)主语^限定成分”(“^”表示顺序关系)体现陈述语气,如:He is a doctor. “限定成分^主语”体现是非疑问语气,如:Is he a doctor? (2)在特殊疑问语气中,特殊疑问成分(WH-element)作主语时的次序是“主语^限定成分”,如:Who has left? 其它成分作主语时的次序是“限定成分^主语”,如:Where have you been?(3)在无标记的祈使语气小句中,潜在的主语是“you”,通常在句中被省略,而限定成分只会在表示否定归一性时出现,如:Don’t go away. (4)在有标记的祈使语气小句中有明确出现的主语和表示强调的限定成分,其次序是“限定成分^主语”,如:Don’t you take that tone of voice to me.[5]48-49(4)还有一种命令语气小句以“let’s”句式出现,主语成分“let’s”可以看成是主语“you and I”的异体(wayward form),如:Let’s go home.[1]87

2.情态系统

Halliday[1]91把情态和归一性(polarity)联系在一起,认为情态指“是”与“非”之间的意义领域。对情态系统的研究包括情态类型(type)、情态取向(orientation) 和情态量值(value)三个维度。情态类型包括情态(modalization)与意态(modulation)。前者指说话人对命题的可能性(probability)和经常性(usuality)的判断;后者指说话人对命题的希望性的判断,包括涉及货物和劳务交际中的义务(obligation)和意愿(willingness)。情态主要由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意态主要由情态动词和谓词的扩展来实现。

情态取向表明说话人涉及命题的程度。从显性与隐性、主观与客观两组因素来考察情态取向,可归纳出显性主观、显性客观、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四类情态取向,其中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情态取向由小句表达,是隐喻性的。显性主观情态由一个认知型心理过程的小句体现,如“I think, I believe”等,以突出说话人的主观观点。显性客观情态一般由一个关系过程的小句,如“it’s likely, it is certain”等,或具有情态意义的名物化,如“possibility, probability”等来体现,从而增添说话者观点的客观性。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是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前者主要由情态动词来实现,后者主要由情态副词来实现。

考察情态的第三个维度是情态量值,指说话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对自己所说话语的有效性进行承诺[5]60。所有的情态类型都被赋予不同的情态量值,大致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如表1所示[1]358:

表1 情态的三级量值

二、语料和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语料包括《新风尚》1—4册全部课文导读语篇共32篇。语料的分析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定义的小句为承载语气和情态意义的句法单位,由此计量整个语篇的小句量和具有各种语气和情态意义的小句量,从而计算各种语气和情态体现方式出现的频率;(2)根据Halliday[1]关于各种语气的判定标准确定各种语气的出现;(3)从情态类型、情态取向和情态量值三方面判定各种情态体现方式;(4)对各种语气类型和情态体现方式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考察《新风尚》课文导读语篇的编者对语气类型和情态表达方式的选择,探讨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导读所体现的人际意义。

三、研究结果

语料共有小句250个,包括独立小句、嵌入句和投射小句。具有情态意义的小句97个,占全部小句的38.8%。以下将从语气类型、情态类型、情态取向和情态量值四方面进行讨论。

1.语气类型

在对教材导读语篇的语气类型展开讨论之前有必要对其基调(tenor)进行分析。话语基调与语篇的人际意义密不可分,指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和语言活动的目的,前者称为“个人基调”(personal tenor),后者是“功能基调”(functional tenor)。编者利用导读给学习者提供课文的主旨内容、写作背景等相关学习信息,表达对课文主题的主观判断或评价,旨在唤起学习者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吸引学习者对课文的兴趣,并且试探或改变学习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编者甚至采取对话的态度与学习者协商讨论,以唤起学习者的回应。由于是编者告知、教育、鼓励学习者阅读和学习课文,因而比学习者享有更高的权势地位。提供信息、对话协商和劝说是导读最重要的功能。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导读的基调对体现语篇人际意义的语气和情态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语料中各种语气类型的分布:

