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丑闻
2015-08-24
“日本居里夫人”
今年2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宣布了针对小保方晴子STAP干细胞论文造假丑闻的处罚。即便小保方晴子已经辞职,该所仍裁定,小保方晴子的行为应被免职,丑闻的相关责任人也都受到了处罚。而早在去年8月,小保方晴子的导师、被称为“日本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科学家”[筐] [世]井芳树,因卷入这一举世关注的丑闻而在研究所大楼内自缢身亡。
小保方晴子出生于1983年。2014年初,她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两篇STAP干细胞论文后,成为科技界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因其面容姣好,曾被其所在的研究所和日本媒体包装为“学术女神”,甚至一度被吹捧为“日本居里夫人”。但“学术女神”的神话很快破灭。许多顶尖研究者表示,他们无法重复出小保方的实验结果,小保方晴子以往论文伪造实验数据、篡改图片的嫌疑也被曝出。之后,学术纷争很快升级成了人身攻击,“学术女神”再也不是日本媒体眼中的“国宝”,“女骗子”、“虚伪的面孔”这样的词铺天盖地而来。之后,因为小保方晴子本人无法重复实验,其STAP干细胞研究被认定为学术造假。
让真理蒙尘
常有科技造假被曝光,科学家的反应都是相似的。他们会首先觉得不可思议,随后感到气愤,但最后通常都会说:“那不过是我们这锅好汤里的一颗老鼠屎”,以此来安慰科技界、宽慰公众。然而,众多的造假事件表明,科技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遵守学术伦理,这一领域造假事件并不少见。
“科学与真理同行,也必与丑闻相伴。”世上骗人的把戏太多,而当浸淫科技研究10年甚至数十年的学者在研究上造假,就更让人真假难辨、捉摸不透,非专业的公众更是几乎没有发现其造假的可能。
纵观整个人类科技发展史,有不少造假者或为当时声名显赫的大学者,或为前途无量的学术新人,不少科技造假事件影响巨大、时间长达数年。几年前,韩国干细胞研究学者黄禹锡的造假行为震惊了世界,因为几乎所有让他出名的研究数据都是假的。哈佛大学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马克·郝泽,2011年在接受调查时辞职,之后被证实曾在研究中使用编造的数据。
上世纪80年代,黑龙江省的王洪成宣称实现了“水变油”。 这一明显违背科学原理的骗局,通过王洪成的表演与忽悠,说服了一些著名科学家。时任哈尔滨业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等都对此深信不疑,还有媒体称这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使水变油成为当时的热点新闻。这一骗局在国内持续了10多年,造成国家经济损失数亿元。王洪成最后被判刑10年。
19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国家传播着一个著名的“月球骗局”。1835年,新开张不久的纽约《太阳报》,以大字标题刊出了一名记者捏造的消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尔利用一架新型望远镜,把月球景物看得异常清楚。在他笔下,赫歇尔的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各种物体,这些物体包括:鲜花、树木、湖泊、怪兽。然后,记者还让赫歇尔发现了月球上长着翅膀的人形动物,并从它们的姿势判断出,它们是有理性的生物。公众的胃口被吊了起来,而报纸的销量也以火箭速度上升。当“月球骗局”在欧洲传播时,巴黎科学院甚至还为此召开了一次讨论会。
谎言最后被戳穿。之后不久,纽约《太阳报》公开承认了他们虚构“月球骗局”的错误。然而,科学骗局广为传播,辟谣的真新闻却闻者寥寥。这场荒唐可笑的风波延续了近一年之久才最终平息下来。
背后是功利
在科技史上,先后出现过许多重大的造假事件。每一个造假事件的曝光,都引起科技界的普遍震惊,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些形形色色的造假丑闻中,有的是刻意造假以蒙骗大众,有的是编造成果以骗取名利,有的是为了追求学术地位而伪造数据,有的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惜损害科学。
韩国干细胞研究者黄禹锡造假事件中,黄禹锡声称自己没有参与造假,但是其研究团队的研究人员却参加了造假,因为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的是助手或者资历比较低的研究员。这些研究人员受到上级的压力,加之想与教授一起成名成家,因此造假的系数变得很高。然而黄禹锡自身对这些数据的确认检查并不认真,结果使整个研究室成为造假之地。
科学骗子阿尔萨布蒂被称为最大胆的“科技骗子”。他是一名伊拉克人,之后去了约旦,最后来到美国,以“从事癌症生物学研究”谋生。他公然剽窃他人大量论文,以此粉饰自己的科研履历,从而骗得政府的大量研究资助,混迹在各高校之间。阿尔萨布蒂剽窃论文的方法极为简单粗暴,只是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原作者的名字换成自己的名字,然后寄到学术影响较小的学术期刊发表。他的这个手法瞒过了世界各地几十种科学期刊的编辑,这些期刊大部分是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因此阿尔萨布蒂犯下的连环剽窃案较难被发现。虽然很多证据确凿的剽窃文章后来都被撤销了,但在科学文献记录的最高权威——大型科学检索计算机档案中,有几十篇剽窃论文仍然冠以阿尔萨布蒂的名字。
