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坝“经营”绿色经济

2015-08-23

当代陕西 2015年6期
关键词:经营生态旅游

文/窦 琨(本刊记者)

留坝“经营”绿色经济

文/窦 琨(本刊记者)

把生态保护置于首要位置,向生态要效益,推进旅游“一业突破”。留坝的发展路子别具一格。

2012年底,被称为“留坝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风力发电项目因环评未能达标而夭折。

随后两年间,该县又先后关停11家石材、矿产等企业,关停环保不达标餐饮店50多家,取缔“十五小”企业62家。任何项目要想进入留坝,必须经过“史上最严的环境测评”这道关卡。

对于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对项目引进如此苛刻,依靠的是对自身发展定位的清晰认知——“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

“留坝蓝”是怎样炼成的

5月12日,有留坝网友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留坝蓝”,赢得网友们一片点赞:“蓝得能当电脑屏保了”“蓝得太霸道、太任性了”。据统计,留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多年保持在350天以上,位居省市前列,“留坝蓝”也成了留坝人引以为傲的“留坝品牌”。

1970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覆盖率88.6%,植被覆盖率93%,山地面积占90%左右……

“留坝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也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最大的政绩。”留坝县委书记许秋雯说。

2012年,留坝建立“环保第一审批”和“一票否决”制度,坚决拒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下决心走“零工业”发展之路,并将生态保护作为各镇和各单位年度考核的首要指标。凡是有污染的企业,包括水电项目等有可能破坏生态的项目,一律不能进入留坝。

严苛的标准,使紫柏山风力发电等一系列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应声倒地。同时,绝佳的环境又吸引10多家以农特产品加工、旅游纪念品开发为主的绿色企业落户留坝。

2014年冬季,对留坝县城居民来说,是温暖而幸福的,留坝率先在陕南地区实现了天然气集中供暖。随着干净、清洁、舒适的暖气输进县城的千家万户,留坝人彻底告别冬季空调吹、炉火烤的取暖历史。

“往年冬季,群众主要以煤炭和木材为取暖燃料。‘户户生炉火,处处冒青烟’,不仅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被炉火烫伤甚至引发火灾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根说,为改变这一现状,留坝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投一点,用户出一点”的方式集资8550万元实施了这一民心工程,不仅解决了群众冬季取暖问题,空气质量也得到优化。

像实施集中供暖一样,留坝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项目,大力实施“绿水、蓝天、青山”环保专项行动,逐年细化落实建设任务,最大限度地让全民共享生态红利。

从留坝县城驱车向南,沿着环山公路行驶20多公里,进入到火烧店镇堰坎村。只见一条干净平坦的水泥路从村子横穿而过,路旁整齐排列着几十幢样式统一的二层楼房,每户门口都有一个垃圾桶,地面上几乎看不到禽畜的粪便和生活垃圾,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整个村子显得干净、整洁。

“村上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每天村道都定时打扫,垃圾也会定时清理,就连怎样堆柴火《村规民约》都有统一要求,村上每月还会逐户进行评比,现在都怕落到后面。”村民杨晓琴说。

这得益于留坝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

为建设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精美家园”,留坝以村庄环境整治、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观打造、农村特色产业培育、农村公共设施完善、农民文明素质提升为重点,大资金投入,精心培育具有县城特色的宜居富民美丽乡村升级版。

近三年来,留坝累计投资18.5亿元实施了生态产业体系、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旅游体系等5大领域27个项目建设,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达6.33%。

“天蓝、水清、空气清新”。去年,留坝以全国第27位的优势成功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榜100佳”榜单,“留坝蓝”赢得了一致赞誉——“空气清洁得可以罐装出口”。

日前,“留坝蓝”再获肯定。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生态城乡科学发展年会上,留坝荣获“中国生态魅力县”并位列首位。

经营绿色向生态要效益

留坝地处秦岭南麓,汉江上游,“面巴蜀而背秦川”,除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同时也是一个林业、矿业大县。

然而,大交通环境的瓶颈制约和全县4.5万亩耕地的限制,留坝一产受限、二产受阻,再加上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的现实,夹缝中的留坝不得不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据介绍,留坝在一段时期内也曾以石材、药材和木材销售作为解决财政的路子。世纪之交,随着国家林业、环保政策的实施,“三材”为支柱的林特型经济严重受挫,如何转型突破发展成为留坝执政者思考的一道难题。

面对发展困境,留坝在结合实际,多方调研和反复论证后,确立了“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明确了“众志成城,一业突破,建设旅游大县和人均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

