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爱国情怀 弘扬中医文化
——记原国际中医中药总会会长王渔生女士

2015-08-23刘岩松舒鹏马玲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王女士腧穴女士

○文/刘岩松 舒鹏 马玲

传承爱国情怀 弘扬中医文化
——记原国际中医中药总会会长王渔生女士

○文/刘岩松 舒鹏 马玲

2004年参观万里长城时留影

她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曾为了保卫国家平安不惜投笔从戎,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就投入抗战,让她深受影响并对家国情怀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其祖父为拯救老弱病残而投身研究中华医学,并传世后裔。她因此而又成为了一个医学世家的后人,自幼在祖父的耳濡目染下,对中华医学文化铭心趣然,并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研求,成为了一名济世为怀的中医名家;她极力促成了香港注册中医学会的创办,为中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就是原国际中医中药总会会长王渔生女士。

父亲的影响成为一生的财富

父亲的形象,是王渔生女士心中最鲜明的形象,鼓励着、引导着她坚强面对生活的不公平。

毕业于重庆中医学院全科的王渔生女士,是原国际中医中药总会会长、国际东方药膳食疗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专家分会理事。现为香港注册中医学会永远会董兼稽核部长、中国医药学会原名誉会长、香港针灸医师学会副理事长。曾任重庆市医院针灸医师(专科)。多年来一直致力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并从爱国的情愫中,延伸出贡献、尽职、重责、重德等优良品质。

之所以有这样的爱国情怀,主要是受父亲王务农先生的影响。她说:“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得不提我的父亲!他让我懂得,要大家一起爱国,国家就会富强起来,爱国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义务及责任,所以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2013年应邀出席北京第五届中华杰出商业领袖颁奖典礼合影

医学世家的巾帼英雄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需要一辈辈人的传承和推动,中华医学文化更需要中华儿女共同的努力才得以永传不朽,施以万世,造福人类。来自医学世家的荣耀,让王渔生女士倍感自豪,令她乐于延续,令她成为这个医学世家的巾帼英雄。

除了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去爱国,王渔生女士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另一样本领就是跟着祖父学到了精湛的中医临床技能,治病救人,为民服务。她介绍说,从祖父一辈开始,她的家人多是悬壶济世之人。其祖父是一位仁心仁术的老中医,对中华医学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及认识,且不停不休、不卑不亢地行医几十年至九十几岁离世而止;其二伯曾任广东卫生厅技政;其三伯也是一名中医师;其五叔夫妇皆就职于广州中山医学院;堂兄、堂姐等均贡献于医学界,其表哥更是一名出色的脑科医生,曾在越战时期,从一群专家中脱颖而出,以极大的勇气、高明的医术,为一名越南将军从脑部成功地取出了子弹。

而王渔生女士从小就对中医学文化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在祖父的耳濡目染下,再加上自己的勤奋苦学,使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在针灸临床上已技高常人。在重庆工作的七八年间,她曾任重庆市医院的专科针灸医师,运用祖传经验结合医学专业知识,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魔纠缠之苦,她的精湛医术也因此在当地远近闻名,尤其是她的针灸疗法,更是让患者受益良多。

王渔生女士介绍说,在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学中,针灸是一种特有的治疗疾病的临床技术。其治病原理概括地说:就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津生,津生则肺、脾之气健运,脾气健则百病消,肺气足则上通下调。

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在临床上是依据中医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必治其本,(灵活运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以病机异同为依据(施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再运用八纲、脏腑、三焦等进行辨证;特别是经络辨证,《灵枢・官能》曰:“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当诊断出病机病因,明确了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了它的八纲属类之型后,最后处方配穴进行临床施针治疗。

疏通筋络、调和阴阳、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这些都是针灸独特的功能,但是要想学好针灸,没有勤奋的学习摸索和临床经验,都很难有所成就。关键在于医者施针手法是否准确,准确性强方能达到疏通筋络、调和阴阳、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掌握针灸时气行现象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依据《针经》、《刺法》、《经脉》等远古文献记载,针灸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摸索研究出来的临床学科,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系统性的针灸理论(针经),且于当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中国针灸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灵枢经》开宗明义第一篇亦强调“先立针经”;以此,足见在中国早期的临床医学中,针灸就有了不同寻常的地位。

经络学说亦是在那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且不断充实及发展而来的,其的形成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其间还受到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即有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论点。《灵枢・脉度》曰:“气至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古人强调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在经络学说中有其重要性。

与博爱医院主席李鋈发合影

2005年应邀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医杂志》创刊五十周年纪念会暨全国中医药发展高级论坛时与香港代表的合影

