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科目①时与人书》译评
2015-08-19覃业朝
覃业朝
〔原文〕
月、日,愈再拜:
天池②之滨,大江之濆③,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④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⑤獭之笑者,盖十八九⑥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俛⑦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⑧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八)
〔注释〕
①应科目:即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应,有参加考试的意思。②天池:《庄子·逍遥游》有“南冥者,天池也”,寓言中的海。③濆(fén):水边。④汇:类。俦:伴侣。⑤獱(bīn):小水獭。⑥十八九:十之八九,指多次。⑦俛:同俯。⑧庸讵:相当于“岂”,表反问。
〔翻译〕
某月某日,韩愈再三拜上:
大海的水边,大江的滩旁,有个怪物,它不是一般披鳞带甲之类的东西。它到了水里,变风化雨,上天下地,都不困难。但一旦离开了水,哪怕就那么尺来远吧,又没有什么高山大丘、宽远的道路、危险的地段阻碍它,然而它也只能这么干涸着,毫无办法自己挪到水里去,因而受到大大小小的水獭的讥笑,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回了。如果有那么一位有力量的人,可怜它这种处境而帮助挪动一下,也不过是一伸手、一提脚的工夫。但偏偏这个怪东西,自己背着个“与众不同”的包袱,还说:“就是死了烂在沙泥里,我也宁愿这样:如果要低着头,垂着耳,摇着尾巴,去向别人求得怜悯,那绝不是我的意愿。”因为这样,有力量的人碰到它,就是经常看到,也像没有看见一样。这东西到底能继续活下去,还是很快会死呢?实在是不清楚了。
现在又有一位有力量的人到了它面前了。姑且试着抬起头来,叫喊一声吧!怎么知道这位有力量的人就不同情它的处境,而忽略一伸手、一提脚的辛劳,把它送到水里去呢?他能够同情它,是命运;不同情它,也是命运;知道这些都是命中注定而又偏偏要叫喊,同样是命运啊!
我韩愈,今天的处境确实和上面说的这个怪物差不多了。所以不顾粗鲁和愚昧,说了上面这一些。阁下您也许能够哀怜体察吧。
〔评析〕
本文是韩愈在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以进士身份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别人的信,目的是希望收信人帮他做些宣传,以扩大自己的影响。
虽是请人帮忙,并不直言其事,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处境、要求和对方的身份、作用,深刻具体地表现出来,既点明了托人帮忙,又不卑不亢,体现了韩愈高超的表达艺术和行文技巧。这种“艺术”和“技巧”在今天依然适用。
在此,不妨说说唐代的朱庆馀。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后,为了知道考试结果,便向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打探消息。打探消息的方式是写信,信的内容为《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在此以新娘于新婚之夜的第二日晨的见公婆设喻,将张籍比作新郎,把自己比作新娘,主考官自然就是公婆了。新娘于行前问新郎自己装扮得怎么样?其实就是朱庆馀向张籍打听自己的考试怎样?亲切、自然,又不失风范。张水部收到信后,被朱庆馀的文采打动,当即赋诗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中,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也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称赞。更是暗示朱庆馀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这里,不仅朱庆馀问得好,张籍也回答得巧妙,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了诗坛文人相重的典范。
再者,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对国王的进谏也是颇具艺术性的,使国王既改正了错误,又不记恨邹忌。
因此,我们无论是托人帮忙还是与人交流,一定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同时还要看对象,包括对象的地位、身份、个性及当时的心境等。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往往适得其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