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学的“妖鬼情怀”

2015-08-21山宗

齐鲁周刊 2015年32期
关键词:僵尸情怀文化

山宗

中国的妖鬼文化从图腾崇拜到民间传说再到书籍戏曲电影艺术,妖鬼也从兽性转变为人性。中国人对神、人、鬼、妖之间的界限认定始终是暧昧的,并没有从一而终地信奉神。

从文学到影视:中国人怕并爱的妖与鬼

“妖鬼”话题重燃,正是由于最近上映的几部卖座电影,一部《捉妖记》,一部《大圣归来》。

一个是拟构出人与妖共存的世界;一个取材于《西游记》,却又塑造了不同于原著中的妖鬼仙佛世界。中国人很会在妖与鬼的世界里寻找各种情感,无论是曾经的神怪志,还是当今的影视作品,在抽离的世界中纵横捭阖,似乎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事情。

说到“妖鬼文化”我们很难界定它的范围,似乎归类它于主流价值是很不妥的,归它于亚文化也不完全恰当。毕竟一方面中国人没有官方的宗教信仰,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却留下很多荒诞不经、光怪陆离的神怪珍宝——民间传说、民族习俗、书籍著作、戏曲电影中都有“妖鬼文化”的一席之地。

孩子小的时候不听话,大人总会讲述或者编造一些“大马猴” 、“啃脚趾怪”之类的妖怪来哄吓小孩。这种行为虽然直白粗暴,却很奏效。邻里乡亲夏夜乘凉时,也常常围坐一圈,讲述些耸人听闻的奇事,主角多半是妖魔鬼怪。大家听得害怕又兴奋,在得到神经和窥探欲的双重满足后啧啧一通散场。

如果真的说到主流文化中的妖鬼,那非《山海经》莫属。在祖先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山海经》里的妖怪具备多种生物形态,稀奇而怪诞。到后来最出名的便是《封神演义》、《西游记》和《聊斋志异》。西游里的妖怪是邪恶与佛教中“苦难”的代表,它们的宿命是被正义降服、被勇毅打败。《西游记》因妖怪而精彩,这不禁让人沉思,是西游成就了妖鬼,还是妖鬼成就了西游?

之后的聊斋达到了奇幻文学史的高峰。书中的妖鬼兼具“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不同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妖鬼的脸谱化、标签化,聊斋中的妖鬼被赋予了“人性”,它们都有无可奈何的前世宿命,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今世情缘,因为“情”与“理”让聊斋里的妖鬼们鲜活而立体起来。狐妖、连城、公孙九娘、婴宁都让人们重新定义了妖鬼的身份标识,它们不再只是红血獠牙、背负诅咒、取人性命的恶魔,而是拥有比民不聊生的现实世界中的扭曲人格更美丽更可贵的人性光辉。同样的,在昆曲《牡丹亭》中我们领略到了更宏伟的命题——“为爱穿越生死”,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成为千古绝唱。

到近现代的电视电影艺术中,妖鬼这一角色已经逐渐衍生成种类繁多的艺术形态——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带有妖鬼的中国影片相继问世,它们的形象变迁谱写了一部中国银幕的妖怪进化史。1927年出品的默片《盘丝洞》是传统戏曲和现代之风的交融,电影中蜘蛛精形象与人类别无二致,甚至有几分性感与香艳,成为当年上海最卖座的电影;1941年的《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立体卡通电影,开创了国产妖魔动画的先河;1987年的《倩女幽魂》被奉为经典,王祖贤扮演的小倩一袭白衣透露着不染世尘的空灵,被奉为银幕女神;1993年徐克电影《青蛇》中,主角蛇妖形象更是惊艳出挑,婀娜多姿、鬼魅妖艳;后来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系列更被奉为华语影坛的经典,片中妖鬼的种类更多,形象更奇特,同时性格也更加多元化,呈现出无厘头的喜剧效果;2008年一部《画皮》票房飘红,让投资人看到了妖鬼电影的巨大市场潜力。

中国妖鬼的“人情味”:面目值得商榷,但却心怀良善

不同于欧美文学电影中残暴血腥的吸血鬼和日韩阴森可怕的灵异怨鬼,中国的妖鬼大都粘染着人情味,不但有情有义,而且通晓人情世故。在影视剧中,内地的妖鬼片向来以“不吓人”见长,港台妖鬼片自成风格,妖鬼也极少怨气,甚至还有少见的“开心鬼”。

由大陆和台湾合拍的50集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风靡中国多年,最火热时曾同时有数家频道播出,至今每每寒暑期还会有播映。这部剧中充满了仙佛妖鬼,各有性格,也开创性地描摹出很多善鬼和恶仙形象。

其中一个桥段,在许仙被白素贞的真身吓死后,阎王派黑白无常二鬼前来索命。两个鬼在索命的路上有一段对话,一个说:“要是抓秦桧,我比谁都勤快!”另一个接:“我们是不会放过一个坏人的!”要知道,白娘子的故事可是设置在宋朝年间,那时秦桧陷害忠良、祸国殃民 ,两个小鬼真不愧为心忧国家为民除害的好鬼!