“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也要坚持生态立县,不能因为追求GDP而破坏生态环境。”留坝县县长马宏伟认为,“对于留坝而言,按经济指标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按生态指标来衡量,却是发达地区。留坝在进入后GDP时代,说到底是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后发赶超的时代,固守这种理念,用好资源,将有效解决转型发展的问题。”

地处海拔1200多米的墩墩石村,全年平均气温11℃,昼夜温差大。多年来,当地的土蜂蜜以色红润,粘稠度高,保质期长而受到顾客的青睐。在同样海拔的烧房坝村,有性繁殖出来的天麻因为天麻素含量高能卖到每斤60元。

近年来,留坝依托山地资源以及生态、绿色优势,在富民路上走出了各种不同路径,土蜂蜜是产业典型,除此之外的板栗、核桃、西洋参、香菇、重楼、猪苓等特色产品,都凭借生态优势异军突起。

借助这种优势,留坝在发展第一产业上,改变了过去传统单一的农业种养模式,转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建成了千亩西洋参、万亩高山蔬菜、万亩干果和百万筒食用菌基地,建立大鲵仿生态养殖观光园1000余个,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猪苓种源基地和高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产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发,开发西洋参、银杏、香菇、花木手杖等特色旅游商品40余类,实现年产值5000余万元;三产围绕旅游做服务,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县以旅游为主的三产从业人员突破3000人。

迎来后GDP时代的留坝,经营绿色,向生态要效益,已不仅仅局限于表面所呈现的环境改善。留坝在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寻求发展之路,成功实现了县域经济的突破转型。

2014年,留坝实现生产总值11.42亿元,同比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930元、7065元,分别增长13.1%和13.4%。

今年元月,留坝黑木耳、留坝香菇、留坝蜂蜜申请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认证,使该县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数量跃居汉中市第一。

“一业突破”拉动经济增长

两座山,一条河,夹着精致的县城,城内白墙青瓦的小楼依山傍河。两条街道,一条现代,一条古朴,三座小桥连通着两条街道,整个城市围绕着这条河而流动。

“全国县域旅游之星”“陕西省首批旅游强县”“陕西首批旅游示范县”“陕西省最值得旅游的十大风尚新城”“全省十佳旅游服务示范区”“秦岭十大惊世美景”等一系列殊荣见证了留坝旅游发展的历程。

登紫柏山、拜张良庙、体验栈道漂流、穿行最美山村、徜徉格桑花海、漫步薰衣草庄园……群山叠翠,溪水如碧,走在留坝境内,到处有风光,处处是景点。

近年来,留坝县把青山绿水作为最宝贵的资源,以建设中国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和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强势推进旅游“一业突破”,倾力打造“全域留坝、四季旅游”品牌,一个崭新的旅游大框架正逐渐形成。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投入,对于年收入不到4000万元的县财政,如果投入不足,必将延缓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为此,留坝探索建立了“党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大旅游发展模式,打破政府部门分工界限,突破条块限制,引导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聚合力、建项目、抓服务。

2011年以来,先后整合交通、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方面项目100多个,捆绑各类资金3.4亿元,集中用于173个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在项目实施中,我们推行‘一个旅游重点项目、一名县级包抓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实行一事一考,一月一汇报、一季度一销号,确保每个项目落到实处,抓出成效。”许秋雯说。

如今,紫柏山国际滑雪场、中国最美山村、环县城山地自行车赛道、格桑花海等一批旅游新景点、老街旅游街区、最美山村自驾游营地、青少年自然成长营、留侯“百年老集”、火烧店金秋采摘节、玉皇庙农耕文化节等特色旅游产品成功推向市场。

去年7月,一支由废弃烟囱改造而成,高约68米的巨型“温度计”出现在了留坝县城外的316国道旁,不仅为前来旅游避暑度假的游客提供了当地的实时温度,成为游客竞相拍照留念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更直观地彰显了留坝县“22℃的夏天”的旅游优势,成为留坝旅游营销的一大创意。

5月,青少年成长营正式开营;6月,瓜果蔬菜采摘园精彩亮相;9月,第二届金秋板栗采摘节拉开帷幕……“现在有看的、有吃的、有玩的,游客来了一住就是一个月,既能避暑乘凉,还能感受田园生活,就连地里的土豆都成了香饽饽。”佛爷坝村村民兰良才兴奋地说。

从“卖风景”到“卖创意”,留坝在守护生态资源的同时,探索“农旅融合”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仅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149.4万人次。

“天蓝、水清、空气清新”,留坝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榜单。 陶明/摄

猜你喜欢

经营生态旅游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
旅游
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之道——连锁经营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