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会战中的英雄桥
2015-08-18曹先辉
曹先辉
长胜桥原名长生桥。1943年常德会战时,中国军人在这里与日军浴血奋战,成功地阻击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还在这里击毙了日军精锐109 联队的联队长布上照大佐,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常德会战后将长生桥改名为长胜桥。
公路交通的咽喉
晚清时期,古城常德大西门外有条街叫马路街,这里有两处地方被称为上骡马甸和下骡马甸,它们是各地马帮来常德集散物资的地方。古时候,马路街北面1.7公里处,亦即穿紫桥河流经孙家垱的地方,当地有位善人为方便行人步行通过,在这里捐建了一座小桥,人们为了感谢他、纪念他、祝福他,便将这座桥取名“长生桥”。只是此桥的规模实在太小,所以古代的方志中没有关于它的记载。
辛亥革命以后,先进的汽车和公路运输传到了常德。民国十八年(1929),长沙至常德的公路贯通。民国十九年(1930),又以常德大西门莫公桥为起点,修建了一条经河洑、陬市至桃源县城的常桃公路,当时的常德汽车站的位置就是如今的常德汽车北站。
到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12月,常德至澧县公路开始建设。因长生桥是座简易的小桥,承受不了汽车通过,旅客们只好在长生桥的北岸乘车绕道出行。当年这条公路以长生桥为起点,沿传兵堤、灌溪、石板滩、雷公庙、青林寺,经过临澧,最终抵达澧县北城门。这条公路就是后来207国道常澧路段的雏形。
可以说,长生桥便是当年常德通往湖北省和湘西北的交通咽喉,也是城区通往周边县市区的陆路要塞。
击毙日军联队长
长胜桥一带位于大西门与小西门之间的郊外,地形复杂,沟港交错,战略位置特殊,为常德会战中的兵家必争之地。1943年冬日军侵犯常德时,中国军队曾在这里与来犯的侵略者血拼,成功地阻止了日军一次又一次进攻。
当常德会战守城战开始的时候,57师170团团长孙进贤为常德城左地区的部队指挥长,负责防守夏家岗、沙港、半铺市、白马庙、长生桥至落路口之线的纵深地带,同时负责对北面敌人的戒备。57师170团第一营的官兵则肩负起了长生桥周边的防守重任。营长叫张庭林,而具体负责守卫长生桥任务的则是第二连,连长是上官英。
当常德会战的城郊战打响后,日军精锐部队109联队于11月23日与城左地区的日军共5000余人会合在一起,外加100余骑兵,飞机6架,直向常德大西门、小西门外的南湖坪、长生桥、落路口一带发起猛攻,长生桥因为是大、小西门外最重要的屏障,便成为日军的重点进攻目标。
在这场战斗中,日军109联队在联队长布上照的指挥下向长生桥发起猛烈攻击。57师170团第一营营长张庭林与副营长李少轩紧密配合,沉着应战,乘鬼子刚刚进入阵地的时候,机关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射击,日军被这突然的攻击打得抱头鼠窜。当敌人乱作一团时,张庭林又带领部队冲入敌群,杀得鬼子死伤无数。
夜幕降临,敌人仍未能前进寸步,布上照大佐恼羞成怒,集中所有的炮火掩护大部队冲向长生桥守军阵地,此时的张营长、李副营长带领士兵如猛虎般向敌群反扑,敌人最害怕的肉搏战开始了。
敌我双方短兵相接,杀声震天,整个战场血肉横飞。这一战,敌人溃不成军,死伤过半,布上照大佐和作战官铃木少佐当即毙命。日军109联队在西门外长生桥遭到如此惨败后,元气丧尽,再也没有进攻能力了,被迫向北门方向迂回蠕动。
长胜桥的血拼
当年的常德《新潮日报》副社长黄潮如在《常德守城战纪实》一文中,讲述了常德会战时守卫长生桥的170团第一营第二连与敌人展开恶战的故事。
他说那时的常澧旧公路是敌人进攻大西门的主要路线,日军凭借他们的优势炮火,竭力地摧毁长生桥的工事,然后再以密集的部队作波浪形冲锋,但扼守在长生桥的第二连战士在战斗中岿然不动。
长生桥阵地到了最后的时刻,副营长李少轩已壮烈牺牲,营长张庭林负了重伤,全连战士几乎全部牺牲,连长上官英背着重伤的张庭林向城内转移。当他涉水渡过护城河时,张庭林重伤部位浸入河水里,当行进到河对岸时,张庭林已经瞑目了。
此时,上官英也负了伤,但他仍然参加了下南门的战斗。
当他率领勤杂兵来到一栋与敌人仅隔一堵墙的房间时,上官英发现墙壁上有尘土落下来,他猜测这是隔墙的敌兵正在凿洞,于是屏息呼吸不动声色地等着墙壁凿开了洞口,再往洞内一连掷去好几枚手榴弹,一阵惨叫声后一切归于静寂。到了11月30日,上官英不幸第二次负伤,但他坚持不下火线。
常德会战激战16昼夜,后因弹尽粮绝,守城的57师中将师长余程万不得不于12月3日率部突围,上官英这才随部突围渡过沅水安全转移。
长胜桥的蝶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疏导交通和发展公路运输,长胜桥于1958年将原来的三拱岩石桥改建成长6米、宽7米的岩石板水泥结构公路桥,成为常德至安乡各类车辆进出城区的必经之路。这段常德至安乡公路一度称为常蒿路。因它不断朝着太阳山的方向延伸,后来更名为朝阳路。
进入新世纪以后,朝阳路已经成为常德城区的主干道之一。新建的长胜桥“三改四化”后融入穿紫河风光带,如今的长胜桥要多美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