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课堂要让学生一课一得

2015-08-19陈俊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比喻知识点课文

现在不少的文本阅读课非常热闹,师生问答顺利,互动精彩,但课后发现除了这个热闹之外,学生得之甚少。这样的课堂效果老师要负主要责任。不少人认为,语文阅读就是给学生感悟,不能急功近利。此话不谬,但是文本阅读除了给学生那些浸染熏陶的东西,还一定要给学生“立竿见影”的东西,一课阅读要有一课之得。

阅读课要想做到一课一得,老师首先要确定好这“一得”的“一”是什么,即这堂课的总目标是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一”的确定,老师必须心中有数,大胆取舍。每篇课文的阅读要素有很多,许多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者简介、词语教学、写作方法、拓展训练等什么都讲,想毕其功于一役,但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教师要找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以这个“焦点”来统领这一课的教学。

例如《祝福》这篇传统的优秀课文,可讲的知识点与可讨论的问题都非常多。如果完全按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这样的程序面面俱到地逐一讲来,课时不够,效果也不会理想。要想使学生有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只设置一个核心问题来组织教学——“祥林嫂非死不可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祥林嫂之死与“杀害”她的凶手——来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再如《阿Q正传》的教学,我们可以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切入点,问学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表现的?以这个核心问题来引领课堂,抓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就会简洁而丰富。

教师要想找准课堂的“一”,就要关注学生最感兴趣的“点”。 如对《最后的常春藤叶》,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谁是小说的主角;对《林黛玉进贾府》学生最常问的是黛玉与宝玉明明是第一次见面,宝玉为何却说见过黛玉?对《与妻书》,学生表示最难理解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其深度常常超过了我们的预想,而老师在课堂上却只需花很少的时间组织教学、点拨引导,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甚至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将这种研究性学习引向课外,引向更丰富而深刻的地方。

做好了“一”,“得”才有保证。这个“得”是以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为终极目标的。这个“得”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简单以“情感与价值观”之类来含糊其辞的。

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与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好的语言习惯,这对学生的成长功德无量。

其次,要善于利用课本,扎扎实实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一是注意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语文学科不像理科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一篇篇文章摆在那里,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篇文章涉猎的知识太多了,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我们要从整册教材、整个单元和具体的每篇文章入手,提炼出知识点和能力点,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二是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学习语言为本体。除了讲清楚所学知识,还应该多进行随堂练习,学以致用。因为只听不练,学生就不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也未必能够真正掌握。

以《拿来主义》为例,比喻论证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我们可以把“比喻论证”作为一个课时的学习目标。在弄清楚了课文中的比喻论证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堂学以致用:请试用比喻论证手法,以“青春不朽”为题,写一段议论的文字。先给足时间让学生当堂写作,然后师生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实实在在掌握比喻论证的手法。再以《金岳霖先生》为例,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了文本写人记事的方法后,让学生当堂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位老师,运用课堂学到的写人记事的方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这样,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方法就掌握住了。这样的课堂一课一得,日积月累,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日臻成熟,语文素养自然会逐步提高。

语文阅读课堂的热闹也好朴实也罢,都必须以学生有所得为最终的目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一课一得,每节课都有收获,应是我们语文人的追求。

陈俊,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喻知识点课文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买椟dú还珠
端午节的来历
知识点自测
背课文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