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急救
2015-08-19孙炜
孙炜
以贞观之治誉满天下的唐太宗,当知道自己被高阳公主所骗,使曾经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老臣们蒙冤受死后,一气之下,立感胸痛、憋闷,惊恐万分。唐太宗知道死之将至,即召御医、重臣,并让太子宣读勤政格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没等念完,太宗就没了呼吸和心跳。
一代歌星邓丽君,曾经是上世纪海峡两岸多少男人的梦中情人,她那甜美的歌声让无数人为之沉醉。可惜邓丽君并没有陪着歌迷们走到最后,20年前她在泰国清迈旅游时,不幸猝死。
至今还有人为治国明君唐太宗的猝死而扼腕,懂得相关知识的人知道,假如御医能迅速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或许唐太宗还能生还,那么,繁荣的初唐可以避免一次危机,安史之乱就不一定会发生。
当邓丽君的形象再现银幕时,我们都会为这一美丽歌星的早逝感到深深的痛惜,也有人质疑泰国缺乏经过心肺复苏训练的人员,没人能在旅游景点救回邓丽君,否则,她还可以继续为我们带来天籁般的福音。
有人为唐太宗之猝死扼腕不无道理,因为,在更早的汉朝就已将“开放气道、胸外按压”等急救技术应用于自缢现场,如果当时御医敢拼死一搏,立即为唐太宗实施胸外按压,救回的希望并非全无。我国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有心脏按压的专门论述。南朝陶弘景所著《养生延命录》有对性猝死防治的记载。唐代孙思邈所撰《干金要方》有“治自缢死方:强卧,以物塞二耳,竹筒内口中,使两人痛吹之,塞口傍无令气得出,半日死人即噫噫,即勿吹也。”上述急救方法明显与现代复苏技术有很多相同之处。另外,古书还有性猝死最原始的人工呼吸记载:“男女交合,乐极精脱而死,男脱则女以口哺送其热气,女脱则男以口哺送其热气……”
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已历时55年,1960年有学者发表了经胸外心脏按压救活14例的文献,1962年电击除颤用于心肺复苏,196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编写了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脏骤停以早期识别和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急诊医疗救治,成功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证明心肺复苏的有效性和重要性。猝死抢救要抓住心肺复苏“黄金时间”、现场复苏、复苏方法三大环节。
5分钟“黄金时间”是猝死抢救成功的关键:心脏骤停后,脑组织只能耐受4分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后可使这一时间延长至20分钟。从心脏骤停到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越短,生存率越高,4分钟以内开始心肺复苏,存活率为43%~53%,8分钟开始心肺复苏,存活率为10%,10分钟以上几乎不能成功。因此,要争取“黄金时间”进行心肺复苏。
现场立即心肺复苏,是让猝死者生还的关键:猝死大多数不是发生在医院里,即使以最快的速度送医院抢救,一般也都超过8分钟而失去生还机会,唯一的办法就是更多人学会心肺复苏技术,目击者现场进行急救,同时向120呼救,等120到达后由120继续心肺复苏,并保持不间断,这才有可能使猝死患者生还。
判断意识: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观察反应。
10秒内观察呼吸:病人胸部有无起伏。
呼救:来人啊!求助别人拨打120电话。
安置患者平卧:去枕,摆正体位,松解上衣。
10秒内判断颈动脉搏动:用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向近侧下方滑动2~3厘米,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判断脉搏。经判断失去呼吸、心跳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按压每分钟不少于100次,深度至少5厘米。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除去口腔分泌物及假牙。
打开气道:施救者左手肘关节着地,左手掌压低前额,右手食指和中指托起下颌骨。
人工呼吸:正常吸气后张口完全包住患者的口并密闭,吹气时用放在患者前额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孔,吹气时间大于1秒,使胸廓隆起,松手,吹2次。
持续高效率的心肺复苏: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后判断有无呼吸,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搏动后继续前述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后血循环停止,大脑无法供血,胸外心脏按压增加胸内压和直接按压心脏产生血流,为大脑和心肌输送氧。因此,在心肺复苏中胸外心脏按压最为重要,在紧急情况下,施救者可能难以施行经典心肺复苏,但只要在正确的部位,进行每分钟不少于100次,深度至少5厘米的胸外心脏按压,与经典心肺复苏效果相似。非专业施救者如能对患者早期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自动心室除颤,将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自动心室除颤在发达国家目前已基本普及,国内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先行。
在当前社会老龄化、心血管疾病趋多的情况下,希望人人都能掌握初级心肺复苏的方法,面对猝死患者人人都能跃出见义勇为的一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