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华第一关
2015-08-20吴勇
吴勇
雁门关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古代中国的边关重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也是历代诗人、文人墨客的边塞诗歌、书画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地方。小时候听的评书《杨家将》杨六郎的故事至今还耳熟能详,金庸的《天龙八部》多次提到雁门关,故事情节以雁门关起,又以雁门关终。不知还有历代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去年暑期,吴老师终于如愿走访了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历有三晋咽喉、中原锁匙之称。如果从有文字记载算起,人类认识雁门关最少也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雁门关南控中原,北扼大漠,素以关山雄固、军事要冲而著称,是汉击匈奴、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刺,拱卫北京、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国防要塞。在古代,“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几千年来,中原汉民族和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里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与融合,留下了众多的古战场遗迹,使这里成为古中华东西南北文化激荡的漩涡。
在雁门关天险门城楼上,有一块“中华第一关”的巨匾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国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老先生2001年为雁门关题写的匾额。他说:“人们都说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是因为山海关是长城东起的第一道关隘,可山海关是平地建关。而雁门关则是在素有‘九塞之首美誉的勾注塞上设关,建关历史更加悠久,地理位置更加险要,是中国北方最险要的长城雄关,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关!”他还赋诗一首:“巍巍勾注塞,屹立三千年,雄险难描绘,飞雁入云天。”这首诗非常贴切地展现了雁门关历史的悠久和地理的雄险。
雁门关自古就已名镇华夏。《舆图志》称“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关楼高耸,关城雄固。从景区入口盘桓而上,沿途有天竺寺、观音阁、壮士亭、马公杀虎处和虎啸瀑、云际泉、雁池等景点,沿途的雁门关边贸一条街,开设了仿古客栈、商号、店铺和手工作坊,可以领略昔日边境贸易的热闹繁华。
进入了作为军事要塞的雁门关城,城门两侧刻有传为明末大书法家傅山所书的“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对联,门上石匾刻有“雁门关”大字,两侧的天险门、地利门石匾“地利”“天险”分别刻有中国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手书,其中“天”“地”均为武则天时代独特的异体字。关城里还复建了宁边楼、威远楼和明月楼、关署衙门、雁塔,筑起了点将台。天险门前的镇边祠内塑有33尊历代镇守雁门关的名将塑像,尚有石狮、旗杆、碑文等历史遗迹。关楼周围遗存有数十通明清古碑。重要的有明正德八年立的“新修雁门关东西二楼记”,明正德十一年立的“武安君庙碑记”,清道光年间立的有福建巡抚徐继畲题额的“重修镇边寺碑记”,以及大量的修关、修庙布施碑。
据介绍,雁门关的“双关、四口、三城、六寨、十八隘、十二连城、三十九堡”,分布在302平方公里土地上,构成了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有专家认为雁门关“双关四口”六大军防体系是继“西安兵马俑八大奇迹之后的第九大奇迹”。现存于天津博物馆的东汉重要碑刻《雁门太守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汉碑,通碑字迹清晰,作为实物证据足可见证汉代雁门关的金戈铁马。拾阶而上,可以看到雁塔。原建已毁于1937年,现存主体为1989年重建,雁塔旁为雁门关碑林,刻有全国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数百块雁门关诗词书法碑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