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哮喘的五个误区
2015-08-19王娇莉
王娇莉
今年是第17个“世界防治哮喘日”,主题是“哮喘是可以控制的”。有关部门对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的调查显示,近一半(42.3%)的患者或其家属并不了解在哮喘稳定期也应该进行维持治疗,真正在疾病稳定期仍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则更少。
不规范治疗是哮喘难以控制的主因
哮喘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我国哮喘发病率近年来持续增长,控制情况不容乐观。2013年,我国发布的“全国哮喘患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哮喘患者近2000万,多个省市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达到良好控制的比例也很低。大多数患者开始发病的年龄在5岁之前,小儿患者中3岁以前发病的比例占50%。如果不能得到积极防治,儿童哮喘中约1/3至1/2的人可迁延至成年。
哮喘患者的良好控制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坚持长期的规范治疗,同时哮喘患者或家属在认知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哮喘治疗常见误区
误区一:误把哮喘发作当“感冒、气管炎”。许多患者对于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常常不认为是哮喘发作而当作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或喘息性支气管炎等,而有些哮喘患者每次哮喘发作都认为是感染所致,反复大量使用抗生素而不对哮喘进行针对性治疗,导致哮喘发作频繁。实际上除了感染可以诱发哮喘,还有很多别的非感染因素可以诱发,因此需不需要使用抗感染治疗需要经过医师的检查来定。
误区二:期望值过高,追求“根治”。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但现有的治疗方法能够很好地控制哮喘的症状。而有的哮喘病人急于求成,到处寻找“根治”哮喘的“偏方”,只要看到某个广告说“这种方法可使哮喘永不发作”,就马上去买、去试,屡试屡败,屡败屡试,总是上当受骗。不仅花了许多冤枉钱,还耽误了正规治疗,甚至因为所谓的“偏方”里多含有大剂量的激素及其它副作用较大的已淘汰药物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哮喘目前尚无根治的特效药,广大患者切勿因“追求根治”而多花冤枉钱。
误区三:不发作不治疗。从2013年发布的”全国哮喘患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很多患者哮喘一发作就往医院跑,感觉症状稳定了,就逐渐减少用药甚至擅自停止用药,结果往往造成病情的反复。而此次网络调查结果也显示,近两成(17.3%)的受调查患者或其家属认为没有症状就应中断治疗或者认为是药三分毒,能不用就不用。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误区,稳定期的维持治疗是哮喘患者疾病长期管理的重点内容,可以明显减少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次数,从而减少入院治疗费用及总体治疗费用,并且保护肺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误区四:拒绝激素治疗。不少患者和家属听说需要长期吸入激素来治疗,担心激素的副作用,对身体造成伤害,尤其是女性和儿童患者,怕吸入激素会发胖或影响生长发育。所以,在哮喘症状缓解后,往往自行断药,有些患者转而去使用未经正规批准的偏方,潜在危害很大。吸入激素是目前公认的有效且安全的哮喘治疗方法。支气管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这种炎症属于变态反应性炎症,不同于细菌感染性炎症,使用抗菌素治疗是无效的,只有规律应用激素才能抑制此类炎症。吸入疗法为局部用药、剂量小、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起效快、全身不良反应少,无痛无创,适合包括儿童在内的哮喘人群的防治。现有的研究表明,儿童患者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安全的。吸入激素治疗,药物可直接吸入气管,直接作用于气道,吸收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剂量极小,吸入激素治疗所需的激素剂量也比口服给药所需剂量小得多,大约只相当于口服剂量的1/10至1/20,所以长期吸入激素治疗一般不会造成全身性的副作用。
误区五:治疗期间不检查肺功能。患者常常根据自身的某些症状及用药次数,来判断哮喘的病情,这样的作法主观成分较多,每个人对某一个症状的轻重判断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需要能客观反映哮喘疾病程度的指标。肺功能对于哮喘的诊断与评估很有价值,其指标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防止罹患哮喘预防哮喘复发
哮喘是一种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还达不到根治,一旦得了哮喘病,可能会伴随终生,那么哮喘患者如何预防发作?
哮喘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控制症状、防止复发,这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过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和患者的配合下进行。注意避免接触烟雾、油烟、油漆、香水、动物毛皮及易引起过敏的药物、食物等;注意房间通风、定期洗涤、晾晒床单、减少尘螨;出门戴口罩,减少冷空气刺激及粉尘吸入;防寒保暖,预防感冒,罹患感冒后及时治疗,减少感染;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但不宜在气温很低或雾霾天气时进行室外运动。
哮喘患者只要能正确认识哮喘、避免接触诱因和接受规范治疗,就能使哮喘得到良好控制,跟健康人一样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