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特·格拉斯:德国的鲁迅,不屈的斗士
2015-08-21
2015年4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德国的鲁迅”的君特·格拉斯逝世,享年87岁。格拉斯是当代德国的重要作家,语言之新颖,想象之丰富,手法之独特使之享誉文坛,尤其是其处女作《铁皮鼓》,更让他的位置无可取代。在德国,《铁皮鼓》甚至比歌德的《浮士德》更受欢迎。自出版它就轰动了联邦德国整个文学界,随即席卷世界。虽然人们对《铁皮鼓》的评价向来毁誉不一:一边喝彩叫好,一边一棍子打死,但它依然畅销,先后被译成数十种文字,销售了近500万册。也正得益于它的影响力,格拉斯赢得了199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979年,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将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该片获得了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32届国际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电影的成功,也让小说获得了持续的全球影响力。格拉斯逝世了,用《德国之声》的话说:“他的逝世令德国失去了一位斗士,他将作为一位不屈服的作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名人评价】
@著名作家王小波: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是:卡尔维诺、尤瑟纳尔、君特·格拉斯、莫迪阿诺……
@德国总理施罗德:您毫无疑问是当代最重要的德国作家,长期以来享有国际声誉,诺贝尔奖金授予您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我是您的作品的“热情读者”。
@君特·格拉斯的译者、复旦大学德语系魏育青教授:我眼里的格拉斯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一直都在反思历史,“不断撕开伤口”,在“针对流逝的时间写作”。他不是一个象牙塔式的作家。他投入生活,为弱者说话,为不平事发声。他是一个斗士。格拉斯的去世是对德国文坛的巨大打击,在世者可与之比肩的只剩马丁·瓦尔泽了。
@美国作家约翰·欧文:对我来说,(虽然你承认你参加过党卫军)你仍然是一个英雄,既是一个作家,又是一个道德指南针。你作为一个作家和国家公民的勇气都是可效仿的——你最近被揭露的事是勇气的提高,而不是降低。
【人物简介】
1927年10月16日,格拉斯出生于但泽,父亲是德国商人,母亲为波兰人。格拉斯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正值纳粹统治时期,未及中学毕业又被卷进战争,充当了法西斯的炮灰。他十七岁被征入伍,后受伤被美军俘获。1946年,从美军战俘营获释时他已是一个无家可归的难民了,他当过农业工人、钾盐矿矿工、石匠艺徒,先后学习雕塑与版画,后成为职业作家。1955年,他的小说《幽睡的百合》获斯图加特电台诗歌比赛头奖。次年,他的第一本诗集《风信旗的优点》出版,但他依然过得拮据,只能靠卢赫特汉德出版社每月仅三百马克的津贴维持起码的生活并创作广播剧。32岁那年出版的《铁皮鼓》让他在40年后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让他收获了巨大的文学声誉。除《铁皮鼓》外,格拉斯的小说主要代表作还有《猫与鼠》《狗年月》等。格拉斯是一个多产作家,除小说外还创作了大量戏剧、诗歌和散文。格拉斯不仅在文学界享有盛名,还活跃在战后德国的政治舞台上。他是一个立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坚决反对北约在德国的土地上部署核武器。两德统一后,他更致力于反对逐渐滋生的仇外主义和新纳粹黑暗势力。他被誉为“德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他的逝世让德国失去了一位斗士。
【人物魅力】
一、不屈的斗士,为和平而战
德国的“纳粹过去”这一主题伴随着格拉斯的一生,他是最早提出德国人对纳粹罪责问题的人之一。对德国人来说,格拉斯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慈悲心肠的法官和没有限制的道德权威。因为格拉斯本人和他的小说一样,“笔无遮拦”,爱憎分明,不论是在成名作《铁皮鼓》中,还是《猫与鼠》《狗年月》中,他都着意在清算2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纳粹势力的崛起、罪恶及其在战后的后遗症,尖锐批评和讽刺德国现实的种种弊端。他一边在小说里赎罪,一边与德国人的战争健忘症不断地斗争,引导德国人民正视自己的罪行,用行动化解与波兰人民的民族仇恨,呼吁人们警惕随时可能死灰复燃的纳粹思想。众所周知,鲁迅和他的作品“是把锋利的匕首,直插敌人的心脏”,而格拉斯的匕首比鲁迅还要锋利:字里行间都是对时事的辛辣讽刺!如此尖锐,自然不乏强权的反对、批判乃至谩骂,但都丝毫不能动摇这位斗士为和平而战!可以说,他终其一生都在积极参与、反抗纳粹思想,在作品中,在政界!在身负盛名时,在饱受争议时!在年轻时,在晚年时!
