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洱源西山调
2015-08-19代敏赵全胜
代敏 赵全胜
大理洱源西山,是一个山高谷深、地广人稀的贫瘠山区,其几乎与世隔绝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西山的人民一直把歌舞当做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和精神食粮。这里的对歌“西山调”、舞蹈“里格高”、歌舞音乐“打歌”等古老歌舞音乐不仅具有纯粹的文学底蕴和艺术研究价值,同时也是一种真实生活方式升华的演绎。
西山乡位于山区,地势偏僻,此种地理环境让西山乡的古老文化传承至今,不断丰富大理白族的文化宝库。大理地区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民族歌舞有很多源于此地。因而,西山又被称为“仙女撒歌的地方”、“民歌之乡”和“神话王国”。西山的人民把歌舞当做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茶余饭后、劳作闲暇、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他们便要用歌舞来表达他们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对大白然的歌颂。“洱源西山白族调,是主要流行于罗坪山区的洱源西山和云龙团结一带的一种白族调。”在氏族部落时期,西山乡的白族人民就会对唱西山调,现在西山调无论在曲调、歌词还是演唱形式都依然具有原始先民时代生活的特征。
据《白族文学史》记载,“在遥远的石器时代,西山地区便已有调子流传。”例如《犁田歌》,它是洱源西山乡流传的最古老的白族民歌之一。其歌词是汉字白读:“讲那孟白那本喜,暗汝伞咬闷招几。计贵暗汝白招困,招则白板几。”其描述的正是白族先民用石器从事农业劳动的场景,同时它以歌唱的形式表现出的“山花体”是西山白族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样式,使西山调具有研究白族文学的史料价值。
在旧中国,西山人民生活悲苦,封建制度的黑暗以及地主阶级的压迫,激起了西山人民的反抗,西山调《是冬啊还是夏时光》正是当时西山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西山调《同治九年兵马乱》歌颂的是1857年到1872年杜文秀起义的悲壮故事。《西山人民舞大刀》描写的是1945年左右西山区伪乡长杨庆昌无恶不作,西山人民奋起反抗的英勇事迹。《麻衣变布衣》和《我家住在西山区》则生动描绘了西山乡的贫困以及共产党的光辉。
西山地区封闭,经济不发达,生活节奏慢,唱歌跳舞就是当地人民最大的精神娱乐。当夜幕降临,团聚的村民们会搭起篱火唱起歌。一般对唱西山调之前,两个分组的成员先商定用哪个“韵头”对唱。决定后,双方要按照选定的“韵头”一韵到底,对唱的中途不能替换韵头或走韵,如果有一方对不上来,群众就会起哄说:“韵头曲姓都不懂,对哪样调子!”输的一方还可以选择新的。调头”重新进行对唱竞赛。若是双方“歌头”旗鼓相当,这一场对唱往往会通宵达旦。
对歌的这种比赛形式在少数民族中是十分常见的,但是像西山的这种传唱长篇叙事诗的西山调还是很少见的,这一文化现象充分说明了西山人民对古老文化做到了很全面的传承与弘扬。
西山调除了平时闲暇时的白由歌唱外,还在逢年过节、恋爱、婚嫁、建房子、丧葬的时候举行歌唱表演,形成了西山约定俗成的民风民俗。例如男女恋爱时的对歌、婚嫁中的哭嫁调和迎宾文化、以及在丧葬中的哭丧文化等,使得西山调在白族中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对歌是西山人民精神的寄托,生活在西山的人,都会对调唱歌。流行在西山乡的有趣民谣“调子不会唱,不好找对象。”“若要谈婚嫁,先把山歌唱。”就充分说明了对歌文化的深厚底蕴。西山的儿女们在歌曲的熏陶下,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以歌约会,以调传情”。例如著名的《蜜蜂想花花想蜜》歌词采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借蜜蜂与花的情谊,来表达情侣之间的思念与情谊。
西山人民崇尚自由恋爱,但是在解放前,婚嫁却被封建迷信束缚着,因此,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情歌和大量对封建婚姻不满的怨歌,以及婚后仍与旧情人继续交往的现象。从《一位新娘的怨歌》可考证,对歌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庆典活动。新郎带着迎亲队到达新娘家,夜晚就会点燃篝火兴高采烈的对歌。新娘离家前唱“哭嫁调”,迎亲队在迎亲的路上对新人行“簪花礼”,唱“簪花歌”,直到家中为止。婚礼结束的夜晚依旧举行对歌。还有建房子前唱的“修房歌”,丧葬时唱的“送葬歌”等,都体现出了西山人民的风俗习惯。
