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2015-08-19刘桂敏
人文性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篇作文。以我讲《沁园春·长沙》这一课为例来体现人文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分析了除本篇之外的毛泽东的其他几篇脍炙人口的篇章,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又率先垂范,朗读了我的仿作《浪淘沙·北戴河》:“旅游到燕山,兴致骤添,秦皇岛外走一圈。大巴飞奔景不见,知向何边?往事不堪言,导游挥鞭,游客兜里有余钱。掏干诈尽才放过,换了人间”。本词以现实的笔法,道出了对“黑导游”不导游、只赚钱的本质,通过这一描绘,深刻揭露当前景区所存在问题,旨在唤醒良知,将诗歌的实际效果体现了出来。
虽然此仿作很不成熟,显得幼稚,格律上也不严格,内容上尚显单薄,甚至仅仅是顺口溜,但很贴近学生的欣赏写作水平。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大发,纷纷尝试。其中赵雨濛仿写的习作《浪淘沙·残秋》中有“秋之寂寥天,情丝牵牵,游子在外亲人念。一年一度风又起,思故心间”之句,将景色与思念之情有效嫁接,表达了作者不仅是悲秋那样简单,而是对季节轮回的忧叹,对亲人的牵挂;张竞文仿写的习作《浪淘沙·钓鱼岛》中有“祖国东海岸,纠纷不断,钓鱼岛外海监船。一张合同掀波澜,必保江山!中国人民心意坚,还我主权”等句子,更是表达了作者保卫祖国山河的凛然正气和坚定信念,可谓时政性和现实性跃然笔端;曹琦仿写的习作《浪淘沙·学习忙》中有“学习重压肩,作业铺天,校里校外做题烦。繁重学业今又是,未换人间”的语句,表达了课业负担对孩子们青春岁月的磨蚀与侵扰,道出了万千学子内心的呼唤,虽然语句略显苍白,但它属于当下学生们的心声;再有王宇鑫仿写的习作《采桑子·思乡》中有“岁月无情人有情。日日思乡,今又思乡,庭外秋月分外凉。一杯一影残酒浊,不似乡愁胜似乡愁,酒尽人醉意更稠”等句,体现出同学们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青涩记忆,斯时斯人,是一种年龄与年代的产物,虽然不值得倡导,但毕竟在孩子们的心灵中产生了这种朦胧的意境;再有刁巍然同学的六首《十六字令》个性鲜明,自然流畅,通过一个“战”字领启,对《三国演义》中的吕布、黄忠、赵云、关羽、诸葛亮、庞统、刘备等进行了传神的描绘,如“翻上虎牢关、刀斩夏侯渊、浑身都是胆、义释曹阿瞒、二士谈笑间、仁义打江山”等语句,可谓一语中的,直达要义,概括到位,体现出了习作者善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深厚的文笔功底。
当然,人文性的体现,有时具有多重性,或者是综合性,通过学生们的习作,我们也感觉到,一个人驾驭不同风格的作品,体现不同的心理感受也很常见。比如于思文同学分别写了《浪淘沙·玉女篇》和《浪淘沙·愚公移山》两篇作品,其中“素手抚白莲,红衣翩翩,蓬莱山上玉女轩。两行清泪诉愁绵。月梦谁颜?情意破万川,青鸟探看,蜡炬成灰漫飞天。牛郎织女燕上逢,肿了双眼”,写得活灵活现又不乏幽默戏谑,而“险峰把路断,决心移山,自诩智叟来相劝。一点退意都不见,真可笑焉?此事惊天边,举动撼帝,派遣强者助搬山。滴水定会把石穿,但凭信念”则文字清新,洒脱自然。
虽然学生的创作有的很不成熟,但是写作时情绪高涨,能够积极主动的思索、不厌其烦地修改,主动学习占据主要地位,这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个体学习既不受本能冲动的驱使,也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而取决于需求、情感、价值等内心的心理状态。重视人的中心地位,偏重于人格的圆满和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这正是新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的题中之义。
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动,方可有效的优化课堂的人文环境。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真心赏识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
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一大飞跃。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探寻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之好学乐学,全身心的热爱语文,生活在语文中,享受语文。
刘桂敏,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肇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