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中的书变薄
2015-08-19弓月
弓月
转眼间,学过的高中数学书已是厚厚的一摞,随着时光流逝,还将有增无减,高考也由遥远模糊而渐渐变为临近清晰,似乎真的到了该为高考做准备的时候了,你可曾想过,高中数学这么多内容,头脑装得下吗?
此刻不由得想起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读书建议,他把读书的过程分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添加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书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作为知识载体的现实的书,另一种是现实的书读了以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是心中的书,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怎样才能让心中的书“由厚变薄”呢?
首先要确定读什么书,进入复习阶段,各种资料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如果对每本书都精品细嚼,钻研一番,仅仅将集合这一单元复习完,便要花去相当多的时间,是否有真正的效果还当别论,因此,要注意选择,宜精读的则精读,宜粗读的则粗读,不宜读的则不读,
其次,要让精读的书继续变厚,比如课本是必须认真读的,而且在复习的过程中还要认真再读,要充实在复习中获得的新的感悟,纠正以往的一些认识偏差,如在过去学习集合、函数时,我们对数列、不等式、解析几何、平面向量等知识还不甚了解,复习时,你会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视角变了,站的高度不同了,对问题的认识自然更为深入,研习的内容也变得愈加丰富。
此外,在读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外在的“厚”并不必然导致内在的“薄”,如果我们熟记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准确列举初等函数的性质,并不代表具备了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还没有把握书本知识背后的精髓,集合问题千变万化,如若掌握了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其中的应用,也就拥有克难制胜的法宝;函数的类型虽然很多,如若透彻理解了基本初等函数,又具有将复杂函数化为基本初等函数的方法意识,则许多函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因此,由厚变薄,需要学的过程中伴随着“思”与“悟”。
实现由厚到薄的转化,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努力,只有当厚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实现所需要的薄,这个“薄”,是我们头脑中的清晰的认知结构,是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精髓,当它薄到无形时,也就成为习惯性思维的一部分,在解决问题时,不假思索,信手拈来,下笔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