【素材运用】经历过战乱,目睹过纳粹的暴行,格拉斯比谁都更渴望、珍惜和平。不论是在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的自我主张中,他都是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的捍卫者。坚守和平,不仅成为他的一种原则,更成为他骨子里的一种品质,坚不可摧,它不仅成就了独特的格拉斯,也影响了一代德国人。
【适用话题】和平与战争;守护;珍惜;正直;不屈
二、自我披露,勇敢反省
2006年,76岁的格拉斯在自传小说《剥洋葱》中自我披露说:自己曾参加过效忠于纳粹的党卫军。这一消息在文学界乃至整个政坛掀起滔天骇浪。尽管他也坦言自己未发一枪,也未参与罪行,但知道实情后,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洋葱的比喻,也不在乎老作家翻检记忆时的酸楚,更不关注他的忏悔,只关注他的确参加过让许多人称之为“耻辱”的党卫军,一篇题为《道德法官原来对自己作为“帮凶”的不光彩历史沉默了这么久》的文章甚至把格拉斯指责为伪君子。德国文学界也掀起了轩然大波,各种负面评论扑面而来,人们纷纷开始质疑他的“道德权威”身份,甚至要求瑞典文学院收回诺贝尔文学奖。格拉斯完全可以作为德国的“道德良心”终老一生,但他宁肯“晚节不保”也要承认错误,忏悔反省!诚如网友所评价的:“他是一个很真实的人。他犯过很多错误,但是从不去掩盖,他勇于面对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领袖。”
【素材运用】人们在赞叹格拉斯的文学成就时,也不免叹息一声:可惜未能德艺双馨!此言差矣。和时下日本恶意篡改教科书,拒不承认在华的丑陋暴行相比,格拉斯无疑是高尚的,他宁肯“晚节不保”,也不愿“良心有愧地活一辈子”,在76岁高龄时披露自己曾服役于党卫军的经历,敢于面对过去,勇于承认错误,常人难及,让人钦佩!
【适用话题】勇气;承认与掩盖;人性的弱点;忏悔与反省
三、谦卑
骆宾王诗云:“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高洁”自命,还是很骄傲的,格拉斯却是谦卑到了尘埃里。他想披露一切,不为求人宽恕或同情,只为问心无愧。想想,他是“被征召”而不是“志愿加入”,一般人足够以此来给自己开脱了,格拉斯却做不到。人可以带着一点点良心的愧疚活一辈子吗?不可以。
【素材运用】在质疑声和批判声面前,人们习惯于解释或自我辩解,以期消除他人的误会或曲解。但事实上,真正懂你的人无须你解释,而反对、质疑你的人也根本听不进你的解释。所以,与其抬头辩解,不如低头做自己该做的事。身负盛名的格拉斯在披露自己的过去时,遭遇谩骂与批判,但他并未为自己开脱,走自己的路——问心无愧地活着——让别人骂去吧。不需同情,不求原谅,只求不失自我,无愧地活着。
【适用话题】问心无愧;谦卑;辩解与沉默
四、坚持自我
Facebook盛行一时,格拉斯的孙子、孙女们都爱用它,“我的一个孙女告诉我说:她在Facebook上有500个朋友。我说,谁要是有500个朋友,他就根本没朋友。”格拉斯还说,他完全不明白,为什么在明知隐私不保的情况下,还有那么多人去用它。是的,他确实不明白,这个呼吸过20世纪30年代的空气、穿过褐色制服、闻过硝烟气味的作家,一个只用纸和笔来写作的小说家,又岂能接受这些把人的趣味引向浮浅的东西呢?写作和琢磨世道人情一样,都是笨拙而初级的手艺。他站着写字,拿钢笔,写好一些就用一台奥利维蒂打字机打出来,修正字词,等清样来了再修改一遍。别人都改用电脑了,他还是用纸笔和打字机,因为电脑上打出来的文字太像已经定稿的了,他不适应。他也从来不用互联网,从不用手机,和当下人气爆棚的音乐诗人李健如出一辙——坚持自我。是的,他在“笨拙”和落后的世界里精雕细作,那份细致、专心、认真不言而喻。
【素材运用】在当今这个时代,与时俱进,是提升自己、达成目标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必要时,也应当拒绝“与时俱进”,远离喧嚣、虚假以及一切纷纷扰扰,才能静心、专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达成目标。一代文学巨匠格拉斯从来不用手机,不用互联网,但这完全不影响他创作,甚至让他更专注于创作!
