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眷恋田园

2015-08-21郭亚枢

剑南文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故土田园宁静

■郭亚枢

前不久在读苏东坡传记时,看到受臭名昭著“乌台诗案”影响,东坡谪贬黄州,他被授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就为我的老乡担忧,一个天性活泼、行动洒脱的人如何受得了这罪?一个曾丰衣足食、富足荣耀的人如何接受清苦生活?其实,“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都是虚职,朝廷俸禄名存实亡,而“本州安置”倒实在是接受监督改造,不得去外地,等同于软禁。“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东坡对诗案刻骨铭心,经此一劫反而超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打算过起逍遥自在的田园日子来,开辟名为“东坡”的荒地,在旁边修建草房,名曰“雪堂”,他成了地地道道的老农,以“野人”、“乡下人”自居。田园耕织,亲近清新旷达和生意盎然的土地,着实有无形而又巨大的力量,竟使曾在汴京大红大紫的东坡坦然乐观面对困顿。“田园”两字在我们思想情感与文化传统中的特殊意蕴却让我们眷恋。

在做古代学问中,文史哲不分家。我读了大量中国古典哲学、诗文以及历史典籍之后,我很深切地感受到那种眷恋田园的情节是如何将人的情感、智慧和理想纳入一片宁静和平的境界中去,让拥有共同传统文化熏染的人们一次次神往和感动。《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的“田园”是世外桃源,令人欣然神往。《桃花庵诗》中“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唐寅在苏州郊区的田园隐逸生活更是神仙眷属生活,种植桃花树,观花喝酒,醉了醒,醒了醉的日复一日快活。这田园宁静美、和平美、悠闲美的磁力,千百年来引领多少人一生都在为此跋涉,即使疲倦忧伤,但一憧憬田园,仍是魂牵梦绕。

想起田园,我们的头脑中很自然会出现村舍茅庐、牛羊鸡鸭、小桥流水,还有农人问答的种种情景。想起田园,也就记起王维的“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夜晚的乡村在明月照耀下如此宁静安详,白日里又有鸡犬牛羊的喧闹,竟是朴素中富有生命力的气息。那是一种悠远、宁静、柔美和具有活力的感觉,我们虚设自己已经是田园土地上的一份子,似乎也有了几分领悟和诗意,自然生出一种超脱的愉悦。人们也似乎忘记了土地上曾发生过的旱灾、洪涝、瘟疫疾病以及战争所沉淀的苦难。只有这田园闲适,才是我们的心灵所需要的净土,所需要的轻柔抚慰。我们的生命和心灵与这土地相联,从田园中走出来,又想回归田园,那种眷恋心情涵括了人生滋味,在失意、漂泊、彷徨,在病痛、忧患、生死之际,我们的心灵最深处,涌上心头的是“明月”、“乡音”、“故土”这类词汇,遗憾之中便有了温暖和亲切,这是为什么?只有饱经沧桑的心才能体会。

《诗经》中的“国风”最能反映先民的真实生活,也是最为朴实而精彩,它来自田野乡间,来自村谣俚语。在老庄哲学中,“无为”、“自然”、“归隐”都应是对理想田园生活的痴迷描绘。朴实的诗文、深厚的哲学,遇到现实的人生生活,又令人们惊诧。在古代,科举让一代代田野之中的才子踏上了仕途,进入了都市,但他们也留下了田园牧歌的眷恋诗词。今天的都市人们呢?居住在钢筋水泥筑就的一栋栋楼房,大家原本就是来自某片田野,不知何时竟处于喧嚣拥挤之中来,大家的心里难免时时升腾起对田园的眷顾。陶渊明是田园生活和田园诗歌的最有力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理想,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荷锄带月归”的怡然和悠闲,令后来人神往感叹。畅想一下,在逶迤的群山脚下,清澈的小溪湖畔,一片片稻麦青青,山村炊烟袅袅一片祥和,人在如此田园里耕作、饮酒、读书,那是一件极其美好的事情,那些在田园之外所经历的争斗、挫折,蓦然回想起来,田园才是最好的归处,把思想情感寄托在田间地头,与山水、明月共享,与诗文、水酒相伴,这是一种觉悟和解脱。突然,我就想起故乡的村庄来,那是典型的丘陵地区,房屋修建在山脚之下,一条小溪把两个村子分割开来,连接两个村子的是一座石桥。在田野的垄坎上满是牛蹄印,四处漫着青草的气息。而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亲是没有心情去欣赏暮霭沉沉的山影,也没听到蝉鸣蛙叫后生出几句诗文来,他们只知道平静地生活,忙的时候赶种紧收,空闲下来在院坝里摆上瓜果、菜肴,喝上几口粮食酒,就可以美美地享受夏夜。这是我所生活过的田园,于今想起来也感到遥远,梦幻一般。我的一位朋友,他总向我描述他的田园理想,在一个安静的、偏僻的村庄种菜吃粮,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生活的压力,就那样自然地生长,自然地变老。他总在失意之后抒写几句情感的诗句,期盼归隐山林的悠闲,他的内心苦闷而孤独。我这位朋友,对田园的幻想其实表现出内心的躁动不安,他在追寻、渴望田园的宁静抚慰那颗伤痕累累的心。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有许多,面对波折、失意,甚至残酷、无奈的生活境遇,我们的内心总是期盼、眷恋田园的宁静。其实,我想只有内心的宁静才能与田园的宁静契合,眷恋田园正如眷恋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需要淳朴的真诚的心。