西山调歌唱的内容大多是鼓舞劳作、消除疲劳甚至是传承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历史等知识。西山古民歌《我们用岩羊耕田》也充分说明先民因为地区偏僻,生产工具落后,只能用羊来耕田,但是由最后一句“犁得很整齐”可以看出先民对生活、劳动成果的热爱之情。还有很多曲目为西山白族人民传授本族的历史文化以及汉族的历史传说提供了文本,例如上文提到的《是冬啊还是夏时光》、《同治九年兵马乱》、《西山人民舞大刀》等,还有描写古代西山人游牧生活的《放羊歌》,描写西山人民婚礼习俗的《点菜蔬》,叙述古代白族传说中统治者的故事的《白王歌》,以及取材于汉族传说故事的《读书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姜太公钓鱼》等曲目。
西山调无乐器伴奏,音乐的节奏、旋律完全由歌者自己把握。根据对五十年代民间文化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收集并记录的西山白族调《蜜蜂恋花花恋蜂》分析:(1)西山调的音乐结构自由,七七七五、三七一五等的二段体结构,但每个乐段中的乐句长短结构没有特定的规律。(2)西山调的音乐风格自由,曲调与白族语言的声调紧密结合。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去自由演唱特定的曲调,使得简单的曲调有了更为丰富的旋律色彩。(3)西山调的节奏节拍自由,曲首衬句多为呼唤性的上滑音、叹息式的下滑音和自由延长音节奏型,曲目中的诗词和其余衬词多为切分节奏,演唱者可以自由地把握节奏的快慢,节拍的长短。(4)西山调的演唱形式自由,可以独唱,也可以对唱,如果和唱,那么领唱与合唱之间的衔接自由且灵活。
西山调用简单的音调,自由的节拍,动人的歌词组成了和谐古朴的旋律,独树一帜,这在白族调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大多乐句的收尾,几乎都是以下行、下滑的音调演唱“啊依哟”或“哎”、“哟”等叹息式和呼喊式的语气衬字,这种奔放中带有忧伤的民族色彩给人一种哀伤又充满希望的感觉。
韵头,西山人民也称“曲姓”,是整个调子的核心。西山调有36个韵头:花上花、翠茵茵、活利油、闪女胎(小阿妹)、细干叭(小心肝)等,即调引,具有规定歌词韵部、规定歌词末字声调和限制歌唱内容类型的作用。例如“花上花”即规定押“阿”韵,使用中平调,五声羽调式,唱爱情内容。对歌的时候双方先规定采用某一韵头,一旦运用此韵头就需要通篇韵下来或是七句式的一、三、五、七句,八句式的一、二、四、六、八句为韵句。
衬词,在西山调中具有渲染情感的作用,曲前常加一声“啊依”或“依”的吆喝,以引起对方的注意,有时每段唱词起唱前都加入“奔”或“阿波儿”等语气词,以“啊依呦”、“啊依呦,呦唉”等衬词结束乐段。有时在对方唱完后“阿喝”一声表示歌唱结束。
“天上星星数不清,西山民歌唱不完。”口耳相传的“西山调”男女老少都会唱。它题材广泛,爱情生活、生产劳动、历史故事、山川景物等都在歌唱的范围之内。歌词大量使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歌词的生动性,例如由赵怀瑾、李灿南搜集的《西山情歌》有唱:“忽利恩,一把扇子两面金,一枝花有两蜂采,妹有两样心。一面鼓来两面打,如今你同别人亲,你用木瓜腌酸菜,酸透我的心。”以花比喻妹妹,以蜜蜂比喻小郎,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妹妹的“两样心”,同时又将酸菜夸张地比作自己酸透了的心,生动描绘了西山人民的幽默风趣。
西山人民即兴演唱时最擅长的还是反问、疑问的修辞手法,“反义歌”是西山白族调中比较有特点的歌唱曲目,运用反问来加强说话者的语气,运用疑问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西山调的歌词丰富多彩,进一步地彰显了民族独特的语言与交流的技巧,以及群体生活中提取的智慧。
西山调的多与精,是西山文化的象征,它融入了多少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是人民表达白己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反映出了一个地区中族群的劳动与生活,是西山人民在这偏远地区的“精神食粮”,是西山人民的心声,也是“打开人类心灵的钥匙”。呼吁更多珍惜传统艺术文化的人为它的传承奉献一份力量。
编辑手记:
本期“大理旅游”既有游记,也有民俗和民间文艺,《南诏古都跳动的灵魂》主要就“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南诏古街、“中国名小吃之乡”巍山小吃、巍山建筑代表“蒙化老家”三个方面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巍山作了细部的开掘,知识性、趣味性俱佳。《在喜洲“接阿太”》有亲历性,对民俗文化作了全景式的深入浅出的介绍。《醉在西坡里》、《春游石门关》、《走进鹤庆新华村》三篇游记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个人的独特视觉。《聆听西山调》从专业的角度介绍了洱源西山调这一独特民间艺术样式的传承发展及特点,读来饶有趣味,为大理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