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建和他的“鲁剧气场”
2015-08-21贾文佳段崇政
贾文佳+段崇政
作为山东影视导演,张新建与鲁剧的最近一次交集是山影制作的60集电视连续剧《老农民》,该剧成为第二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大赢家,再次呈现出鲁剧的辉煌。
8月7日下午,张新建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面对记者,花甲之年的张新建谈他在新疆野战部队的苦乐、他进入山影三十年的历练、他对当下电视剧市场的深度思考和对鲁剧精神的坚守……他的身上似乎也有一种强烈的“鲁剧气场”。
从《孔子》到《老农民》:鲁剧从来不跟风
初识张新建,他给人感觉特深沉,满脸忧国忧民状。其实,聊开之后就会发现,他能侃能乐,浑身透着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洒脱。
作为导演,张新建与鲁剧的最近一次交集是去年年底山东卫视的跨年大戏60集电视连续剧《老农民》。该剧讲述了由北方农村的一场土地改革所引发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其实按剧本的话,它最少应该能拍到80集。”坐在记者面前,叼着烟斗的张新建开始“鸡蛋里挑骨头”:“但是没办法,后来为了赶进度开始大量删戏”。
作为鲁剧的领军人物,张新建从最开始默默无闻的场记到担任《闯关东》总导演,可以说见证了鲁剧的发展, “我们这一批人在中国电视剧的起步、摸索阶段就已经开始鲁剧的创作,能坚持下来很不容易。创业阶段的人也都很勤快,那时人人都是踏实做事。”
张新建成名于1992年,一部电视剧名作《孔子》的问世,让张新建触摸到了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本质。“《孔子》从1988年开始筹备,那时我才34岁,拍完我38了。” 如此长的制作周期,现在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如今导演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很多投资方把营利当做第一目的,他们不会像鲁剧这样拿出一两年甚至三五年的时间去筹备一部戏。”
在张新建看来,这些年整个电视剧市场产量上去了,但是“真正有思想,负责任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作品越来越少”。这种大环境下,鲁剧从来不跟风。“近几年鲁剧受欢迎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鲁剧的原创性。”而他更把剧本的独特性当做是否接拍的首要考虑因素。“光做流行性,没有流传的价值,这样的作品没有意义。”
一个老济南的“闯关东精神”
小时候,家住济南大杂院的张新建和很多小孩一起看一台黑白电视,那时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红遍全国的知名导演,而作为一个喜欢思考的创业者,他在作品中肯定会自觉或不自觉、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的带有一些自己的价值观或者世界观。
1969年,15岁的张新建响应国家号召到新疆当兵。茫茫戈壁,没粮、没菜、没房住的艰苦条件下,他们一群年轻人盖营房、养猪,闲暇之余唱歌、跳舞、说相声。“还抽空看了《家》《春》《秋》《雷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六年后,张新建作为退伍军人转业至济南炼油厂。后来,中戏到文艺活动较多的炼油厂宣传队挑选学生,“因为我之前参加过部队战士演出队,形体、声乐这些项目还没有问题。”经过三次考试,张新建最终得以被中戏录取,当时文革刚结束,老师比学生多,所有老师都憋着劲重新开展文艺工作,学生们也都很拼命。” 中戏毕业之时,“山东正在筹建山东广播电视网,我觉得电视将来会有一个非常好的阶段。”张新建就跟“现在媳妇,当时的同学说咱赶快回山东先成家后立业。”
当初,他初试身手,执导《宋江》,深秋时节赶上一场下水戏,有位演员有点打怵。尽管那几日张新建突患急病,晚上打吊针,白天上现场。可当时他“咕通”一声站在了泛泛的河水里,说:“我陪着你!”全组上下就冲这玩命劲,九集《宋江》创下了当时古装连续剧当年投拍当年完成的全国纪录。
2008年是张新建大丰收的一年。由他担任总导演的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红遍大江南北,在第七届金鹰电视艺术节上力压群雄,一举囊括七项大奖。《闯关东》火了,张新建也火了,而这把火也点燃了人们对“闯关东精神”的认可。
拍《闯关东》时,张新建带领剧组转战东北、山东,而且时间跨度也非常大。《知青》更是跨越八个省份拍摄,“当时在黑河半夜零下60多度,有一场三个知青在暴风雪中艰难行进的戏,拍完那几个孩子都冻哭了”。问及为何总是选择如此有挑战的剧本,张新建淡定地回了一句,“拍戏没有不难的。”
中国影视剧行业的“意识贫困”
“《闯关东》是2006年拍的,明年就十年了。”张新建和他的团队做《闯关东》的时候没想到后来播出效果那样好,收视率到了27%。“好东西能流传千百年,因为它是人类的文化,反之可能就是人类发展的垃圾。”
问及将来是否会考虑拍电影,今年62岁的张新建断然说不。“像我们这个岁数,拍一部少一部。陈凯歌如果就按他霸王别姬的路子走,张艺谋如果按照《红高粱》往下走,他们不会像现在这样,第五代导演就应该坚持自己,贾樟柯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不是挺好吗?”
在张新建看来,这都是“贫困惹的祸,一个是精神贫瘠,一个是意识贫困。”大片意识首先在于对人性的雕刻、深度,能不能被人类所认可。而触动人性的东西一定能被全世界所认可,只是现在没人去深入思考。
在当下电视行业浮躁的大背景下,很多人把路走歪了。之前《知青》所有主创的费用,占整个投资的35%,“这恰恰和某些剧在成本上的配置是倒过来的,很多剧演员一项的费用就超过六成,那制作质量怎么保证?”
