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响低产田科技战的胡教授

2015-08-24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 2015年22期
关键词:盐碱地高分子教授

□《中国农资》记者宋安勇

起由:“美盛”案始末

打响低产田科技战的胡教授

□《中国农资》记者宋安勇

作为本期主人公的胡教授,是一位儒雅的学者,他就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引进教授胡树文。2010年,胡教授率领着他的团队打响了国内向低产田块,主要包括连作障碍土壤和盐碱地块宣战的第一枪。时至今日,这场“战斗”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胡树文教授(左二)和他的团队在分析实验数据。

从零做起的“海归派”

胡树文教授最初的研究方向是化学基础学科。1993年,他顺利考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从1993年到1999年,他在中科院化学所先后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他并没有满足于学术上的成就,在西方学术领域进一步充实自己,成了他当时继续深造的核心理念。同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胡树文成功进入这所高校的博士后工作站,在那里深造一年。2000年,他又转战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在那里从事高分子生物微流控芯片材料研发工作。在美国加州大学期间,胡树文攻克了多项化学高分子膜研究方面的技术性难题,同时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分子化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这些论文中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研究内容被国际同行专家引用了五六百次之多。

2006年,胡树文作为引进人才回国,成为了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就在这个时期,胡教授打出了在国内农业科研领域的第一发信号弹。由于他具有完备的基础化工知识体系,因此他确定了从缓控释肥料方面作为开端的系统科研工作。胡树文告诉记者,与以往的单纯性理论研究不同的是,缓控释肥料方面的研究是由理论研究到产品工业化生产的全过程。这对于他原有的知识结构而言,无疑是非常大的跨越。胡树文还向记者坦言,如果当年不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任教,而是延续原来的高分子化学领域学术研究,那么有可能会在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理论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高分子和生物微流控芯片领域,应该会有更多的学术论文问世。然而回国后,教学与科研的方向与原来的学术研究方向有着很大差异,有些科研工作几乎从零做起。

就当胡树文将缓控释肥料作为率先开展的科研方向后,他率领着研究团队立即投入了“战斗”。2006年至2009年,他和团队用3年的时间在国内首次建起了新型可降解高分子包膜控释肥料生产线,直到今天这条生产线依然在运转着,不停地生产着样品。2011年,这条生产线的技术含量得到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及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12年,这套技术转化给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经过胡教授团队的不懈努力,最终使科学技术转化成为了新产品。

打响科技战“第一枪”

就在胡树文团队研究缓控释肥料科研课题的同时,他和团队面临着一场更加重要的“战役”。这场“战役”的打响,对于胡树文而言是一个长线作战的艰苦过程,胡教授并没有因为“战役”的艰苦而畏首畏尾,他率领着团队向着艰苦的“作战地域”挺进了。

原来在2010年,胡树文开始接触土壤改良科研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和团队发现,仅仅使用肥料只能解决低产地块土壤中的一部分问题,而更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另外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部分地域土地盐碱化严重,盐碱化地区的大量农田因为不能耕种而废弃,这样的情形让胡树文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从那时起,胡树文和他的团队确定了攻克低产地块的目标,主要集中在连作障碍土壤和盐碱地块的科研课题上,要让连作障碍土壤、盐碱地等低产田块不仅要长出农作物,而且要实现丰收。

胡树文向记者透露,土壤改良科研项目正式展开了,然而人手不够和经费不足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难题。除此之外,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严谨的低产地块实地考察,也是他和团队面临的不小问题。面对一系列近在眼前的困难,胡树文和团队决定在试验开始阶段,控制试验规模。团队最初的试验通过盆栽种植和小区耕作,摸索出改良低产地块的实战经验。在积累实战经验的同时,团队要选择低产地块进行实地科研。在选择盐碱地块进行攻关时,他带领着团队5天行进了4000多公里,千里行程换来了试验田的确定,使得胡教授拥有了大显身手的“战场”。在田间试验的进行中,胡树文和团队在积累经验的同时,扩大了试验规模,面对农民迫切渴望丰收的眼光,他对农户提出了不同的土壤解决方案,让农民根据制定的方案“对症下药”,将低产地块的顽疾彻底根除。据胡树文教授透露,他们团队今年在全国8个省市,针对不同盐碱地类型,开展多区域、多作物、大面积盐碱地综合治理工作,到目前为止,盐碱地治理效果非常明显,作物长势显著好于对照田块。

在东北、西北和黄淮海地区,胡教授团队的“战场”总面积在万亩左右,涉及的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甜菜、谷子、马铃薯、大蒜和花生,通过一系列科研试验,部分地域的大蒜连作障碍改善了50%以上,达到了大幅度的增产。2014年10月在内蒙赤峰地区进行的盐碱地甜菜测产试验,记者在现场进行了观摩,通过一组组详实的数据,记录下了胡树文团队在土壤改良过程中的坚实步履。

胡树文还告诉记者,2010年在他的老家山东金乡,通过多年的连续性试验,他和团队对于当地大蒜的连作障碍,找到了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他带着团队找到了大蒜的根系分泌物和病原菌,通过对种子土壤进行处理,配合合理施肥、叶面喷施液体肥等系列方法,不仅克服了连作障碍,还大幅度地提升了当地大蒜的产量。在试验之前,当地大蒜的产量是亩产1.5吨,增产后平均可以达到亩产2吨以上,时至今日,他和团队通过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方法依然在当地有序地运行推广。

不仅是大蒜这一种作物,胡教授团队在蔬菜、马铃薯、花生、中药材等作物连作障碍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2014年的内蒙地区甜菜测产,最大的一块低产地块有60亩,承包这60亩连作兼重度盐碱地的农民,实现亩产甜菜4.2吨,当年的纯利润在9万元以上。今年,这位农民继续沿用胡树文的土壤改良方案,目前的甜菜长势喜人。

一位好“家长”

如果说“胡教授”这个称号会使人联想到一个威风、严肃、不苟言笑的人物形象,那么现实中的胡树文却与这样的形象大相径庭。在记者看来,这位教授不仅丝毫没有学术专家的架子,有些时候还会显得有点“萌”。

胡树文向记者透露,在中国农大的日常教学中,他要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目前他的团队中有4名博士和4名硕士,这8名高素质的弟子,组成了胡教授的“虎狼之师”。在谈到传授学生知识、指导学生科研的问题时,胡树文向记者介绍说,对于指导学生而言,应该做到关心年轻人,对青年学术研究人员做到因材施教。作为胡树文教授的研究生,他会在这些研究生入学之初就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科研项目的实施,近一阶段学生的科研产出较多。在教学与生活中,胡树文还是一个没有架子的“大家长”,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在科研工作中形成一种“上阵父子兵”的良性循环,这是他一直遵循并始终做到的行为准则。“指导学生要进行换位思考,要平等对待学生,要把学生当成朋友”,这是胡树文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

记者面前的胡教授似乎不愿意提及他的家人,然而记者了解到,他家里的女儿今年刚满5岁,正是需要父母在身边照顾、教育的时候。然而他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搞科研,照顾家人的时间相对少了许多,况且家里又没有老人在身边照顾孩子,这样一来照顾女儿的重任落到了爱人一个人的肩头上。值得欣慰的是,爱人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其他的家人也都比较支持他的工作和事业。

胡树文认为,在当下农业的大环境下,生长作物的土壤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土壤问题,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放之,要想办法对这些土壤问题进行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作为农业科研人员,要倾注自己毕生的精力,为农业这项国之根基的事业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盐碱地高分子教授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悬浮聚合法制备窄尺寸分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分子微球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精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