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狮永宁 美丽海岸边百年古卫所

2015-08-22

海峡旅游 2015年8期
关键词:卫城永宁南洋

永宁卫城,今属石狮境内,是东南沿海一座雄壮的边城,三面环海,历来是福建边防要塞,也是著名的侨乡。旧时永宁卫城池固若金汤,抗倭、抗清、抗日,也曾舟车络绎,盛极一时。现在的永宁,身份轻松了许多,是一个有美丽海岸,悠久老街,适合旅行度假的古城。来此走古街,听故事,看看古厝和番仔楼,吃吃海鲜,戏水海边,不失为周末度假好去处。

追逐日落与城隍

因为早期盐田贸易积攒下的底气,永宁卫城在经历了倭寇、郑成功抗清、迁界三十里的历史种种后,虽一度城郭空废,百业衰靡,最后还是逐渐复苏。偏安一隅又拥有深水良港的永宁,抗战初期,成了闽南与上海及南洋交通的重要通道,常有千吨巨轮于梅林澳停泊。华侨出洋也从此落地,有的直抵菲律宾,有的通过香港转至越南、缅甸、新加坡、泰国等地。直到日军登陆永宁,繁荣终结,而1945年抗战结束后,南洋侨汇又源源而来。

永宁就这样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历史留下的印记,现今只是作为一个符号,为外来的好事者,留下眼见为实的谈资。

投宿永宁卫青年旅社,掌柜蔡菜是个本地通,经历了工作、辞职、旅行后,最后返乡创业,看着老成,但其实不过是个87年的小伙子。他租下永宁的多座古宅,用作民宿和工作室,希望用这种方式唤起大家对永宁历史的重视。他和伙伴们一起,分享永宁的故事,挖掘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传播南音,一边卖力工作,一边在永宁享受古卫城的生活。

刚扔下行李,我们就忙着跟蔡菜确认明天的行程。掌柜余话不多说,即刻提议我们去梅林港看日落。于是,摄影妹子搭着蔡菜的小电驴,我则在旅社挑了一辆自行车,拼命狂奔在电驴后。走街串巷,穿过杂乱的小镇,人群逐渐稀疏,越走越远,路面宽阔地足以让我闲情地吹起口哨。直到海腥味扑面,看见路边晾晒着新鲜的小鳤,再走一段,便是一艘艘蓝色的大渔船安静地靠岸,海面平静,夕阳红得让人愉悦。夕阳下,渔船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光阴交错下的剪影,不由得令人平静。梅林港一度是闽南大港,商家繁茂,如今也依旧承载着港口重担,与台湾往来频繁。站在延伸入海的高架桥上,吹着海风,慵懒惬意。若不是还想去看看热闹的城隍庙,我是不会动步子的。

今天是永宁城隍的生日,从晋江、石狮等地赶来的信徒们,带着乩童和乐队,在城隍面前献礼,壮观的场面甚至有些残酷。庙里,还有法事在进行,敲锣打鼓,香火缭绕。传统艺人们,唱南音的,演歌仔戏的,捏糖人的,做砖糕的,都汇聚在这里,为自己找到应有的位置,也为大家重温昔日的时光。

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清晨老街,且听往昔

清早,我们在旅社门外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古城早餐,和当地人一起簇拥在花生汤的摊子边,浓郁的香味伴着嘈杂的市井,开始了新的一天。

蔡菜带我们穿过街市,来到老街。永宁老街,明朝时期称为“西直街”,从古卫城慈航庙直落西门外,自西向东,一路地势增高,有不少石阶,全长一公里多,铺着上世纪80年代换上的四方石。改革开放前,老街一直是永宁商贸的聚集地,供销社、作坊、菜市场,乃至银行、税务、邮电,都拥挤在这条5米宽的老街上。店铺门脸用标上记号的活动木板拼接,开张时卸下,关门时安上,留个边门出入,还有一个晚间应急买卖的小小窗口。现在留守老街的店铺,已经很少,多是些做着小生意的老人家。旧日兴荣的商号,也只剩下怀旧的招牌烘托着曾有的繁华。经营海运的永进号,经营米行的霞源号,经营榨油坊兼磨坊的兴源号,曾经都是叱咤永宁的三巨头,都曾拥有商船,从事海上贸易;据说每年各有一趟北上青岛、大连、烟台,一趟南下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更不用说台海往来的频繁了。老街现今仍有一条巷子名为“永进巷”,因永进商行的货仓栈房得名。这些建筑都被完善保存,留下了很多可以回味的精彩往昔。

一路走走停停,看见墙上张贴着“移风易俗”的告示,劝解当地居民简化喜事、丧事等习俗,莫要过分铺张和繁复。在老街的店铺上,一些门板上贴着许多铺境神灵过境时留下的祈福符咒。永宁人的信仰,神灵如繁星。由于是座卫城,在此落地的官兵将领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将近100个姓氏,甚至还有蒙古的“干”姓。而永宁城施行铺境制度(这是明清时期闽南地区实行的一套完整的城市社会空间分类体系,负责管理户籍、征调赋役、传递政令等),全境分为三十二铺境,每个铺境拥有自己的境庙和神祗。再加上五尊城门压邪的大神、城隍老爷,以及成年礼、婚丧礼仪、航海礼俗……永宁人在祀奉神灵上,可真是地道的工作狂。

因为富庶的古朴

永宁老城的古建筑保存极好,大致有三大类:闽南传统的红砖厝,石头房,以及南洋风情的番仔楼。蔡菜说,这里多华侨,经济条件良好,侨居国外的占多数,因此老家的宅院都是有心保留的,那是他们的根基。他们不会轻易出租或挪作他用,为的也是保留老宅的原始面貌,这在蔡菜寻访老宅民宿的过程中深有体会。这是永宁城的幸事,也是游人的福气。

不论是大夫第,还是莺山书院,这些红砖厝虽受到“文革”破坏,却大体还是完善的。丰富多样的红砖墙面,是我们的审美课堂。而一座座两三层楼高的番仔楼,更是当地特色,这些都是华侨归乡后,对自己和族人的犒赏。番仔楼工艺精致,融合了南洋和闽南的建筑风格和设计元素,许多是由南洋设计师设计而成,并大费周折地从南洋运回水泥和钢筋,每一栋都能显示主人家的个性和品位。

永宁多华侨,“从赤贫挣扎,到冒险出洋、艰苦打拼,再到辛勤建业,出人头地,最后荣归故里,这是南洋创业的普遍轨迹。”在永宁当地,番仔楼不下一百座,每一栋精美的楼宇,都有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

杨家大楼的主人杨邦梭便是如此。为了生计南下讨生活,他从一个普通的码头工人做起,勤勤恳恳,在境遇有所好转后,又带着五个兄弟一起打拼,终于攒下基业,返乡后建成了占地两万平方米的“六也亭”,当地人都称之为“九十九间”,曾被誉为当时泉州规模最大的华侨民居之一。这些番仔楼,虽外观完整,内部建筑却因无人居住或打理日渐颓唐。没有政府支持,而主人家又无重修的财力或精力,这些精美建筑命运堪忧。

猜你喜欢

卫城永宁南洋
纽约“东村”的南洋菜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永宁之门
庚子战疫歌
浅谈雅典卫城及其建筑形式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
张永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