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密立根是一名美国物理学家,他由于设计的 “油滴实验”,第一次测出了氢原子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而获奖。在密立根公布实验结果不久,比他更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埃伦哈夫特也在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事隔60年后,科技史家发现,密立根发表的58次观测结果,并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说的那样是“没有经过选择的”自然结果,而是从140次观测中挑选出来的!他只采集那些对他有利的漂亮数据,而不利的数据则一概删去。这一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
科研经费紧张也是科技造假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在学术研究的圈子里,如果长时间不发表论文,就会被视为没有研究成果,变得默默无名。所以很多研究人员想多发表论文,以建立自己的学术影响力,但他们缺乏经费开展研究,最后只能走上论文造假的“捷径”。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科学家为了获得科研经费而造假。日本曾出现过一个东北旧石器文化研究所,以藤村研究员为首专门调查日本旧石器。日本因为是火山地质,如果在绳文时代以后造假会被立刻发现,所以时间提前到旧石器时代,这样的造假很难让人发现。于是藤村成为日本发现旧石器化石最多的人,因此也获得很多学术荣誉和研究赞助金。只要他去过的地方就一定有新的发现,在业界内称他为“上帝之手”。终于有一天,《每日新闻》的记者经过蹲点守候,发现了藤村在考古现场造假的证据,一个日本考古“神人”就此走下了神坛,传为佳话的学术神话最终以造假丑闻告终。
得逞一时终是空
科技造假让真理蒙尘,但从未停止的追求真理的脚步终究会让造假者现形,这就是科技界的自我纠错机制。
科学家要忠于真理,不能只关注个人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期的损害,这是基本的科研伦理。科技造假者违背了这一伦理,迟早要出问题。1979年3月的一天,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收到美国国家卫生院研究人员海伦娜的信,指控耶鲁教授费立格和其学生索曼剽窃她的论文。原来,费立格是海伦娜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投稿文章的审稿人。费立格建议该杂志拒绝这篇文章。而索曼借机剽窃了她的论文,并和费立格联名写成文章,向《美国医学杂志》投稿。可鬼差神使,这篇论文竟被送给海伦娜的导师评审,而海伦娜的导师又把论文交回给了她,于是东窗事发。索曼承认了抄袭,却受到其导师和耶鲁大学的包庇。但随后的调查发现,该文章中还有严重的伪造数据问题。这一事件一度被认为是生物医学史上震动最大的造假事件。
“舍恩造假事件”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德国年轻科学家舍恩1998年加入美国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从2000年开始,舍恩在3年中发表了超过100篇论文,其中很多发表在世界权威的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他的学术高产令人震惊。舍恩凭着这一系列惊人的论文很快成为科学界的明星,很多人开始讨论这位“爱因斯坦二世”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
然而,剧情急转直下,舍恩的研究结果遭到一些研究同行质疑,贝尔实验室为此邀请5名外部专家进行调查。专家们得出的调查结果认为,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实验数据,而他的合作者们都是无辜的,对此毫不知情。舍恩大规模造假的原因在于其强烈的名利心,希望通过抢先发表一些猜想而获取荣誉,最终身败名裂。2002年11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舍恩及其8位合作者的简短声明,宣布撤销2000至2001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这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舍恩,内容涉及有机晶体管、超导装置和分子半导体等成果。
“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林肯的这句名言,是给科技造假者最好的忠告。这正是——
真理有路勤为径,科学有岸苦作舟。
知假造假一时逞,自毁一世终是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