表2 语气类型分布

从表2可知,陈述语气是导读中最常用的提供课文信息的手段,占所有小句的83.6%,这表明大学英语教材的课文导读是以介绍课文内容、作者写作背景,传达相关信息为主要功能。其次是疑问语气,占11.6%,编者使用疑问语气构建与学习者协商讨论的平台,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促使学习者思考所提出的问题,把学习者拉入导读所设定的情景之中。祈使句的使用频率最低,仅占4.8%,这是由于祈使语气通常把说话人置于比听说人更高的权势地位[2]88。如果导读中过多使用祈使句,就会显得编者过多地建议或命令学习者做某事,从而把自身地位凌驾于学习者之上,使语篇生硬、刻板,处处彰显编者的权威,缺乏以读者为本(reader-oriented)的亲和性和可读性。

课文导读是多种功能得以实现的统一体,这就使得同一篇导读中往往出现多种语气混合使用的情况,下面是各种语气混合使用的情况:

表3 各种语气混合使用的情况

由表3的数据表明,32篇课文导读中,单独使用陈述语气的只有11篇,占34.37%。其余的都是各种语气混合使用的情况。请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例1:Nowadays, fast food is becoming more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The following passage will tell you the reasons why people like fast food. However, 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issue. Fast food offers speed and convenience,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also lead to various diseases and obesity.[10]73

例2:The school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transferring the traditio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But what is the real purpose of education? Should it be to cultivate independent thinking of individuals? …Let’s read in detail what Einstein has to say on this subject.[11]106

例1只出现陈述语气,首句介绍快餐盛行的社会背景,后面各句阐述快餐流行的原因和优缺点。学习者从始至终都被置于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语篇显得单调乏味。例2混合使用了陈述、疑问和祈使三种语气,篇首介绍了本文的主旨——学校教育,后面就教育的真正目的向学习者提出问题,使语篇具有开放性。这样一来,学习者被赋予对话的权力,可以在导读的启发下形成某种求知的愿望,从而会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最后使用了Let’s祈使句,呼吁学习者细读课文。Let’s祈使句,又称为包容性祈使句(inclusive imperatives),主语包括了听话人和说话人,既维护了编者相对强势的话语地位,又可以激起学习者的参与意识,使编者的劝说更加委婉礼貌。整体看来,例2显得生动活泼,更具可读性和启发性,促使读者更积极地参与到课文的阅读过程中,比例1略胜一筹。

从频率来看,语料中使用混合语气的语篇远高于使用单一语气的语篇。“外语阅读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视觉过程,更是一个利用各种认知资源获得理解的内部过程”[12]64。混合语气的高频使用,能改变学习者单一的、外在的被动接受,充分调动其内部的思考和认知。综合表1和表2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新风尚》课文导读在语气类型的选择上合理科学,能较好地实现其提供信息、对话协商和劝说学习者的功能,符合导读语篇所特有的个人基调和功能基调。

2.情态类型

《新风尚》课文导读语篇具有丰富的情态意义。情态化小句共有97个,占全部小句的38.8%。不同的情态表达方式体现不同的情态意义。本文将所有表达情态意义的词语和结构统称为情态表达。这些情态表达根据其所体现的情态意义可分为四种类型:可能性、经常性、义务和意愿。在语料的97个情态化小句中,共出现110个情态表达。表4是各种情态类型的分布情况:

表4 情态类型分布

从表4可知,语料中大部分的情态表达体现可能性的占71.82%。课文导读的功能之一是为学习者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写作背景知识和课文主旨,牵涉到大量对客观现象的描述。“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而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当我们用语言来描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时,我们常常会感到缺乏信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会觉得有必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但同时又不失适度传递信息”[13]22。可能性情态的大量使用可以避免导读语篇过多出现绝对化的陈述,使语篇中的信息更易为学习者所接受, 体现“以人为本”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14]76,促进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如下例:

例3:Read the story, whichcouldhappen to any of us, and see how true love was found, and not lost.[10]125