【适用话题】认真;专心;集中精力
【作品留声】
诺奖作品《铁皮鼓》简介
《铁皮鼓》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那是一个“复辟时期,那是一个市侩、自我封闭又互相排挤的时代。那个年代人的行为,就像是被恶魔蛊惑了一样。”作品描写的是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现母亲出轨,又目睹纳粹势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从此在他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父亲或老师惹了他,他会大声尖叫,震得窗玻璃和老师的镜片稀里哗啦地变成碎片;他还以此来“扰乱”社会秩序,给纳粹分子集会造成麻烦。尽管他个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聪明过人。面对他的洞察力,母亲羞愧忧郁去世,父亲成了纳粹军官。后来父亲与邻居女孩玛丽亚再婚,玛丽亚生下了库尔特。奥斯卡随侏儒杂技团赴前线慰问德军,三年后回到家中,苏军攻占了柏林,父亲吞下纳粹党徽身亡。埋葬父亲时奥斯卡丢掉了铁皮鼓,同时库尔特用石子击中了他的后脑勺,使他倒在坟坑中,流血不止;不过他就此开始长个儿,尖叫使玻璃破碎的特异功能也随此消失……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将推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铁皮鼓》正是该系列10部作品中的一部。
【作品选摘】
玻璃,玻璃,小酒杯
□胡其鼎/译
直到今天,每当布鲁诺在我房间里擦玻璃窗的时候,我就在鼓上敲出这首童谣的节奏。
邻居孩子们唱的讽刺歌倒也罢了,使我尤其是我的父母更加感到麻烦和恼火的,乃是我们这个住宅区里凡被没有教养的小无赖故意打碎的玻璃,都算在我的账上,甚至归咎于我的声音;并要我们出钱赔偿。
起先,别人家厨房的窗玻璃碎了(实际上,绝大多数是被人用弹弓打碎的),我妈妈就老老实实地赔钱,后来,她终于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每当人家来要求赔偿时,她就瞪着她的讲究实际的、冷灰色的眼睛,要别人拿出证据来。而邻居们也确实冤枉了我。
当时,最大的错误莫过于认为我有一种儿童的破坏狂,认为我莫名其妙地憎恨玻璃和玻璃制品,一如儿童在胡作非为时所表现出来的莫名其妙的憎恶心理那样。只有爱玩耍的孩子,由于调皮捣蛋,才会干出破坏的事来。我从来不玩耍,只是在我的鼓上干我的事,至于我的声音,仅仅在需要自卫时,我才运用它。唯有当我持续击鼓的权利受到威胁时,我才有的放矢地运用我的声带作为武器。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倒想用同样的声音和手段把格蕾欣·舍夫勒想入非非地设计的、图案错综复杂的、无聊的桌布剪个粉碎,或者把钢琴上那层颜色黯淡的油漆刮下来,而宁愿不去震碎任何玻璃制品。可是,我的声音既不能剪碎桌布,也不能刮掉油漆。我既不能用不倦的叫声揭下糊墙纸,也不能像石器时代的人打燧石那样,用两种拖长的、一鼓一凹的声音使劲摩擦,生出热来,最后爆出火花,把起居室两扇窗前干燥得像火绒、被烟草熏出味儿来的窗帘点着,燃成装饰性的火焰,更不能折断马策拉特或亚历山大·舍夫勒坐的椅子的腿。我宁愿要一种不起破坏作用又不太神秘的自卫武器,但是,没有任何不起破坏作用的武器愿意为我服务;此外,又只有玻璃听从我的吩咐,这样就不得不为它赔钱。
【推荐阅读】
《猫与鼠》