“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鲁剧就是自觉中做的。”张新建说,中国电视剧的黄金时代基本上过去了,要想从头再来必须从根上先做好艺术教育,让大家踏踏实实搞创作。
孔笙:鲁剧的“老派”与“新派”
作为“鲁剧”的代表人物,孔笙的作品优质、厚重、注重人文情怀——这也正是鲁剧的精神内核,在电视剧日趋商业化快餐化的今天,他虽然拍摄了众多新题材,却始终秉承着“鲁剧”的气质。
□棋均一个导演的历史观
内敛的孔笙在很多人眼中是个不事张扬的人,把“丰富”都藏在心里,放在作品表现上。
《闯关东》、《生死线》、《温州一家人》、《钢铁年代》、《父母爱情》……在孔笙近7年的成绩单上,虽没有带来爆炸式的话题讨论,但均是在业内广受好评的优质剧作,更收获了白玉兰、飞天等各大奖项,他如今被誉为“鲁剧”的金字招牌,作品更成为“好剧”的保证。
偏商业的市场环境下,孔笙的风格显得有些“老派”——大剧的概念,正剧的风格。
比如对于《钢铁年代》中苦难的展现,以及宣传语中的“谨以此片献给一亿四千万产业工人”,孔笙抱着把一段历史展现给观众的态度,而非仅仅只为警示或是缅怀。“《钢铁年代》反映了‘三年自然灾害、大炼钢铁的时代,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但爷爷奶奶他们经历过。我们要拍出真实感,因为这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非虚构的。”
“每个导演都要有自己的历史观,”孔笙说,“尊重历史,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这个很重要。年代戏,就意味着还有很多那个年代的人期待在这里找到回忆和共鸣,还有很多年轻人在这里找寻历史,记住这一点,你就不敢随便乱拍了。”
多年前,孔笙涉足电视剧领域,试水之后却转去拍纪录片了。“因为之前给一个商业公司拍了一部戏很郁闷,最后出来的东西完全不是我想要的。”
恰逢中国电视剧发展最好的2001年到2003年,却是孔笙最“落寞”的时候,用两年半的时间拍摄了纪录片《未被审判》。但是“拍纪录片可能连家都养不起,就又回去拍电视剧”。
真正让他在电视剧上为人熟知的作品是2006年的《闯关东》,后来的《生死线》也被誉为最好看的战争戏。纵观他的作品,多是传统的“大题材”,商业气质并不浓厚,甚至更像是“央一”的标配剧。
“我们这一代人所培养、造就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是深入骨髓的,无法回避。”
快时代里的慢情怀
孔笙是摄影师出身,很多人不知道,经典电视剧《白眉大侠》的摄影师正是他。在他看来,不反对电视剧是商品,但它应是艺术商品,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乎运用光影艺术呢?
“我觉得电视剧是一种画面艺术,视听手段,你是否在运用这些手段讲故事?是否还在意这个场景?在意这个光线?在意演员那一刻的感受?光影艺术本身就有很多你用语言表达不了的东西,有些人忽略了这个,为了快恨不得两天拍一集。”
网络上有很多《生死线》的影评,他们对《生死线》的赞美,大多集中在“意境”二字上。在孔笙看来,“导演就是一个气氛的营造者。我们的镜头就像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你的表达是否准确、是否具有感染力,都是你要去思考的东西”。
《生死线》将孔笙推向了“一线导演”的位置,在“鲁剧”导演群之中,他的镜头语言最具艺术性。这源自于他的摄影师出身,事实上,在《海上圣火》中,出色的摄影技术曾让他斩获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最佳摄影技术奖。
一部电视剧的制作精良,是多维度的。曾有观众评价《生死线》,里面任何一个群众演员,看起来都特别不像群众演员。对此,一贯低调的孔笙也有点小得意。“我们一直特别注意这些细节。拍戏就像是手里捧着一捧水,不可避免的从指缝漏掉一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细节的真实,来呈现出一个漏的最少的状态”。
孔笙的“转型”之路:初心未老
从《战长沙》、《琅琊榜》到《父母爱情》,孔笙近年来的作品让业内人士看到了他不小的变化。不仅起用了霍建华、胡歌等偶像演员,《琅琊榜》还改编自一部网络小说。
“为什么做《琅琊榜》好多人都觉得吃惊,说这两个人怎么会去做这种戏?其实无非是我们以一个拍正剧的心态,去做一个网络小说,它虽然是架空的,但这种戏能不能拍出一个正儿八经的味道呢?能不能把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传播出来,不在于你拍出了什么, 而在于你传播出来了什么。”制片人侯鸿亮曾这么解释拍《琅琊榜》的原因。
“这些年来,鲁剧一直在与时俱进,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里就必须为时代服务,坚持和追求给观众积极的、向上的价值观。”透过《父母爱情》,孔笙说,“我们每天都在追逐着花里胡哨的东西跑,跟着跟着就丢了,忘了我们本来准备好了要迎接什么,或者不经意间我们错过了什么。”
这也正是鲁剧的精神内核,被业内一致誉为“正剧”的鲁剧,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厚重、注重人文情怀的。在孔笙看来,“网络上的美剧培养了一批高水准的观众,原来这批人也是看电视的,但是当没有电视剧可以让他们看的时候,他们就离电视越来越远了,所以也需要电视上有足够好的东西,才能吸引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