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高校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5-08-21罗振旺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

罗振旺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8-000-01

摘 要 散打运动的后备资源是我校散打运动的基础,影响我校散打运动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影响我校武术散打后备人才资源的因素进行分析,力图找出影响我校后备人才资源的主要因素,为高校散打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关键词 武术散打 后备人才 培养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文献,参阅了有关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及文献资料。

(二)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和电话联系的形式,听取有关专家对武术散打后备人才资源方面的观点和意见。

二、结果与分析

(一)武术散打的项目特征

散打是国标武术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表现形式主要有踢、打、摔、拿等四大技法。散打也叫散手,古时称之为相搏、手搏、技击等。简单而言就是两人徒手面对面地打斗。另外,还有防守、步法等技术。逐步发展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双方按照规则,利用中国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战术进行,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擂台形式,也是中国武协为了使武术能够与现代体育运动相适应所整理而成。自1979年,武术散打运动进入真正意义的现代体育领域,通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具有完善的技术体系、战术体系及完善的赛事规则的特征。

(二)云南师范大学武术散打开展现状

体育后备人才资源是体育项目的基础,影响到该体育项目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在1978年,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处成立了武术散打调研组,同年写出了《关于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报告》,为武术散打运动开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3月,国家体委决定先在浙江体委、北京体育大学和武汉体院三个单位进行对开行项目的试点训练。目前,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云南师范大学自2010年开始招生。到2014年九月共招收散打运动员109名,曾在云南省第十三届省运会武术散打比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云南省第十四届省运会散打比赛大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

(三)影响武术散打后备人才数量的主要因素

1.招生制度对散打后备人才资源的影响

在近两年,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全国体育单招考试条件作出相应的调整,武校、俱乐部、省体工队的运动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运动等级证书才可以参加全国体育单招考试。体育单招是部分体育专业单独招生的简称,是指经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部分院校可以对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行单独招生。随着竞技体育水平不断地提高,获得运动员等级证书日益艰难,运动员不能够满足全国高校招生计划,再加上高校招生采取择优录取方式,达到报考条件并不代表能够被高校录取。云南师范大学2010年首次面向全国进行武术专业体育单招,报名人数达到76人,录取42人;次年报考49人,录取32人;截至2014年报考和录取人数呈递减状态。从招生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客观因素直接影响散打后备人才培养基数。

2.就业去向对散打后备人才资源的影响

很多人觉得学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毕业后只能当运动员,找一些吃青春饭的工作。运动员在在高等院校学习,以弥补自己在运动生涯中缺失的文化课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学历教育、体教结合、还是继续教育,均存在较大的局限,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提高,也未获得谋生的职业技能,以致其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运动员就业困难的局面。

3.影响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动机的主要因素

高校的散打运动员大都来自于各省的武术学校、俱乐部和体工队,练好武术非一日之功,成为一名优秀的散打运动员是非常艰辛的,要有刻苦训练、不怕艰难的精神,还要经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训练过程。他们都接受过封闭性严格性的训练,而大学生是人生最美丽的彩页,是最精彩的一幕,也是最灿烂的风景。没有制约与严格的管理,运动员就没有专业训练动机,环境的改变会使运动员失去动机。

4.武术散打专项课程对后备人才培养的制约

竞技体育是一种超出人体极限的运动,运动员想要战胜对手取得优异成绩,除了比赛时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长时间不间断的专业训练。量的积累才能促成质的飞跃,正规的专业散打队每天训练量最少两练,有时甚至达到三练。然而高校散打专业班每周仅开课两次,每次专业训练之间间隔时间过长,使得运动员身体机能无法保持在平稳状态,突然的训练不仅不会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还有可能让运动员身体无法适应训练强度而受伤,直接影响散打竞技人才培养。综上所述,专业训练课程开设不合理是导致高校散打专业运动员竞技水平无法提升甚至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小结

通过研究得出相关结论,要使高校散打后备人才得以培养,不断开拓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渠道,充分发挥各类武校、俱乐部和体工队优势,借助群众基础力量,大力培养武术竞技后备人才;利用社会和个人多方投资开办体育培训及赛事,使竞技武术走上依托市场、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在培养中要解决好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率,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永辉.竞技武术散打发展战略研究[J].二中国体育科技.2006(1):108-110.

[2] 洪浩.竞技武术散打竞赛发展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l:32-32.

[3] 杜国友,蔺志华.对竞技武术散打发展的一些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88-90.

猜你喜欢

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
云南省投掷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
我国武术散打运动与教育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