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双百覆盖”难题的渝北之道
2015-08-18刘桂池
刘桂池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
渝北区委组织部、区委非公工委深谙“党建就是生产力”之道。
“全区有8万多个非公经济组织,仅2014年,就增加了1.6万个。”渝北区委非公工委书记杨旭说。
在这些非公组织建立党组织,就等于给它们装上了发展“新引擎”。
于是,渝北区委非公工委向区委立下军令状——抓好非公组织党组织组建,实现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
如何实现“双百覆盖”,渝北区展开一系列创新探索。
先摸情况、再建台账,精心制订组建计划
从渝北区工商分局拿到企业名单,双龙湖街道非公工委书记伍英姿吃了一惊。
“这么多企业!”伍英姿一统计,数量近2000家。
伍英姿拨打电话,一个个进行联系。
“从业人数是多少?”
“有多少党员?”
一开始,困难重重,一些企业对组建党组织有抵触情绪。
“我们公司没得党组织……”
“我们这里没有党员……”
伍英姿并不气馁,想方设法、旁敲侧击、三顾茅庐。
忙碌一个月后,伍英姿完成了摸底调查。
跟伍英姿一样,渝北区25个镇街和园区的非公工委书记都展开了“地毯式”摸底调查。
为了抓好党组织组建,渝北区委非公工委推出三大举措——一是实地走访摸准情况,二是分类建立工作台帐,三是认真制订组建计划。
情况摸清后,伍英姿分类建立工作台账——
符合组建条件且有组建意愿的为第一类;
符合组建条件但对组建未表态的为第二类;
符合组建条件但尚无组建意愿的为第三类。
建立工作台账后,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伍英姿开始分类制定组建计划。
对第一类非公组织直接上门走访,指导其做好组建筹备工作。
对第二、第三类非公组织,先“备课”,找准工作突破口。
然后,伍英姿将工作台账信息提交区委非公工委。
抽查暗访、逐个攻坚,全力实现应建尽建
“有的摸底数据不准确!”
渝北区委非公工委书记杨旭收到核实人员汇报。
“约谈分管领导,限期整改!”
“摸底”工作落实得好不好,关系到下一步工作质量。
于是,渝北区非公工委以抽查暗访的方式,核实镇街和园区摸底工作是否做到位了。
一核实,有三个镇街摸底情况差错率较大。
“数据怎么会不准确?”杨旭找三个镇街分管领导谈话。
“企业不配合,没法得到准确数据。”
“有的出资人连面都不见。”
…………
镇街分管领导纷纷诉苦。
“派‘攻坚小组来克服!”杨旭给出对策。
所谓攻坚小组,是从区经信委、工商、税务等部门抽调熟悉业务的干部,组成攻坚小组,配合非公工委开展工作。
攻坚小组从三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多次走访表明诚意,二是促膝谈心争取认可,三是集中座谈宣讲政策。
渝北区工商分局的杨晨就是攻坚小组的成员。
“××公司出资人一直不肯见面。”某街道非公工委书记告诉杨晨。
“我来联系。”杨晨拍拍胸膛。
由于与区工商分局联系较多,该出资人接到杨晨的电话后,立即答应见面。
“公司业绩不佳,连基本开支都难维持,更别提成立党支部了。”出资人道出苦衷。
“区财政会提供党建专项经费。”
“那党支部成立后如何开展活动,我们也不懂。”
“会有专职党建指导员提供指导。”
“行,那我们组建。”出资人不再反对。
在攻坚小组参与下,渝北区非公组织党组织实现了应建尽建。
逐个指导、专项培训,用心抓好规范提升
2015年3月的一天,王显明提着大包来到某公司。
“王指导员您来了!”
“对啊,来指导你们开党员大会。”
党组织建立后,一些企业不懂如何开展党组织工作,曾出现过“建了就空”“建了就散”现象。
为了破解这道难题,渝北区推出三大举措——一是聘请80名专职党建指导员;二是指导抓好规范建设;三是启动“千人培训工程”,
“每月有2500元工作补贴。”王显明就是80名党建指导员之一。
王显明把包搁桌上,掏出一件件物品:党章、党旗、党徽……
今天是该公司成立党支部的日子。
布置完毕后,党员大会随即召开。
宣读选举条例、宣布候选人、差额选举投票……每个环节,王显明都主持得很规范。
在严肃的仪式过程中,党员们感受到了身份的认同感。
“终于能正常参加组织活动了。”被选为党支部书记的刘中王说。
选举完成后,王显明送给刘中王一册工作指南。
“遇到困难随时联系我。”王显明说完,接着去指导下一家企业。
“只有一名党员,怎么成立党支部?”一家微企老板问。
“可以和别的企业联合建立党支部。”
在王显明牵线下,这家微企的党员王磊很快有了“归属”。
除了党建指导员提供帮助,渝北区还启动了“千人培训工程”,指导非公组织党组织规范开展工作。
“100名非公组织出资人培训”“300名党组织书记培训”……
通过集中授课、现场参观、论坛交流等方式,非公组织党组织实现了建就建实、规范运转。
专项经费、工作补贴,保障党组织高效运转
“王指导员,我们公司开展党支部活动面临困难。”
双龙湖街道一家微企负责人陈经理向王显明求助。
“遇到什么困难了?”
“公司办公面积小,新招聘的员工占用了党员活动室……”
“我们会帮你想办法的。”
王显明给伍英姿打电话:“一家微企的党支部没有活动场地。”
“我们街道可以提供。”伍英姿说。
活动场地解决了,党员活动又可以正常开展了。
“陈经理,我们明天想在会议室开展党支部活动,可以吗?”党支部书记小张忐忑不安地问。
“没问题!”陈经理爽快答应。
小张心里嘀咕:“这次怎么答应得这么爽快。”
陈经理看出小张的疑惑,笑着解释:“公司得到了党建经费补贴。”
以前,有的非公组织党组织运转着运转着就停了。
“怎么组织生活都不过了。”
追问原因,党组织书记双手一摊说:“没钱,租不起场地,怎么过?”
“没钱”二字,道出一些非公组织党组织的心声——党组织活动经费全看老板“心情”,心情好,就给一点;心情不好,一分不给。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市委明确了“税前列支、上级补助、党费支持”3条“输血”措施。
依照这3条举措,渝北区建立了非公组织党建经费保障体系——
对每个党组织补助至少2000元活动经费;
对年度考核合格的党组织奖励1000元;
对年度考核合格的党组织书记给予每月200—300元的工作津贴。
成立党支部的企业,可享受千分之三的免税政策,用于支持党组织活动。
推动非公组织党组织共建共用活动场地。
“这些举措一推出,非公组织党组织便实现了‘有人有钱有阵地。”杨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