贴近自然,走进田野,人会获得一种无形的信心和勇气。当你看到麦浪起伏,菜花金灿灿,还有静穆如水彩画的村庄,我们有了哲学和诗歌,也有了伤感和美好的心情。我们离不开粮食,因而我们也离不开土地,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离不开田园。对田园的眷恋,也就是对土地的眷恋,更是对生养自己的故土眷恋。虽然迁徙多次,漂泊他乡,想到外面的世界去拼搏探求,但在每次的雨夜,听着沥沥的雨声,我们泪流满面地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我们“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唐·白居易《阴雨》)、“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除夜做》),我们原来永远也离不开故乡的村舍,那如烟雨的乡愁撩拨着身体上最柔弱的地方。“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人把佳节思怀的诗行写了又写,这怀念故国、故土的田园诗歌也流传久远。那些离开故国、故土的人常被这浓烈乡情包围、感染,于是心中出现芭蕉夜雨、明月青山、垄头荷锄、茅舍吟诗,以及种种寂寞的心所感受那田园的温馨和宁静。南唐后主李煜在《渡中江望石城泣下》中写“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这是一个皇帝对故国的悲叹;唐代诗人王绩在《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中把一个漂泊异乡的人对见着故乡来客情形写得细致而淋漓:激动地皱着眉头,拉着来客握手,把来客领到屋子里饮酒交谈,一边诉说一边落泪,问起家乡的亲朋好友,问起邻居的小孩,问起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故乡的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一定浮现在了诗人眼前,诗人恨不能马上回到故园的菜园去采摘侍弄那些瓜果菜蔬。那些漂泊海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情感,对田园的思念更为至诚。曾看过一档央视的中秋特别节目,几位白发苍苍的华人,用几乎哽咽的腔调吟诵起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呀,这思念田园故土的诗词让人落泪,这田园故土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根。田园故土,给予了我们生命活力,能复苏起挫折失意后的希望。田园,是在遥远的地方,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让我们无端的感动。

在都市生活的人,忙碌奔波着置办房屋好作为安生立命之所,交通、购物、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要齐全,小到房屋的采光、通风、装修等也精挑细选。恍惚之间,人们不仅疲惫而且会忧伤,会眷恋起田园。记得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写道:“若得制钱五十千,便可买地一大段,他日结茅有在矣。吾意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草花,用碎砖铺曲径一条,以达二门。其内茅屋二间,一间坐客,一间作房,贮图书史籍笔墨砚瓦酒董茶具其中,为良朋好友后生小子论文赋诗之所。其后住家,主屋三间,厨屋二间,奴子屋一间,共八间。俱用草苫,如此足矣。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便见烟水平桥。家中宴客,墙外人亦望见灯火。”这是郑板桥所向往的住宅,也是郑板桥所期待的田园生活,这更是每个人心中的田园情结,生活都市的人何尝不想拥有如此的村舍茅庐?当我们拥有这种愿望,我们就会忧伤,我们也会脱离现实生活的悲苦,让心灵得到些许的慰藉。许多时候,我们希翼向乡间小路上的野花索要亲切索要温柔,向小桥茅屋索要闲适索要宁静,面对牧童短笛情不自禁也会想起许多往事。总之,田园在我们的感觉之中,任何时候都笼罩着近乎忧伤的诗意,它是我们肉体的归宿,更是灵魂的归宿。

我们如此眷恋田园,犹如眷恋母亲一样。我们眷恋田园上的草垛和月光下的村庄,我们眷恋田园上的小桥流水、山歌民谣以及那泥土的腥香,我们眷恋田园上的乡民悠然自得、勤劳淳朴……田园在召唤我们呀,诱惑我们呀!此时,我的耳边响起林语堂的话:“宁愿生活在旷野,晒晒太阳,观赏夕阳的余晖,触摸清晨甘露,吸收干草和湿润的大地的芳香。”田园,我多想像佛教故事中所描绘那样,来生化作一座石桥,蹲守在田园村庄上无怨无悔。

猜你喜欢

故土田园宁静
步量故土,史述吾乡吾民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两岸皆故土 山林寄乡愁
喜欢宁静
故土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