腧穴的起源及发展:腧穴亦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摸索研究发现的。早在远古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砭石来砥刺放血,割刺脓疡;或用热熨、按摩、叩击体表;或在体表某一部位用火烤、烧灼等方法来减轻和消除伤痛;久而久之,古人逐渐认识到人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就是腧穴发现的最初过程。起初是在病痛的局部作为刺灸的部位,即《灵枢・经筋》之以痛为腧(即十二刺法)。后来,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才把某些特殊的“按之快然”,“驱病迅捷”的部位称为“砭灸处”。此时(即战国初期)已形成了穴的概念。随之,又经过了长期的、大量的医疗实践,人们才对腧穴的部位特点及治疗范围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仅确定了位置,明确了主治,并赋予了名称,之后又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最早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一书就论及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为腧穴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黄帝八十一难经》、《素问》、《针经》、《针灸甲乙经》等等针灸专著均为腧穴学理论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王女士还说:约在公元六世纪,中国的针灸医学就已经传入了朝鲜;公元562年就传入了日本;公元十七世纪末又传入了欧洲等国家。至今全世界已经超出了一百多个国家正在使用及研究独特的中国针灸医学。这些都是中华儿女们为全球人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013年应邀出席北京第五届中华杰出商业领袖颁奖典礼签名仪式留影

361个腧穴是清代李学川《针灸逄源》收集记载的。腧穴分为三类: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这就是前人经历了漫长时期(几个朝代)的收集整理,逐渐发现了腧穴与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最后人们以《逄源》一书所收集的361个腧穴定下了有系统性的腧穴学说。如果要想成为一位合格的针灸医者,必须要对所有经络的起止走向、腧穴的主治规律,穴位的体表位置及局部的解剖概况了如指掌。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府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气血经络就跟隧道一样,没有疏通的话,单吃药很难产生疏通经络,调节血气,抵抗疾病的功效;有针灸可以达到迅速疏通的效果,即‘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王渔生女士介绍说。她还说,要做到此,一定要对身体架构了解详细,对解剖学精通。而她由于毕业于重庆中医学院全科,系统学习了解剖学,因此对人体经络和穴位了解娴熟。后来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她不断总结经验,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记载整理,以便遇到同样的患者,可以快速得以治疗。

针灸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在很多紧急的情况下起到救命的作用,有一次王渔生女士坐火车,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突然晕倒,她听到后,出于医生的使命感,意欲出手相助。跑过去一看,车厢里站满了很多医生,都不知道怎么处理,于是她主动上前观察病情,发现老人体温很热,她立即施针泻热,并叫车长马上冲一杯糖开水待老人苏醒过来就为他定心,提供能量。她施针后,病人慢慢苏醒了过来。还有一次,在街上她看到有人晕倒,于是上前询问了解。并在患者的几个穴位上做了针灸,患者很快就苏醒了。另外,有一次在球场,一位球员突然晕倒,王渔生女士被其太太请下去给予针灸令其苏醒。还有很多类似忽然在大街晕倒的例子,都在王女士的急救下一一苏醒过来。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王渔生女士就是这样的医者。她说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病人为大,无论自己有什么重要的事,只要有需要她的地方,定会义无反顾,治病救人。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上世纪80年代初,为照顾年迈的父母,王渔生女士申请来到香港,开始新的中医旅程。“来香港时我28岁,为了照顾父母,我开始在香港生活。”初来香港,人生地不熟,加上当时香港整体文化环境,西医盛行,中医不受重视,想在中医上有所成就,开办医馆,传承中医,实属不易。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她毅然创办了一家中医针灸诊所。

初开医馆,王渔生女士的医术就得到患者的认可,她感到十分庆幸。她回忆起自己诊治的第一位病情严重的患者,是一位患糖尿病已经三十多年、六十几岁的患者。于王女士针灸治疗之前,她每天打针吃药,但其尿糖指标一样很高,无法下降,西医就告诫不能食用白米饭,每次覆诊都要加大药量,由一份量加到四份量之大。其求医于王女士时周身乏力,大小便失禁,四肢无力,坐卧不安,任何一种姿势都不能维持五分钟,令其备受煎熬。由于病者痛苦之极,到处寻求良医,在一个巧合的机缘下,她去到王女士的诊所并向王女士诉说备受疾病煎熬之苦。富有临床经验的王女士很有信心地鼓励她选择接受针灸治疗可以改变她的病况,甚至可以令她复康。令王女士意外的是那病患者居然愿意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接受了王女士的针灸治疗。

王女士经过仔细诊断后,认为其患者阴阳平衡失调,首先就运用针灸调节

该病者的阴阳之气。《灵枢・根结》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即日针完后,其病者顿感呼吸较针前舒畅。经过数日治疗后,患者一日比一日精神,病情逐渐转好,居然可以提着十几斤重的物品一口气登上三楼(治前其患者要休息十几次才能到)。患者的街坊见此状后,也不断上门求医,因此而令口碑逐渐传开。

