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记叙文立意的策略

2015-08-19郝小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记叙文高中生生活

记叙文的写作总是容易被高中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但是一些优秀的记叙文还是能昭示一个道理:善思者成。作为教师,不应该因为学生记叙文水平难以提高而忽略记叙文教学,应该研究优秀记叙文,研究学生习作,在二者之间搭桥铺路,为学生提供升格习作的有效策略。

众多学生习作平庸的原因之一便是囿于生活圈子,限于个人得失,题材得不到拓展,立意得不到提升,纯粹以个人得失决定喜悲。如妈妈送饭我会感动,同学关怀我会感激,考试失利我会感伤,在“小我”的生活里兜圈子,无法激起读者的共鸣。因此,记叙文的写作必须跳出“小我”的怪圈,来到“大我”中寻找题材,确定题旨,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记叙文的立意。

记叙文中总有个“我”,无论是以主人公、旁观者,还是仅以作者的身份出现,对“我”的界定,应该由家中的我、学校中的我上升为社会中的我,将视线对准广阔的社会,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敏感于一定的群体,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乡村教师、外地打工族、城市蚁族、啃老族等等,从一类人里塑造典型形象,以此反映人情冷暖、善恶美丑、情理之争、民族心理、民生改革、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社会问题。

作为高中生,生活范围变广,接触更多的人或事,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与评价,在作文中体现是理所当然之事。《青春万岁》写搬家时父母看到留有青春印迹的书籍之后激动的表现来反映青春的美好。《一件小事》借考场上纠结于要不要告诉前排男生他身上有只蜘蛛因而考砸来反映有时细微之物也会影响全局。《忧与爱》涌现的佳作更多,借农民工乘坐绿皮车来抒发对即将逝去的绿皮车的忧与爱,借卖木刻年画的老桃花坞艺人侯爹来体现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追怀,借买和吃山楂糕的经历来体现对传统美食的热爱。《拒绝平庸》写父母在子女高考前一系列迷信活动表达反对之意,《好奇心》以瓷器的经历来表现好奇心会成就惊世之作,借老爸以看足球为借口避免鼾声对孩子的影响来表现天下父母心。苏教版必修一教材中这样写:“你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大自然在你脑海里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画面,成长的喜悦与烦恼在你的生活中经常交替出现,你每天都在思考,一些想法甚至独一无二……如此丰富的生活怎么可以不出现在你的笔下?”高中生更应该将自己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指点江山,审视自己,激扬文字,将囿于个人悲欢得失的“小我”变成社会甚至人类宇宙中的“大我”,只有这样,对人对事的看法才会更成熟更深刻,才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是从横向上看,应将记叙文写作的镜头对准更广阔的天地。在纵向上,也应该写出一个成长中的“我”,因为这关乎作者的形象,也关乎作者的眼光。笔者从实用角度给学生如下策略:

一.变索取为付出

中学生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钱来就走”的生活,把索取当作天经地义之事,但是他们的体力与精力已足以帮助家人生产劳动,甚至承担家庭重任。如果能在文中写出“我”的劳动,“我”的付出,比写“我”的感动感激更能打动人。《父亲与麦子》写到“每次放假,我总要回家帮父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寻猪草、拾麦穗或跟在父亲身边割麦。我割麦时老掉麦穗,父亲在捆麦的时候边拾起我掉下的麦穗,边亲切地教我割麦的方法。”有能力付出是身体上的成熟,主动付出则是心理上的成熟,身心渐趋成熟才是高中生应有的形象特征。写作的内容跟不上成长的步伐,是作文教学的悲哀,也是成长的悲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描写当下生活,叙写身边真事,把成长的喜悦与烦恼,成熟的思考与评价融入到作文中。

