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诗与家国情怀
2015-08-21海欣
海欣
2003年,鲁剧力作《大染坊》登上荧屏,揭开了新世纪鲁剧全面绽放的序幕。“与以往不同,大染坊塑造的是一种齐文化。”2008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倾力打造的《闯关东》将鲁剧艺术风格推向了一个新的顶峰。
在鲁剧中,往往能看到人物对于齐鲁文化精神的体现。有报道概括称“鲁剧通过平民英雄表现家国情怀,既具有人文情怀又展现时代特色,低调朴素又厚重无比”。
《大染坊》里的齐文化缩影
一个浑厚历史的沧桑背影,一段至今仍呼吸的古街传奇。幽深的街道,古拙的条石,朴素的民居……周村古商城是电视剧《大染坊》的拍摄地之一。正如某评论所说:“与以往不同,大染坊塑造的是一种齐文化。”
《大染坊》中的齐鲁特色非常明显,剧中的主人公陈寿亭身穿粗布大褂,吃的是大葱煎饼,最大的爱好便是去书棚听书。剧中大量出现民俗世象,如张店的手工染坊、青岛的西式餐厅、济南的聚丰德菜肴甚至许多方言、书法、绘画、象棋、茶道,此外,该剧还首次尝试在剧中全部用山东的真实地名,不仅使本地人倍感亲切,也让外地人对剧中的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3年,鲁剧力作《大染坊》登上荧屏,揭开了新世纪鲁剧全面绽放的序幕。《大染坊》讲述了山东印染业奇才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变为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传奇历程,民国鲁商的光辉形象在这一作品中得到了艺术的还原。
在之前的《雷雨》、《子夜》、《大宅门》等反映民国企业家的同类作品中,主人公始终承载着浓厚的贵族精英气质,而陈寿亭身上,平民的底色却更加突出。他草根出身、大字不识、性情淳朴,却善于从民间故事中吸收商业智慧和为人之道。在与对手的交锋中,他老谋深算屡出奇招,却始终宽厚为本深明大义,即便是败在他手下的商业对手,都被陈寿亭的智慧和人格深深折服。可以说,电视剧《大染坊》重塑了影视作品对民国企业家的叙事模式。
《大染坊》的成功坚定了鲁剧宏大题材、深邃思想和厚重表达的创作思路。当许多电视剧流连于风花雪月的浪漫情爱、市井生活的琐事纠结、后宫嫔妃的争风斗狠以及穿越之旅的莫名恩怨时,鲁剧始终坚持将主题集中定位在宏大题材,无论是探索历史事件真相,再现革命历史画卷,还是重叙民间英雄传奇,关注当代人生存现状,所展现的都是一种关乎国家、民族、时代、文化、精神的大气魄。
《闯关东》:
传奇移民精神与平民史诗
2008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倾力打造的《闯关东》作为中央电视台开年大戏掀起了一波收视热潮,将鲁剧艺术风格推向了一个新的顶峰。
与《大染坊》所展示的个人传奇不同,《闯关东》呈现了一代山东儿女的英雄群像。在中国近代史上,闯关东是一个独特而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先后有两千多万山东人在这一时期迁移到广袤富饶的东北地区创业谋生,这在世界历史上都堪称移民壮举。然而,以往的文艺作品却对这一恢弘的移民史很少涉及。
这部作品的推出不仅弥补这个题材在影视界的缺失空白,更引起人们对闯关东这一历史现象的关注,激起了无数中国人的寻根热情。在2008年的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上,电视剧《闯关东》收获了包括最佳编剧在内的7项大奖,成为当年最受瞩目的电视剧。
导演张新建认为,《闯关东》的史诗性品质和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是促使其脱颖而出的最大亮点。
《闯关东》是一部平民史诗,定位在描述底层人的求生运动,让真正的普通人登堂入室。“为了创作《闯关东》,我们进行了细致采访,行程7000公里,横跨东北三省,以及山东鲁西南、胶东等地,共采访了上百人。”编剧高满堂说:“《闯关东》是我写的最累的一部剧,写完之后感觉整个人被掏空了。”
《闯关东》以朱开山一家的命运来折射“九一八”前后东北地区乃至于整个中国的命运,由家族来反映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面貌,“闯关东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品质的浓缩。据统计,《闯关东》收视率最高的地区不是山东或者东三省,而是云南。“《闯关东》所展现的这种勇于改变自身命运的决心和现代人的‘闯劲相吻合,这就突破了地域限制。”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王汉平说。
后《闯关东》时代的价值共识
这些年来,鲁剧着力创作主旋律作品,不仅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赢得了观众,赢得了市场。《闯关东》总投入近4000万元,产出近6000万元,开创了电视剧高投入高回报模式。该剧编剧高满堂说,“拍《闯关东》就是想证明主旋律剧目也有好市场。实践证明,我们成功了。”
《闯关东》之后,王文杰导演执导的《南下》以及《生死线》《北方有佳人》等鲁剧新作,在播出后也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由陈宝国、冯远征联袂主演的《钢铁年代》更是掀起了当年收播热潮。
在2014年底岁末的跨年之际,《红高粱》《老农民》《大刀记》等多部鲁剧在电视荧幕上大放异彩,新春之际,山东卫视以一部神话巨制《石敢当之雄峙天东》跨年。除此之外,春节期间有8家卫视同播鲁剧,在一片热闹跨年节目之外,鲁剧成为春节期间电视荧屏中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