例3出自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课文导读。编者提出课文中描述的故事有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同时使用could一词,表明事实发生的概率,相当于“可能会、可能不会”。 这种不确定性的陈述既能唤起学习者的共鸣,又能避免绝对的陈述,不易引起学习者的挑战和批评。

经常性情态在语料中出现的次数也较多,占所有情态类型的16.36%。这些情态表达主要包括ever,often,usually等中量值或低量值情态副词。表示高量值的always只出现了1次,never出现了2次,但前面都是与may,could等表示可能性的低量值情态动词连用的,从而弱化了never的绝对程度。这些中、低量值经常性情态动词的使用,反映了编者对学习者的尊重,也增加了语篇表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可信性。

义务型情态和意愿型情态在《新风尚》课文导读中出现的频率不高,这与课文导读的功能和目的有关。导读要是过多地表达编者和学习者的责任和义务,容易引起学习者的逆反心态。此外,导读也不需要表达编者的意愿。语料中仅出现2次意愿型的情态表达:will give和will tell,两次都是中量值情态,其所在小句的主语都是课文的作者而非导读编者本人,如下例:

例4: Flora Brownwillgive you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oper classroom etiquettes,…[10]52

例4中以课文作者Flora Brown为主语,使用表示意愿的中量值情态动词will,指的是作者愿意就导读谈到的关于课堂礼仪的问题给出详细阐述。这样的表述能有效吸引学习者进一步阅读课文。学习者在读完这句话后会形成对文章主旨的大致印象,为稍后的课文阅读垫定基础。

3.情态取向

对语料中出现的110个情态表达进行取向分析,我们发现各种情态取向在《新风尚》课文导读中的比例大不相同,如表5所示:

表5 情态取向分布

《新风尚》课文导读语篇没有出现显性主观取向的情态表达,这也许是因为编者不愿过分强调陈述的主观性,不愿突出观点是来自编者本人,以留给学习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在编者和学习者之间建立起互为协商的人际关系,使导读增加说服力和可接受性。值得注意的是,《新风尚》课文导读中出现了一个类似于显性主观情态的例子:

例5:Whatdoyouthinklove is?[15]76

显性主观情态通常由第一人称代词“I”作主语的心理过程小句体现,如“I think, I believe”等。在例5中,编者把第二人称代词“you”(这里指的是学习者)与心理过程的动词think相结合,使观点看上去似乎来源于学习者,从而掩蔽了编者的情态责任。使学习者更乐于接受导读中提到的观点。

语料中出现得较多的是隐性主观情态和隐性客观情态,分别占了所有情态取向的46.36%和48.18%。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是介于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中间的情态取向,兼具主观和客观的特点。也就是说,编者使用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情态,一方面能清楚直接地表明自己的真实观点,达到感染和影响学习者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出现“I”等明确的情态来源,这样可以使小句披上客观公正的外衣,让听话者感觉情态责任来源于发话人以外的其它方面,因而不会感到拘束或压力,并且获得更多对话语效度的争论空间。这样一来,课文导读就会在学习者面前突显应有的可信性和说服性。由此看来,在编者大量使用这两种隐性情态的背后,有其丰富的人际意义。

显性客观情态在语料中一共出现了6次,占5.46%。这6个表示显性客观情态的小句全是由“it”引导的关系小句。编者通过显性客观情态,表明导读中的陈述并非个人提出的观点,而是固有的、普遍的客观存在,使学习者难以提出任何质疑。但是相比隐性客观,显性客观情态过于强调客观性,不带丝毫个人情绪或判断,有时难免使导读失去应有的感染力,这也是显性客观情态在课文导读中的比例远远小于隐性主观情态和隐性客观情态的原因。

语料中还出现两个不同或相同的情态取向同时出现在一个小句当中的现象。在全部97个情态化小句中,这样的情态取向同现的小句一共有14个,占14.28%,具体情况请看下表:

表6 两个情态取向同现的情况分布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选择就是意义”[16]44。编者对各种情态取向同现的选择,自然会给导读语篇赋予特别的人际意义。请看以下例子:

例6:Wemayneverunderstand the entire universe.[15]178

例7:Itseemsthat a little Australian red-dyed tree frogcouldhold the key to ending the harm of AIDS.[17]144

例8:Undoubtedlytechnologygreatlyinfluences our lives.[15]152

例6引自一篇介绍宇宙奥秘的课文导读,当中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动词“may”与表示经常性的语气附加语“never”在小句中一起使用,实现了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两种情态取向的同现。“never”具有否定的归一性,相当于“从来不、永远不”,体现隐性客观的情态取向。为了强调广袤宇宙的神秘复杂,编者用了“never”一词,表示人们永远无法洞悉了解整个宇宙。这样的表达显得过于武断和绝对,毕竟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曾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科学难题。神秘的宇宙能否最终被人类所征服还尚未可知。因此,编者在使用“never”的同时,巧妙地使用了一个表示可能性低值的情态动词“may”,大大地弱化了命题的强硬语气,给学习者留下了一定的商榷空间,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例7是语料中隐性主观和显性客观两种情态取向同现的唯一例子,本例是一篇科学说明文的导读。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对澳大利亚红眼树蛙的科学研究。他们初步发现这种树蛙的皮肤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通过摧毁HIV病毒微粒来阻断艾滋病毒传染。但能否利用这种树蛙完全终结艾滋病对人类的伤害,并没有强有力的实验证据支持,所以不能妄下结论。“It seems”和“could”都是表示可能性的低值情态表达。两者同时使用,无疑是对可能性本已不高的命题进一步地减少了其发生概率。另外,本文是科学说明文,语言风格要求客观、严谨、准确,不需要赋予过多的情态责任。因此,编者从语言系统中选择了隐性主观情态和显性客观情态同现的表达方式,也是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相制约的结果。

例8是连续两个隐性客观情态的同现,分别由评论附加语“undoubtedly”和语气附加语“greatly”来体现。两个都是高量值情态表达,进一步加强了编者的语气强度和力度。“科技改变我们生活”这一命题早已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同,编者的绝对态度非但不会使学习者反感,还会引起学习者的共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文的阅读活动中。

4.情态量值

在对事物归一性的判断上,存在着不同的程度,这就是情态量值。每一种情态类型都有不同的情态量值,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学者们对情态量值做了大量的研究:Papafragou指出说话者对所谈事情不同程度的期望影响情态动词的量值变化[18]3;谢骏分析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报刊,发现高量值的情态表达用强制的方法压服接受者放弃自己的选择权,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悖情绪[19]84;李杰和钟永平认为在言语交流中情态值的高低同礼貌程度有密切的关系[20]12-13。情态值越低,话语的语气就越委婉,受话人对是否顺从于发话人的意志就有较大的选择余地。魏本力认为情态动词的量值越高,表达的责任程度就越高[7]57。中低量值的情态动词具有相对态度的功能特点,给听话者留下较大的商榷余地。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情态值越高,所表达的情态或意态意义程度就越高。课文导读的编者在对不同量值的情态表达作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它们的语义潜势。以下是语料中110个情态表达的不同量值分布情况:

表7 情态量值分布

语料以低量值和中量值的情态表达为主,分别占了46.36%和34.55%。低、中量值情态表达的大量使用,表明课文导读的编者希望与学习者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努力使学习者感受到自己是主动参与者的身份。另外,低、中量值情态表达也体现了编者对学习者的礼貌和尊重,从而增强导读的协商劝说功能。

语料中高量值的情态表达只有21个,占19.09%。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在全部32篇课文导读中,出现2个以上高量值情态表达的只有5篇(分别是第一册第3、5单元,第二册第1单元,第三册第7、8单元)。这5篇导读所在的课文均属于科普性或学术性说明文,语言表达需要具备高度的逻辑性、准确性和严谨性,其对应的导读也应具有相同的特点。高量值情态表达以相对较低的频率出现在这些导读语篇中,表明情态的量值具有一定的语篇体裁识别功能,不同的语篇体裁对应不同的语义功能,而不同的语义功能则由不同的情态量值来体现。这一结果与魏本力[7]58的观点相一致。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对情态量值的语篇体裁识别功能进行更多的分析,但这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方向。