王女士说:“这是中华民族医学文化所发挥的作用。针灸治病,在于能够发挥其扶正袪邪的作用。扶正,就是扶助抗病的能力;袪邪,就是袪除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的转归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患者经过针灸后,气顺血行,阴阳调和,正气逐渐旺盛;正气旺盛,就能增强抵抗病邪的作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自我调节,使原本机体失去的功能自我修复。这就是中医文化“扶正袪邪”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的基本法则。“这或许是我的运气,会有那个糖尿病患者有胆量给我医治。”王渔生女士谦虚的说道。然而,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高超的医术,再好的运气也是没用的。

与香港卫生局官员合影

“精勤不倦”正是王渔生女士多年来医务工作的真实写照。广州中山医学院一个教授的喉咙沙哑,讲课发不出声,在他的弟弟的推荐下,特地来到香港找到王渔生女士医治二次,迅速好转,正常发声。又一位患坐骨神经痛的三十几岁的女士,居住于香港沙头角,她曾作了二次手术,当她拄着两只拐杖很痛苦地来到我的诊所求医时,单从诊所门口走到诊所内的沙发就足足用了两分钟,其表情表现也相当痛苦,可想而知,她的病情严重之况了,但经过我不到两个疗程的治疗,她可以不用那对拐杖了。当她去医院覆诊时,那些西医医生都感到惊讶。还有很多医治不愈的坐骨神经痛症 患者,经过王女士用一个疗程(十次为一疗程)就可以治愈了。

王女士秉持着大医精诚的精神践行着自己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医者仁术。王渔生女士认为做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一颗济世救人的慈悲之心。她说:“若医者以经济利益(即商业化)为医道的话,就配不上医者父母心的称谓了。”正因为此,三十余年来,她都是以全心全意助人为乐的心态去帮助病人;尽力、耐心和爱心,是她对待病人的三条准则。同时,她强调中医重在治本,必须将人体看为一个整体,要善于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出发,选穴配方,进行治疗。她处处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故练成一手高超精湛的针灸技艺,治病救人,解除痛楚。

不遗余力,弘扬中华医学文化

如果中医不团结起来,业界就没有代表性的组织。若各界团体不团结,只为了个人的利益出发,妒忌、竞争、相互攻击,社会就不会加以重视,人们也会将中医界误解为滥竽充数和乌合之众 。

王渔生女士在香港从事中医的过程中,感受到当时香港人并不重视中医,更有甚者散布谣言,恶意攻击,有失公平。她认为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国粹之一的中医却在这里举步维艰,因此团结同行,发展中医,是大家必须重视的事情,也是能让国粹在香港能焕发新生的必要措施。于是,为了促进中医的发展,她投身其中,从整个中医大局出发,促进行业前进。

随着香港回归,特区政府开始积极扶持中医的发展,成立一个有关中医的协会。同行聚在一起,凝聚力量,共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于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包括四十多个中医团体的香港注册中医学会成立了,该学会是由香港注册中医师组成的中医专业团体,宗旨是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国医药学,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等。

王渔生女士正在接受同事们为她庆贺生日时之留影

为了中医的长远发展,王渔生女士提出个人意见,要想长远发展,就要为香港注册中医学会购置会址,否则就是一个空壳。当时的中医境遇,还是很不容易实现的。但为了长远发展,购买会址是当务之急。凭着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性格,任何事情,只要她认定了方向,就一定会坚持并执着地追求下去。困难压不倒她,荣誉同样也羁绊不了她!为此,她跟众同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该代表性的中医团体开立了一个捐款户口,并积极地动员中医师赞助捐款买会址,口号是:一个人付出一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一日我们就会达到买会址的目标了;且强调:这个会址不是买给谁的,而是为了中医行业整体的发展,有整体才有个人。很多中医界人士听到以后很支持,花了一年时间筹集了190多万捐款,王女士也以身作则带头捐助了五万元。注册中医学会就这样扎根组建起来了。

为了促成购置会所这件大事,王渔生女士曾力排众议,放下医馆工作,四处奔波,看楼洽谈,只为大众利益着想。甚至连会所装修的方案都是她一手绘制出来的。另外,购置会所之余她还不惜以自己的名字为会所开设网络、电讯,自掏腰包支付水电费、押金等。万事开头难。会址有了,要正式运作还有很多配套工作要做,财务管理、课程培训表格的制作、设计等,王女士一一亲力亲为亲自解决。

在王渔生女士的心里,“国”与“家”是不可分割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她还建立了医疗保健公司,为兄长王川生发明的绿色健康产品——特效磁疗牙刷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她深爱着祖国大地,并在上面播种着爱的种子,同时还唱着祖父辈的赞歌,传承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秉承的优秀品质。她相信,只要海峡两岸中华儿女手拉手、心连心,必将让祖国的传统中医文化耀眼世界!

猜你喜欢

王女士腧穴女士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贴心的“健康日历”
这位女士一个月读了100本书
全年目录
女士找茬
捅破“窗户纸”,癌症不可怕
司机摸女乘客腿:就想知道裤子上有洞冷不冷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