此外,中国鬼文化中“无常”的出现,也体现着人情味。黑白无常虽都是鬼,但前者给人带来的只有灾难,而后者一方面给人带来恐惧和不安,另一方面亦可以给人带来发财的好运气。这反映了民间一种观念:鬼跟人一样有善恶。不过两个无常的形象也有不同,白无常笑颜常开,头戴一顶长帽,上有“你也来了”四字;黑无常一脸凶相,长帽上有“正在捉你”四字。

谈及僵尸题材电影,诸位一定联想到嗜血的场景、腐烂的肌肉、空洞的眼神……这只不过是欧美的丧尸。中国的僵尸甚至是有情怀意识的。

中国僵尸题材电影绕不开一个人——林正英。在其主演的《僵尸先生》、《僵尸家族》等电影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僵尸:有与人为善的僵尸小孩,有为了保护小僵尸而与人类发生冲突的僵尸父母。与此同时,面对僵尸也有不同的人,有人贪图私欲,有人保护僵尸。人与尸,理与情,竟然通过一部荒诞的鬼片令无数人唏嘘。

中国的妖鬼之道,实质上是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妖鬼电影艺术”在文化市场有个别称叫“东方魔幻主义”,这是一个特定的标识,中国的妖鬼文化自然是跟西方有诸多区别。

西方的妖鬼文化受宗教影响很大,天主教对神、人、超自然生物有明确界限,善恶分明,人和鬼不能共处于同一时空,只有在审判日时才能相见,天堂、炼狱、地狱便是宗教里对于身份的桎梏。

这点从美国电影里也可以反映:只要有任何恶灵或妖怪入侵人间,总会有一个标志着美国英雄主义的主角出现来拯救人类,宗教让美国文化有了更多“末日情结”、“救世情结”、“个人英雄情结”,宗教也让西方的很多文化形态烙上了诸如原罪、惩罚、救赎等这类沉重命题的印记。就算在现代的吸血鬼电影里吸血鬼和人谈场恋爱也不能免俗得要面对罪与罚的终极拷问。

中国的妖鬼文化在几千年的演绎中从最初的图腾崇拜到民间传说再到书籍戏曲,最后进化到如今的电影艺术,妖鬼也从“兽性”逐渐转变为“人性”。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神、人、鬼、妖之间的界限认定就是模糊甚至暧昧的,中国人并没有从一而终地信奉神,但却从一而终地信奉自然,中国人相信土地、天空、四时、生命。在自然伟力面前人们虔敬、本分,相信宇宙万物、生息繁衍、生死枯荣、悲欢离合都是顺应平衡之道,“天人合一”的大和之境是中国人的精 神追求。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中国人不需要宗教来规范世界,而是遵守自然之道和《易经》里的阴阳之道、 变通之道。正因为信奉自然、信奉“道”才让中国人有豁然超脱的情怀和豁然超脱的文化,故而对妖鬼文化才能有包容的态度。

在没有产生科学的渔猎、农耕时代,那些超自然现象就演变为图腾崇拜和鬼神故事,人们对妖鬼畏之敬之,实则是对自然畏之敬之,不敢打破阴阳平衡。同时,中国人还具备一个有趣的特质——“浪漫主义情怀”。庄子梦蝶、梁祝化蝶,这种超脱灵与肉实现生命形态自由转化的情怀称得上奇特;聊斋里背负故事的妖鬼甚至让郭沫若惊叹“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杜丽娘死而复生的情节更是把浪漫演绎到极致。

正是因为这点“浪漫主义”的催化,中国人对妖鬼文化的态度就更包容了:我们并不会把妖鬼放在对立面,也不会为世界划分界限,我们始终相信一切存在都是自然之道,所有生灵乃至超自然物都是自然本身平衡协调的结果,甚至我们的想象力一上来还可以穿越生死、超越物种、打破身份限制,实现自由超脱之境。

所以所谓的中国式“妖鬼情怀”本质上是中国人对于自然对于道的情怀,是对自由、浪漫、超脱的生命形态的向往,对“天人合一”的境界的追求。

猜你喜欢

僵尸情怀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笔记本电脑“僵尸”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僵尸肉”横行谁之过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