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考核驱动产城融合
2015-08-18董莎莎
董莎莎
2015年6月19日,端午节。
江津区塘河古镇第六届龙舟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
龙舟竞渡、婚俗展览、富硒美食节等精彩节目一一上演,游客流连忘返。
“最近两年,塘河文化节人气越来越旺了!”村民程淳昌感慨。
“不考核工业指标,我们可以专心发展旅游了!”塘河镇党委书记李艳说。
变化的不只是塘河——江津各个乡镇都实现了错位发展。
这一切,得益于市委建立了差异化考核体系。
集体困惑
2006年初,一家造纸企业造访重庆。
“我们将在重庆近郊区县中选址建厂。”企业负责人说。
消息一出,不少近郊区县摩拳擦掌。
这其中就有江津,负责招商的团队多次开会分析应对之策。
“听说,人家都跑到江北机场接那家纸业公司的考察团队了!”
“现在,跟我们竞争比较大的是周边的几个区县……”
“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优惠政策……”
几经交手,最终江津还是遗憾失手。
最后,那家企业落户永川。
“当时,我们都知道造纸行业的‘制浆环节属于高污染工艺,却还是争得头破血流!”作为当时招商团队成员,现任江津区经信委主任的漆晓强无奈地说。
如此高污染企业,为何还如此抢手?
“‘一张试卷考大家之下,各区县都抢着做大经济总量!”江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敖天才说。
同样困惑的还有时任江津区某镇副镇长老马。
2011年9月的一天,老马一进办公室,就迫不及待地查阅昨天的转户排名。
“又倒退了两名!”老马皱起眉头。
怎么办呢?
突然,老马有了主意:“把敬老院里的五保户转成城镇户口,他们还可以享受更多低保!”
于是,老马马上行动起来。
如其所料,当天该镇的排名跑到了前几名。
“可是,明天又怎么办呢!”老马陷入焦虑中。
在“双百”城市建设的压力之下,江津每天都要考核乡镇的转户人口和城镇化率。
“当时,城市建设贪大、贪快,给基层造成很大压力。”采访中,已退休在家的老马对记者说。
和很多区县一样,江津陷入发展困惑中。
差异考核
对于基层的困惑,市委、市政府早已开始谋划新的发展思路。
2013年9月,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出台。
“江津被划为城市发展新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江津区委书记陶长海说。
同时,配套功能分区,市委提出了差异化考核的思路。
2013年12月,《关于改进完善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意见》和《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下发。
“不再‘一张试卷考大家了,差异化考核更科学了!” 敖天才眼前一亮。
于是,江津马上研究考核指标,对比前后的变化。
“加强了经济发展贡献度的考核,提高了经济发展类考核指标的权重,注重考核工业经济、新型城镇化,增加了生态保护、文化发展的考核指标权重。”江津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区综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永江说。
考核“指挥棒”一变,江津立即调整发展思路。
“我们将‘双百城市的目标调整为建设‘产城融合的美丽滨江城市,并完善了‘工业为要,五业互动的发展思路。”陶长海说。
与此同时,江津也出台了对接的差异化考核的文件通知。
2014年4月,江津区委组织部相继下发《关于印发〈2014年江津区处级领导班子实绩考核指标〉的通知》和《关于分解2014年重庆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考核指标责任的通知》。
考核的导向效应,随即在各级干部中次第产生。
取舍有道
2015年4月,江津区白沙工业园。
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袁伟接待了某企业考察团队。
“我们想在白沙建50万吨的润滑油生产厂……”考察团队负责人说。
袁伟并未表现出太大的兴趣——他心里紧紧绷着一根弦。
“环保能不能过关、投入产出比如何等,都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袁伟说,“江津招商引资,不再来者不拒了!”
在江津,白沙工业园属于起步较晚的园区,急需快速发展,即便如此,在综合分析后,园区管委会仍决定放弃这一项目。
“最主要是环保不过关,到时我们生态保护这一项的考核会掉分。”袁伟说。
2013年以来,江津将上百家企业拒之门外,包括一家年产值50亿元的玻璃企业。
2014年3月,江津拒绝了一个包含30多家电镀企业的产业园落户。
…………
在严把门槛的同时,江津又大力引进优质企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对环保优质企业‘主动跟,蹲点守候;对高污染企业‘被动跟,接待来访,但拒之门外。”漆晓强说。
对于基层乡镇来说,差异考核也给它们松了绑。
“基层乡镇考核分两类,一类乡镇有工业考核指标,二类乡镇就没有。”朱永江说。
石门镇就属于二类考核乡镇。
“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过快追求城镇化了,现在是新型城镇化。”石门镇党委书记罗英说。
如今,石门镇还依托石门大佛等旅游资源,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和特色效益农业,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示范高地,宜居宜业幸福新城。”2014年初,陶长海给双福新区重新定位。
从“工业园区”到“双福新区”,再到“产城融合示范高地”,双福的定位更加科学。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是我们的发展路径。”双福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勇说。
于是,双福在发展园区工业的基础上,狠抓城市配套建设。
轻轨、重庆交通大学、双福国际农贸城、奥特莱斯等项目落户双福,一次次令人惊艳。
“交通、教育、医疗、餐饮……配套齐全。”李勇说。
这一切成了吸引企业和人才的重要砝码。
2014年11月17日,双福新区“聚三篇”餐厅。
张硕和家人举杯言欢,庆祝回家乡工作周年纪念。
那年,香港大学法学博士毕业生张硕,听着王力宏的《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双福。
双福的发展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现在,张硕已是双福某专业市场的法律顾问。
“年薪20万元,企业提供了一套住房……”张硕兴奋地说。
房子、车子都有了,张硕决定在双福寻找另一半,扎根家乡一辈子。
“以后小孩上学,从幼儿园到博士,全部配套齐全。”张硕说。
如今,双福新区入驻企业340家,产业工人达4万人。
“2014年双福新区工业产值达395亿元,2015年预计突破460亿元。”李勇信心满满。
像双福这般,在新考核体系引领下,江津正向产城融合示范区大步迈进。