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高中生写作兴趣
2015-08-19司淑丹
占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一直很难受到大多数同学的青睐。究其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高中生各科的任务都比较重,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放在作文上;从主观方面来看,一方面作文成绩的提升比较缓慢,不少学生不愿意对作文投入过多的精力,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也缺乏一定的指导,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兴趣当然会大打折扣。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并且汲取实习时的经验,窃以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升高中生的写作兴趣。
一.多一捧米在手——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
不少学生不仅懒于读书,而且缺乏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材料的能力,再加上惰于思考,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无怪乎爱因斯坦、司马迁、屈原等人的事迹被学生反复引用。脑中没有充足的“米”,反复用“陈米”下锅,甚而通过各种作文大全来东拼西凑,久而久之,学生很可能会失去写作的兴趣。材料不足,文思就枯竭,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一定要引导学生囤积好“米”。大多数高中生的智力水平已经接近成人,他们的逻辑思维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分析材料的能力,考虑到高中生的学习时间相对比较宝贵,因而教师不仅要慎重地选取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要指导学生阅读并运用材料。
教师可以选取哪些材料呢?选取经典著作。一般经典著作是经过时间检验而积淀下来的精华,学生阅读它们会有收获是毋庸置疑的,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经典著作数不胜数,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精挑细选。比如扬州中学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强,而且高二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多,因而扬州中学的老师为高二的全体学生精选了《论语》这一国学经典。选取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社会热点都距离学生较近,更容易引发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因而教师需充分利用它们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阅读及运用材料。对于经典著作而言,如果只是给学生列举书单,而期望学生产生写作兴趣几乎是不可能的。放手让学生读经典著作,以他们的阅历而言,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为了提高阅读效率,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比如《呼兰河传》,书中平淡朴实的语言值得学生反复品味;再者,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其中蕴涵着不少智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其中的智慧;经典著作的许多方面也都可以借鉴,比如文章立意的角度、谋篇布局的技巧等等。在经典著作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够积累不少写作材料,而且写作语言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也是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但是不少学生对这类材料的处理并不尽如人意。比如谈到清明节,大部分学生就会走悲情路线;提到科技进步,在神舟十号早已顺利返回的情况下,有的学生还在用“神七飞天”作为写作材料;涉及到社会热点,不少学生堆砌材料,缺乏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等等。针对这类材料,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那些真实、新颖、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材料更具吸引力。
当然,只有教师多捧一把“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寻“米”。学生具备充足的“米”,写作时就不会反复用“陈米”下锅,在享受到“新米”的甜香后,他们的写作兴趣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引一束光在前——指导学生的写作方向
作前指导一直是作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在作前指导部分,不少教师往往就审题、选材、列提纲等方面稍作提示,也有一些教师仅仅把题目告诉学生就让他们自由发挥,长此以往,作前指导就会流于形式。作前得不到充分的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可能会大打折扣。等到花费大量精力评讲作文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写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也会增加自身的工作量。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作前指导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在作文指导前写“下水文”。有些人认为教师在作前写“下水文”很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模仿,从而束缚学生的写作个性,但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一文中所说:“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1]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写作前写“下水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模仿,而是亲自感受此次写作的重难点,从而使指导更具实效性。作前指导时,教师以自身写作时对题目的理解、材料的选择、语言的组织以及遇到的困难等方面为例,比单纯地向学生讲解如何审题、选材、列提纲,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而且教师在写作前写“下水文”,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教师始终与其并肩作战,不仅能够提升教师在他们心中的威望,而且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写作兴趣。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虽不能教学生投机取巧,但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如不了解当前的写作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很可能会出现偏差。比如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把文字写得漂亮作为主要目的,写出的文章“文艺腔”浓厚,这种作文,虽然刚开始能够吸引教师的“眼球”,但是细看会发现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如果教师在写作指导时一味强调要学生把文字写得漂亮作为主要目的,会引导学生说假话、空话、套话,甚至为文造情,这明显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孙绍振老师指出:“不管多么有才华的文章,都暴露出一个弱点,那就是耽于抒情,没有自己的思想,主题不严密,缺乏思考层次。”[2]温儒敏老师也曾指出高考作文命题方向应往“智性”上改。相比较一些国家的作文题目,我们国家的作文对学生这方面的考查确实不够,在提倡教育要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我们的作文命题方向一定会受到影响。当前不少省份的作文命题已经由感性抒情转向理性分析,偏向理性分析的命题方式一方面不容易“套题”,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关心社会,因而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学生作文中的思辨性训练是一种必然趋势。当然,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主动阅读最新的期刊杂志,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endprint
写“下水文”和主动阅读新的期刊杂志,能够帮助教师把作前指导落到实处。教师如能在作前指导部分指导到位,就如同为学生引一束光,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的写作方向,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长期坚持下来,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必将大有裨益。
三.点一盏灯在心——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而根据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对其行为大有影响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重要在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教师在评改作文时,要以鼓励为主。对于比较优秀的作文,教师当然会不吝赞美,但是对于中下水平的作文,教师更应该要鼓励。中下水平的作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个新颖的开头,一段优美的句子,甚而一个恰到好处的词语都可以是鼓励对象。需要注意的是,在评改作文时,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要立足于学生的作文本身,杜绝为鼓励而盲目鼓励的情况。只有真心地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闪光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当然,教师在评改作文时,需要发现并鼓励学生的闪光点,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指出他们作文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如何指出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也有一定的技巧,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多就少改的策略。多就少改即教师在评改作文时要尽可能少改,多尊重学生的原作。高中生的心理大多比较敏感,当发现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被教师大幅度修改时,很可能会激发出逆反心理,甚而对作文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评改作文时,教师要多尊重学生的原作,要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在熟知学生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性格特点来指出他们作文存在的问题。对于写作能力强并且性格开朗的学生,教师可提出稍高的要求;对于写作能力一般或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先指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学生进步后再指出其它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他们的进步,从而提升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对作文进行评改时,教师不要只抓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本身。教师对学生的鼓舞就如同一盏明灯,因而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唤起他们的写作动机。
激发高中生写作兴趣的艺术策略还有很多,比如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小练笔;在作文辅导阶段,教师可以使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对于作文的命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等等,但是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有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班级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能激发高中生的写作兴趣,相信在他们的心中就播下了一颗美丽的种子。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孙绍振.议论文写作:寻找黑天鹅[J].语文建设,2011(9).
司淑丹,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