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眼中的鲁剧
2015-08-21海欣
海欣
经过三十多年发展,鲁剧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电视剧全面市场化、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趋势下,鲁剧从未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不仅在制作上拒绝粗制滥造,讲求精“制”,在思想意蕴上更是秉承厚重、正气的一贯风格,充满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浓郁的人文情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喜爱的鲁剧,对于鲁剧文化的探索,也一直是文化界名人们所关注的课题。
一大特点是思想性和观赏性的统一
□李掖平(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鲁剧的一大特点是对时代主旋律的弘扬,创作思想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作品。当下鲁剧基本的风格元素还是要坚守,如果和其他的剧都一样,就没有鲁剧生存的价值所在了。”李掖平说,即使搞那些婆婆妈妈、妯娌斗法,也要演绎平凡里的不平凡、朴素里的大气,这是很大的优点,不能改变。
李掖平期待,鲁剧的题材能从农村逐渐向城市生活转移渗透,因为国家建设的整体方针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应该多关注一些都市题材或城乡接合部的、知识分子的题材。“齐鲁大地从来都不缺乏国家脊梁或栋梁式的知识分子以及思想家、哲人等人物谱系和民间传说。”
为现实主义创作创造新经验
□李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在创作上称为现象,至少具备三个条件:有一批多数人公认的代表作品;在社会上产生比较热烈而又广泛的反响;对于繁荣和发展创作,具有某种普遍意义。鲁剧称之为现象,它的创作品格、创作选择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鲁剧创作以丰厚的地域文化和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为底蕴,铸造出了独特而又坚实的上乘文化品格。打通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精神联系,与时俱进地唱响了时代精神主旋律。通过题材样式多样性探索为现实主义创作创造了新的经验,打开新的视野。
鲁剧还应加强的方面,应该在现实主义之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可以借鉴。我们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也应该有更多创新。
最大特点是文化自觉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鲁剧发展有过高峰和低谷。其成功的基本经验我认为有两条:一是善于实现题材资源的优化配置,好戏都是抓住了题材之后进行深入的开掘。二是善于实现创作生产力,编导演、化服道、摄录美的优化组合,由此山东也出现了一批好编剧、好导演。
鲁剧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种文化自觉,处于一种自觉或者比较自觉的精神生态,没有盲从,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充满了自信。
鲁剧在创作思维上,要防止长期以来制约文艺繁荣发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要学会用兼容整合的辩证态度,把生活和人物当成整体来把握。这样的话,鲁剧的美学品位和历史品位将更上一层楼。
塑造了一批平民型英雄形象
□朱德发(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山东省自古至今发生的历史事件、典型事件比较多,戏剧色彩丰富,且不断地挖掘,越挖越深。这些都是在特定的年代,山东境内发生的一些特殊事件,在别的省没有,挖掘出来以后,题材、主题都是新颖的,观众愿意看。
鲁剧塑造了一批平民型的英雄形象,很多电视剧写红色历史、革命历史,都树立这些英雄形象,但山东电视剧中的这些英雄的思想和行为与普通人贴得很近,因此让观众感到很亲切。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鲁剧有几个创作上的特征,值得总结:展现地域特质,反映时代变迁,题材厚重。
《沂蒙》、《闯关东》都具有非常强的地域特质,并都成功将地域特质被观众所接受。表现家国一体情意无价的传统文化。鲁剧典型性作品,往往把家仇国恨联系在一起,用一个家族的变化反映国家的危难。《闯关东》、《沂蒙》都是以家作为一个载体,通过放大这个载体进而反映出国家的危亡,体现出非常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浪漫主义精神的结合。对社会变迁当中一些危机苦难、甚至黑暗的东西不刻意回避,像《闯关东》、《沂蒙》对主人公身上的禁锢、愚昧,甚至某些方面的愚忠,都有一定表达,但它同时又在表现历史大进程的同时,赋予其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