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市井人情风味的小火锅
2015-08-22邓沛
邓沛
咯摊在闽南语中念作『ko tuang』,『ko』是在形容食物在锅中翻滚发出的声响,『tuang』便是『摊』的意思,这样一解释,那么咯摊便是街边发出『koko』声的美食,有声有色,还有美味伴随,实在充满趣味。
历史上的五里街是商贾频繁往来、异常热闹的一条商业街,来自沿海的鱼虾与山里的茶叶干货在此地聚集流通,而咯摊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因其工序简单,可随到随吃,成为过往的商人快速果腹的最佳选择。朱红色的八角桌,中间挖空安置上小煤炉,热锅端上桌,便可以开吃。客人坐在长条矮凳上,一边烫肉吃饭一边惬意谈天说笑,这种吃法,从清朝一直吃到了今日。
一条咯摊街,一座咯摊城
如今永春的咯摊不再是摆在街边的流动小摊,而演变成了专门经营的馆子。“大概十年前,永春还没有这么多的咯摊店。”从小生活在永春的朋友说。“那时候,就只有在五里街能够吃到咯摊,现在可不一样,一出门便是咯摊店。”从五里街发散开来,似乎每个开着的小店都在做咯摊,永春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咯摊城”。第一次来永春游玩的人,恐怕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叹一道美食竟然可以如此深入人心。
虽然咯摊店遍地开花,但味道做得让人流连忘返的店家却在少数。对于永春本地人,一说起吃咯摊,准会选择五里街的老店。“只有那里做出来的味道才正宗。”而在五里街人气最旺的店,又要属派出所旁边的这家近三十年的“财吉咯摊”。进店时,老板娘正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咯摊的食材,迎接中午的客人。“家里人都会做咯摊,之前我父亲在五里街推着车卖咯摊,一张八角桌,就能应付过来。当时五里街人很多,买卖东西的人中午肚子饿了,不想花大钱下馆子,又想吃得好,多半会选择路边便宜的咯摊。”老板娘说。
老板娘领着我们参观她的厨房,正在忙活的是她的亲戚。厨房里并排着四个大灶,上面各放着四口大锅,灶里的柴火烧得正旺。“里面炖的是咯摊的汤底,外面两锅是猪小骨,里面两锅是大骨。咯摊的汤底一定要两种骨汤放在一起,小骨鲜香,大骨浓郁,这样才会够味。”说完老板娘顺手揭开锅盖,汤汽扑面而来。“这汤一定要前天晚上熬,这样时间足够,汤才会变成乳白色。很多人都是冲着这碗汤来店里。”熬制好的汤端上桌,放入新鲜的五花肉羹、瘦肉羹、小肠羮、大肠羹、猪肺、罗汉肉、蛋肠等,煮开来,过三四分钟捞出,蘸着醋或酱油就可开吃。锅里的汤也可盛一碗,撒上小葱粒,鲜香可口,又回味无穷。再配上一碗白米饭,午饭便完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