二.变得到为失去

生活在万般呵护中,便习惯于得到,如从父母或同学那儿得到一杯奶茶、一个书包、一双运动鞋等,泛滥的爱充溢着记叙文题材的阵地。得到的愈来愈多固然是真实的,可是,我们真的没有“失去”吗?我们也许失去了院子中的老枣树,也许失去了一条泥泞的小路,也许失去了一间青砖黛瓦的老房子,也许失去了疼爱自己的奶奶,也许失去了糯米糕的香味,也许失去了一段欢声笑语的回忆,也许失去了一颗善良怜悯弱小的童心……成长既有所得,亦有所失。得之欣然是人之常情,失之惆怅或失之坦然亦是一种情怀。如《回到原点》写我回到关西老屋,倾诉铭刻于心的童年记忆,抒发对大城市深处老巷中悠闲宁静生活的眷恋,与下文笔锋突转描写老屋因即将被拆而显荒僻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照。得之欣然后应该由理性的反思,失之惆怅后应有真切的呼号或者释怀的坦然,正确面对得失是人生永远的话题。

三.变失败为成功

以考试失败为素材的学生习作太多太多,甚至形成了固定的“三部曲”:考试失败——从自然或别人那得到启示——获得重新崛起的力量后成功了。看得老师们很奇怪:这么多失败者,那成功者哪儿去了?与其写失败后的失落,还不如写成功之后的冷静反思,后者恐怕比前者更令人震撼。如《沉默的父爱》一文中有个片断,写自己捧起奖杯后父亲“一把夺过”,“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父亲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他教会“我”成功之后应有的态度。再说,高中生风华正茂,哪能轻易言“败”?这种现象也许跟学生巨大的升学压力有关,不过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人生不是以分数的高低论成败的,学生也不只有考试成功这一项人生目标。正确的认知是作文出彩的起点。

四.变所想为行动

与其感动于别人的付出,不如在行动上给予回报;与其愤慨于丑恶的行径,不如在行动上挺身制止;与其赞扬别人的高风亮节,不如自己立志或付诸行动。很多学生只写看父母亲做家务干农活,看他们的白发驼背裂手,结果无非是“看客”感动于此,决心努力学习来报答。殊不知,报答养育之恩无关乎年龄无关乎时间无关乎地点无关乎能力,为何不用看的时间去帮衬一把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礼物》一文写自己用奖学金给父亲买了条烟,父亲却因家境因孩子戒了烟。不少小学生都曾写过自己做家务,读来真实动人。可是理应能够做更多事情的高中生却以“学习”为名,关在书房中隐居于深闺。在那方狭小的天地读书尚可,哪能一辈子只在那里生活?记得一篇近满分的佳作《读我》,作者由故意回绝一名比自己优秀的同学的请教,读出了自己的嫉妒心,在反省之后,作者“走向了她……”这才是一名高中生应有的作文态度,也是人生态度。《汉书·董仲舒传》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次行动胜过百遍胡思乱想,说一尺不如行一寸,行动比想法更重要。

文如其人,其实,记叙文的写作体现了作者的形象与眼光。当代美学大师、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美的人生》中,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做出完美诠释:“人品的修养,实在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感的型范。思想情感真纯则文艺华实相称,性情品格深厚则思想亦自真纯。仁者之言霭如,诐辞知其所蔽,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饭不忘君国,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面。”因此,从文章中可窥见作者的形象,是低幼浅薄还是成熟睿智,是自私自利还是心系天下,是“小我”的形象还是“大我”的形象等等。

当然,要想做到以上几点,仅靠行文时艺术加工还是不行的,因为写作灵感的出现是以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博的信息积累为基础的,周恩来曾用“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来概括写作过程中的灵感现象。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没有广博的信息积累以及思维能力的健全发展,灵感就不会产生,学生也就缺乏写作的兴趣欲望。因此更需要学校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家庭更新教育理念,别让孩子成为头脑发达四肢疲软的“缺钙”青年;更需要学生们自觉抵制玄幻小说、网络游戏等,从虚拟空间走进现实世界,积极感受体验生活,在社会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

郝小玉,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endprint

猜你喜欢

记叙文高中生生活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漫生活?阅快乐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