作品叙述了在纳粹统治时期,但泽的一个循规蹈矩的中学生约阿希姆·马尔克,受英雄崇拜宣传的毒害走上毁灭道路的故事。全书分为十三章,由马尔克的同学皮伦茨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处于青春期的马尔克因脖子上格外凸出的喉结而引起了皮伦茨的注意。在皮伦茨的眼里,一动一动的喉结好似一只不停蹿跃的老鼠。他便恶作剧地将一只猫按在马尔克的脖子上,让它去捉那只“老鼠”。逐渐增大的喉结为马尔克带来了苦恼,为了引开人们对他的喉结的注意,他想方设法做出许多不平凡的事迹:潜水,在脖子上戴各种饰物……为了得到一样遮掩喉结的东西,他甚至偷走了一名海军军官的铁十字勋章,结果被学校除名。在军队里,马尔克因作战英勇、战绩卓著而获得了一枚铁十字勋章。衣锦还乡的马尔克一心想在母校作一次报告,恢复过去受到损害的名誉。然而,由于学校校长从中作梗,马尔克未能如愿。一气之下,他打了那个校长,然后逃上他在中学时代经常去玩的一条沉船,潜入密舱,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作品小摘:马尔克已经学会游泳了,有一次,我们躺在棒球场旁边的草坪上。本来我要去看牙科大夫,可是大伙儿不让我走,因为像我这样的投手别人很难代替得了。我的牙齿疼痛难忍。一只猫轻巧地斜穿过草坪,而且没有被球击中。我们有的嚼着草茎,有的拔着小草。这只黑猫是场地管理员养的。霍滕·索恩塔克正在用一只羊毛袜子擦球棒。我的牙齿仍然疼得厉害。比赛已经持续了两个钟头,我们这一方输得很惨,现在正等着在下一场里翻本儿。这是一只幼猫,但绝非小猫崽儿。运动场上不时地有人在练习投球。我的牙疼丝毫未减……
《狗年月》
本书是《但泽三部曲》(另外两部为《铁皮鼓》《猫与鼠》,都以格拉斯故乡但泽为背景)的第三部,描写主人公从一个共产党员堕落为一个纳粹分子,后又竭力报复纳粹分子等一系列的故事,反映德国那段“狗年月”里人性被扭曲的一面。磨坊主儿子马特恩和犹太混血儿阿姆泽尔从儿时起便是一对歃血为盟的好朋友,马特恩体魄强壮,为人仗义;阿姆泽尔聪明过人,有艺术天赋。两人形影不离,互相关照,令人羡慕。可希特勒上台后,马特恩摇身一变,投入了纳粹的怀抱,同阿姆泽尔之间的友谊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在法西斯最猖獗的时候,马特恩甚至还当上了冲锋队队长,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居然对昔日的朋友下毒手。之后他因没能继续得到重用而离开了冲锋队,他反思自己的恶行,失望、懊悔和内疚折磨着他,泯灭的人性又开始复苏。他只好去当兵,可不久又当了英国人的俘虏。法西斯投降后,他从战俘营回到德国,开始到处寻找过去的仇人,对他们进行报复,最终却事与愿违,落得个人所不齿的下场。小说围绕阿姆泽尔、图拉和燕妮三个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同样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
作品小摘:有人赌咒发誓道:“维斯瓦河是一条河面很宽的河流,在记忆中是一条越变越宽的、尽管有不少沙滩却仍然能够航行的河流……”布劳克塞尔自言自语着,把他的办公桌桌面变成一个直观的维斯瓦河三角洲,在桌面上把一截橡皮擦当做渡船,让它在火柴堤坝之间往返行驶。这时,早班船已经进港,随着麻雀的啾啾声开始了白天的喧嚣。他面对着正在西沉的太阳,把九岁男孩瓦尔特·马特恩——重音放在“特”这个音节上面——放在尼克尔斯瓦尔德堤坝上部的边缘上。孩子把牙齿咬得格格作响。
如果一个九岁的磨坊主的儿子站在堤坝上,看着这条河,沐浴在西沉的日光下,顶着风,牙齿咬得格格作响,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这件事是他从祖母那儿学来的。祖母瘫在椅子上整整九年,只有眼珠还能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