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料式人物形象分析
2015-08-19金立群
拿到这篇课文,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怎么样找到课文和学生兴趣之间的沟通点。第二个,这篇课文最值得讲的东西是什么?
《威尼斯商人》里的故事,论情节,在阅读材料匮乏的年代或许还有些吸引力,然而现在却未必了;论语言,莎士比亚式的语言固然有修辞上的魅力,但是一个时代终究有一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如果你让学生还用莎翁的语言来交流、写作,不怕产生邯郸学步的效果吗?那么莎翁的作品,或者说,这篇《威尼斯商人》最值得讲的,直到今天都富于鲜活生命力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叙事文学嘛,不外就是情节、人物、语言。情节和语言都pass掉了,那就剩下人物了。
说到人物,我们学过欧洲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莎翁的人物和他前后时代的许多剧作家相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笔下人物性格丰满,复杂,具有多面性,是“圆形”人物而不是“扁平”人物。即便如夏洛克,尽管被归入所谓“吝啬鬼”形象一类,但其实绝非简单的符号。那么学生对分析人物形象感兴趣吗?
这个嘛,我觉得,学生对课堂上正儿八经地分析人物大概不会太感兴趣。因为那标准答案似乎是设定好的,老师最后的结论一锤定音。但是学生同时又很喜欢议论人,比如老师啦、同学啦。喜欢议论人,似乎是人类爱八卦的天性。
所以啊,我们的教学,能不能变得接地气些,不要以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高端面貌出现,就跟同学们说,大家不是都喜欢议论人吗?那么我们今天就当夏洛克啦、安东尼奥啦,鲍西娅啦是我们的熟人,然后呢,我们的熟人最近出了这么档子事情,然后大家就来议论议论,交流一下我们对这些熟人的看法。至于材料嘛,课文里都有啦。然后,如果要以创新的形式,那就不妨临时组几个微信群,让同学们分组在微信群里聊吧。顺便说明一下,我知道,一般中学生是不准带手机的,但是呢,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教育、信息教育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我相信,要不了几年,我们对于手机这样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就会由堵到用的。相信我。
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的,有如寝室卧谈会议论人的情境,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其实学生们天生就有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的能力,不信?几个学生议论起一个同学,视角、关注点、细节的挖掘、阐释的角度绝对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能力激发出来。想想看,学生们毕竟是初三啊,你能用你大学老师给你上课的语言表达方式去对待你的学生吗?
如果学生被激发起八卦的心,这课就好上了。比如说我们来议论议论安东尼奥:
——看人还是要看主要方面嘛。他自觉要临终前,对朋友说的那番话,足够从容高贵了:“不要因为你将要失去一个朋友而懊恨,替你还债的人是死而无怨的。”
——嗯,是的,他是个好人,讲义气,但是呢,我不喜欢他自命为正义化身的腔调:“请你想一想,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他的奔腾的威力……”要我是夏洛克,听了就更恼火了,他不知感化,就会指责。他那种自以为是,其实和夏洛克又有多大区别呢?
——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有着足够的勇气,很男人呀,我超喜欢。当他说“我也诚心请求堂上从速判决”的时候,多酷呀。
你相不相信学生能说出以上这些话?我相信,但是关键是要给他们一个轻松的氛围。看看,上面这段议论,不是最好地诠释了莎士比亚人物的丰富性吗?同时又有同学们自己的发挥和见解,不正体现出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吗?想想看,为什么“一千个读者眼中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呀?你当所有的人物形象都能用这个公式套?那是因为莎士比亚的人物充满了丰富的细节嘛,呈现了人物的多样性嘛。安东尼奥在这个选段里台词还算是少的,你看,就能从这样一些不同的角度来议论。所以我说其实同学们是有着天生的“挖料”的能力的,人物分析不就是“挖料”吗?
以上议论,不知各位老师以为如何?拿到一篇课文,好好想想,放空既往的学习,只剩下学生期待的眼神——你想让他们以一个个或明或暗的呵欠来回应你吗?
金立群,评论家,代表作有《中国短篇小说经典探赏》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