结语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理论为框架,以《新风尚》中的课文导读语篇为对象,研究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导读所体现的人际意义。研究表明,课文导读中所体现的人际意义是为语篇的功能和目的服务的,其提供信息、对话协商和劝说学习者等主要功能决定了编者对语气类型和情态表达方式的选择。陈述语气是导读中最常用的提供课文信息的手段,而导读所实现的多种功能的统一导致了不同语气类型的同现。可能性和经常性情态的大量使用避免语篇过多出现绝对化的陈述,体现编者对学习者的尊重,也增加了语篇表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隐性主观情态和隐性客观情态有效遮蔽了编者的情态责任,突显命题的客观公正。情态取向的同现选择,体现语篇独特的语义潜势。导读以低量值和中量值的情态表达为主,有助于构建编者与学习者平等融洽的话语关系,增强导读的协商劝说功能,调动学习者的阅读积极性。导读语篇中的人际意义体现方式各种各样,每一种语气和情态表达手段在语篇中会形成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突出,这种突出是理解语篇体裁和人际意义的关键。

[1]Halliday, 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Arnol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2000.

[2]Eggins S., D.Slade.AnalyzingCasualConversation[M]. London: Cassell, 1997.

[3]郑元会. 语气系统和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J]. 外语学刊, 2008(4) .

[4]Palmer R. F..ModalityExpressionsinEnglish[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90.

[5]Thompson, G..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Arnol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6/2000.

[6]李战子. 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7]魏本力. 情态动词的量值取向[J]. 外语学刊, 2005(4) .

[8]何伟. 时态的情态用法:语法隐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7) .

[9]常晨光. 作为评价手段的情态附加语探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 .

[10]陈仲利,等. 新风尚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11]陈仲利,等. 新风尚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4[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12]莫新语. 近十年外语学习风格实证研究综述[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

[13]李基安. 情态意义和情态助动词意义[J]. 外国语, 1999(4) .

[14]郝成淼. 对十年来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施情况的总结与思考[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

[15]陈仲利,等. 新风尚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3[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16]黄国文.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7]陈仲利,等. 新风尚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18]Papafragou A..Modality:IssuesintheSemantics-PragmaticsInterface[M]. Amsterdam: Elsevier, 2000.

[19]谢骏. 读者心理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2) .

[20]李杰, 钟永平. 论英语的情态系统及其功能[J]. 外语教学, 2002(1) .

[责任编辑肖晗]

Interpersonal Meanings in Text Introductions in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A Case Study of Text Introductions inNewVogueCollegePracticalEnglish

ZHU Yan-minYANG Jia-hua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GuangzhouCollegeofCommerce,Guangzhou,Guangdong, 510530,China)

Text introductions in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are interactive platforms between compilers and learner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s realized in text introductions inNewVogueCollegePracticalEnglishon the basis of Hallidaya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shows that interpersonal meanings in text introductions serve for functions the discourses are meant to perform: the informational function, the negotiating function and the persuasive function, which determine compilers’ selection of mood type, modality type, modality orientation and modality value.

interpersonal meaning; text introduction;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2014-06-08

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广东省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材需求与建设研究”(GDJY-2014-D-b032);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三大元功能的角度看中国文言文英译的翻译策略选择”(13YJA740025);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校级课题“功能语法视角下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材研究”(XJKT2012A007)。

朱艳敏(1980—),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篇分析与翻译研究。

H319<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

1672-8505(2015)01-0087-06

猜你喜欢

量值情态编者
多元向量值区域和加权风险值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基于QAR数据的碳当量值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带有中心值的量值的公差表示
编者语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