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然日常,也要美和体面

2015-08-22黄达隆

海峡旅游 2015年8期
关键词:村子工艺传统

黄达隆

亲戚朋友总是要走动的,神明总是要拜的,祖先总是要祭奠的,女儿总是要出嫁的……而这一切的风俗礼俗,对闽南人来讲,都离不开一个器具:漆篮。漆篮诞生于普通乡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美和体面的需求,这让它从一个简单的竹器开始,在工艺之路上,继续向前进化,直到获得光亮腻滑、雕龙画凤的隆重,才匹配得上人们献祭时对神明的敬重,走亲访友时对体面与心意的表达。

仙乡中的漆篮村

仙夹镇旧称仙乡,位于永春海拔最高的天柱山中,离永春县城大约十来公里距离。去仙夹的路并不好走,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向上也要走上几十分钟。古时候,这里山高林密,虎狼出没,甚为荒凉,一直到1958年才修建了第一条通往山下的公路。仙夹的交通不便,也让这里的经济一直没有得到更好地发展。按闽南本地的说法,如果永春是山区,那么仙夹就是“山区中的山区”。而就是因为耕作条件有限,山中又盛产竹子,才间接促成了漆篮工艺在仙夹的发展。

进入龙水村,随处可见漆篮文化的宣传、展示及各种各样的标语,让人立刻感受到漆篮文化的在地影响。在进入村庄的必经之路上,两座修葺一新的建筑格外显眼,建筑的外观被涂上了传统的朱红色,匾额描上金字,散发出刚刚经历过装修的气味来。其中一栋曾经是村子里的私塾,现在是村委会与漆篮文化展示馆公用的办公楼,另一栋已经进入工程收尾阶段是漆篮博物馆。村子里的村民听说我们是要来探访漆篮的,指了指远处,让我们一定要去看那个雕塑。几年前,村里为了明确漆篮在龙水村中发展的重要地位,在村中落成了一个“天下第一篮”的雕塑。在这只有一千多人的村子里,种种标志都诉说着漆篮这张文化名片对于这座村子的重要意义。

漆篮在仙夹的历史则要追溯到四百年前。《永春县志》中有文字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2),西向(仙夹旧称)龙水的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篮和竹盘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后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经过30多道工序最终制成漆篮。”村子里制作漆篮的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尽管现在已经不复几十年前家家户户作漆篮的光景,但仍然有不少村中人以编制漆篮为生,据几年前的统计,能有数百号人,整个仙夹人数则更多。对龙水村人来说,制作漆篮是长久以来最平常不过的工作。

日常器具也要追求美与体面

龙水村虽小,制作出的漆篮在整个闽南却有着响亮的名号。漆篮是一种传统而隆重的象征,虽然现在对漆篮的需求和看法有所淡化,但若是涉及嫁娶、寿宴、小孩满月、周岁等“大事”,漆篮依然需要在整场庆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龙水漆篮,则以坚固精美,结实牢靠著称。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漆篮大部分都来自龙水。

最早的漆篮,是人们平时用来盛装生活用品的器具,人们走亲访友、生活起居少不了它。而漆篮后来功能的演变,则与闽南地区风俗习惯多样有关:人们将“三牲”“五牲”等供品放入漆篮中,祭祀祖先与“天公”;若是嫁娶,则放入各种聘礼;若逢寿诞,则是各种面线、鸡蛋;而又因为闽南人好排场、喜热闹,这些用来摆放贡品和聘礼的器具怎么能够寒酸?于是人们便找来工匠,以传统形式,上桐油、描花鸟、安金朵,在工艺上不仅可以防止汤水不慎打翻而渗漏,漆篮的外表更显得派头大、面子足,于是漆篮便在闽南一带受到追捧,从而逐渐演变成为各式各样华丽的漆篮。

虽说漆篮曾经是日常用品,但工艺上却极为考究。在从漆篮的工艺上说,主要分为竹编、油灰、漆画三大类工序,若要将每种工序进行拆分,可以细化至三十多个步骤,一个漆篮从开始进行竹编到最后成型要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在龙水村,这三门工序在村子内部就能制作完成。自古以来,漆篮技艺作为龙水村人“赚吃”的手艺,大都是郭姓族人父亲教儿子,媳妇进了门往往又跟着丈夫学,于是在偏僻的山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一手,进而形成完整成熟的工艺链,不用出村子,就能把各种类型各种型号的漆篮制作完成。这样的制作传统,也培养了村子里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

传统的延续与留存

作为现在漆篮文化的主要推手,郭志煌回忆起那段历史时还历历在目。上世纪80年代,漆篮制作进入最为普遍的时候,“当时龙水村成立了合作社,上千人集体做漆篮,场面可以用壮观来形容。”郭志煌说。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漆篮工艺和行业的发展,当地的漆篮工匠自发组织成立了漆篮联合社,通过“吃大锅饭”的方式继续推动漆篮行业发展。村民们还加入了当时政府创建的集体企业,并带徒授艺,让龙水漆篮行业盛极一时。

一直到70年代,当地村民在龙水村办了漆篮加工工厂,但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没有跟上市场开发,导致经济效益放缓,让大部分以漆篮制作为生的龙水人放弃了这个传统行业,选择外出到城市淘金。2011年,当时已经在深圳打拼了20多年的郭志煌回到家乡,才重新唤起家乡人对这项技艺的传承。“如果我们不做,就真的没有人能够继续做下去了。”郭志煌说。当时在深圳做生意的他做出了取舍,在家里人的质疑声中选择了回乡。

他开始接手家乡的漆篮制作公司,但如何让日暮西山的传统行业重新有所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事。他曾经雇了几辆大巴车,带着村里的老艺人到安溪探访藤铁产业,到省内各地做交流。最后,郭志煌决定将漆篮向工艺品方向转移。郭志煌相信,只有赋予产品更高的收藏价值,让漆篮在市场上真正有一席之地,才能从根本上让手艺人获得更多的收入。尽管现在年轻一代已经逐渐远离漆篮,但却不意味着传统会消失。在时代更迭的阵痛期,传统手艺只有不断革新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猜你喜欢

村子工艺传统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老传统当传承
望娘滩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